“三维教学目标”之我见

时间:2022-10-24 03:39:20

“三维教学目标”之我见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界说的三维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应该是较科学的。以语文科来说,知识、能力是针对语文科工具性特征而言的,其中能力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即运用语文的能力(听、说、读、写);知识(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章、文学等)则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品德目标则是针对语文科人文性而言的,此目标是所有学科所共有的,其外延是很大的,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结晶的崇高的道德情操,都应包括在内。在教学中落实三个目标时,是寓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于掌握知识之中。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这一理论其实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对扭转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可新课标硬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一个目标,把品德目标具体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新增加了“过程和方法”目标。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一个目标,似乎无可非议。而把过程和方法列为一个目标,就令人费解了。从概念上讲,《现代汉语词典》对“过程”的解释是“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对“目标”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可见,过程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目标,而只能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如果把过程当作目标,那还有什么过程可言?那目标又将如何解释?这不就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吗?至于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法即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找到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其实就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方法实际上就是能力。

就拿简单的识字教学来说吧。假定某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两个汉字,目标定为会写、会认、会用。这第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字型(怎么写)、字音(怎么读)、字义(怎么解释),甚至还可以举例造句教学生怎么用。这就是我们所批判的直接给学生问题答案的重结果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对这两个字是否达到了“三会”,还是个未知数,教学目标未必实现。这第二种方式教师可以写下字型,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型看怎么写,经过查字典看怎么读,再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所谓的重过程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对这两个字是否达到了“三会”,也是个未知数,教学目标也未必实现。这个例子说明: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给予学生的问题答案(结果)与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结果或效果)是两个概念,不得混淆。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绝不能把教学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手段也当作教学目标,否则,势必会喧宾夺主,淡化了最终的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果即教学效果也就是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看重,而且必须看重。正是因为看重了这个结果,人们才想方设法去实现它。于是便有了百花争艳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涌现。所以,说到底,过程和方法目标充其量只能算做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途径而已,绝不能当作目标来看待。而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正是把具体的教学问题中的结论(结果)和教学的意图和目的(目标)给混淆了。如运动员参加训练,其目标就是提高运动能力,参加比赛最终拿到奖牌和名次。试想,不看重奖牌和名次的教练是称职的教练吗?不看重奖牌和名次的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吗?而且,运动员和教练正是看重了奖牌和名次这个目标,才想方设法拼命去实现它。所以,我们说“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以上是关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分析,下面再说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面说过,思想品德目标的外延是很大的,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结晶的崇高的道德情操,都应包括在内。如果要作具体的分解,恐怕列出几十条来,也未必能容纳得了全部的内涵。而新课标把这一目标设计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但没有将思想品德的内涵具体化,却把其外延给大大地缩小了。远不如“品德”二字准确而明了。

总上所述,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脱离教学实际,是典型的主观主义的表现,远不如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知识、能力、品德”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得科学明了。

上一篇: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物理新教材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