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浅析

时间:2022-10-24 03:22:35

城市规划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浅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技术;应用;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1.1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编制中作用

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而城市测绘得到的图纸和数据资料正是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信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的所有工作都需要依靠城市规划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因此,只有城市规划测量得到的数据具有高度的精确性,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充分发挥出有效性和指导性。由此可见,城市测绘能够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2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验收方面。城市测绘从始至终的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完成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按照规划审批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图纸与项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对比测量,通过对比及时的反映出施工与报建的不符情况,以达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时进行跟踪及规划监督的目的。

1.3 强化城市规划的有效性

对于城市建设来讲,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头兵”,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城市规划方案要想具有较高程度的有效性,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与规划则需要与地理信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其成为城市规划的辅内容。

2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2.1 RTK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

2.1.1 控制测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的扩建,城市内各等级导线点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城市规划测量工作的效率。RTK 克服了常规控制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且精度不均匀、外业不能实时知道测量成果和测量精度的缺点,同时又避免了GPS 静态定位及快速静态相对定位需要进行数据后处理,若内业后处理中发现精度不合乎要求要进行返工的困扰,RTK 实时三维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2.1.2 工程放样

工程放样是通过一定方法,采用一定仪器,把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标定出来。采用常规的放样方法,放样一个设计点位时,往往需要来回移动目标,而且要2~3人操作,同时在放样过程中还要求点间通视情况良好,在放样中遇到困难的情况要借助很多方法才能解决;而采用RTK 技术放样,只需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入电子手簿中,手持GPS 接收机(手簿固定在接收机上),按照手簿提示走向放样点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精度高也均匀,而且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工作中,用RTK 技术完成了大量道路、管线、建筑物、用地线等工程放样,用传统测量方法检验,能达到工程放样的有关技术要求。

2.1.3 地形测量和其他测量

采用RTK 技术测图,可以在不布设各级控制网的情况下,仅根据一定数量的已知控制点便可以快速地解算出厘米级的地形、地物点的坐标,且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不需要频繁搬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RTK 技术还可用于土石方测量、房产测量等方面。

2.2 3S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

2.2.1 信息采集

城市环境信息涉及到宏观和微观、区域和局部、动态和静态、定性和定量的因素,包括地貌、大气、土壤、植被、水体、居民、道路等自然和人文各个方面。“3S”技术可用于采集宏观的、区域乃至全球的、动态的、综合的环境信息,辅之以常规的环境信息采集手段,就可实现综合、系统的城市环境信息采集。

2.2.2 动态监测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发展变化监测的实现,有赖于信息的适时更新和对信息的这间分析与综合处理。由于遥感信息具有多时相、多波谱、多领域的特性,因而是进行城市发展变化动态监测的高效信息源。其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城市变化的动态监测。

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并结合选定的监测模型,可对多源城市信息进行处理,从中找出城市演变的规律。通过不同时段城市信息的对比和综合分析,能更好地实现对环境信息的综合监测。此外,利用GIS的专题制图功能,可将城市变化过程用直观的图件形式予以显示。

2.2.3 模拟与预测

城市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需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资料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市环境演变状况进行预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GIS是进行城市环境演变模拟和预测的有力工具,它还可与空间分析、预测等模型相结合。

2.2.4 分析与评价

GIS可方便地进行城市环境的分析和评价。利用GIS进行城市环境评价,首先要选定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并从GIS数据中提取出与这些因子有关的几何和属性信息进行关联。评价的方法,一是直接利用GIS的功能模块完成。另一种则是根据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具有评价功能的空间分析模型,然后将GIS与相应的环境空间分析模型相结合进行。这种结合一般有两种形式:

2.2.4.1 充分利用GIS软件所提供的建模功能,在GIS内部建立简单的模型,减少GIS和模型结合对界面的需求,使GIS空间分析一体化,即GIS内嵌空间分析评价模块。

2.2.4.2 在GIS的外部建立分析评价模型,然后在GIS软件和空间分析评价软件之间增加数据交换接口,使得空间分析数据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空间分析结果能在GIS系统中以各种简单或复合的图形形式显示出来,即GIS外挂空间分析模块,二者互相结合进行评价。

2.2.5 三维显示

“3S”技术和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规划中的未来城市形象得以以三维形式仿真地显示,从而满足人们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的感观需求。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系统开发工具使用技术和多种系统集成技术等。而在城市规划中最为烦琐的就是虚拟环境的建模问题。这种建模应该依据不同的事物区别事待,主要包括天空建模、地表状况建模、建筑物建模、运动物体(行人、车辆等)的建模等。通过这些技术,就可以使城市规划中原有的一些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以一种直观的面貌展现出来,让人们对未来城市“身临其境”,并可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恢复与再现。

3 城市规划中测绘技术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测量控制网

建立城市测量控制网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规划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空间信息数据,为市政工程、交通规划和用地使用等一系列测绘工作所需要的数字地形图提供生产基础。其中,市政工程测量中还要包括地下管线普查与补测工作。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测量控制网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影响因素。例如,正在拟建的新工程项目及其他经济因素。为此,有必要建立城市基础数据动态更新机制,便于及时了解与掌握随时变化的城市动态,进一步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性。

3.2 强化城市测绘信息的市场应用

地理信息作为城市测绘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在保证地理信息测量准确的基础上强化地理信息的市场应用。简单说,就是向社会公众敞开城市测绘信息的资料与数据,尽快为城市规划建立一个各地各级政府的公共信息平台,有利于城市测绘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更好地发挥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维涛.浅谈用高新科技测绘技术为城乡规划建设服务[J].科技创新导报,2012,(04).

[2] 马广春.浅析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1,(10).

上一篇:云南省地缘城市间经济合作分析 下一篇:地铁毒气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