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教材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03:18:12

物理新教材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一、提问是不是探究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频繁提问,但所提的问题要么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要么没有思考性和启发性,或者是跟着感觉走,漫无边际,似是而非,随意性很大,这样的提问怎么能叫“探究”?关于提问,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1 以点带面。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不能只关注优等生。对于基础题,可以按照好、中、差的顺序依次提问,对于灵活性较大的题目,可以采用先提问优等生,其他人复述的方法,这样以点带面,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 重问与轻问。问题不在于问得多,而在于问得巧。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要集中火力,着重发问。

3 处理好直问与曲问的关系。所谓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所谓曲问,就是拐弯抹角,间接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常用于新课引入、课堂讲解、复习巩固等环节中:而曲问却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将问题问得有趣味性、层次性、深刻性,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思考,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番质疑,一番长进。

二、探究力要不要结果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这也与我们的考试方式相一致)。然而与结论相比,科学探究更加重视的是过程。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可以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但是探究是否可以只要过程,不要结果呢7当然不对,这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学美国,美国的教育学中国。传统的东西并没有错,错的是将结论的讲授变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我们不能在修正错误的时候又产生新的错误。课程改革不能为了“改”而改,它是批判的继承,是扬弃。因此,探究式教学应该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知识是基础,方法应融于知识之中。在知识的讲授中注重科学探究是说人们要以一种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结果,而不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科学探究不会也不可能脱离学习的具体内容,学生只能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没有过程的结果只是僵死的知识,那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没有结果的过程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程与结果就像鸟儿的一双翅膀一样,缺一不可。

三、是否每一堂课都要探究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是现在中学生学习的两种方式。所谓“接受式学习”,就是把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学到大量的知识和解题技巧,缺点是由于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科学探究,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物理概念、规律、数字表达式和解题技巧,而对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却一无所知,这样就会使学生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物理。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什么叫教育,就是一个人离开学校后把他的所学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想一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又能给孩子们剩下些什么呢?

“发现式学习”是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家们探索知识的艰辛,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形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与科研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比如说探究性实验,在让学生搞清实验原理,弄懂实验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采集数据,通过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思索、去模仿、去创造,从而自己去“发现”物理规律。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论调,既然新教材把科学探究放到了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每堂课都必须探究,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课改的精神,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对于有些非重点章节《或者是某些近代物理知识》,学生只要常识性了解就可以了,这时候讲授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有些章节却要求学生达到理解和应用的层次,这时候科学探究就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新教材中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而且,讲授与探究也不是对立的,往往是讲授中有探究,探究中有讲授,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关键要看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当然,在探究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上一篇:“三维教学目标”之我见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