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近年来宏观调控的成效

时间:2022-10-24 03:18:21

正确看待近年来宏观调控的成效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支持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都很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我们牢牢把握了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成功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也仍然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新时期的宏观调控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新的矛盾; 宏观调控; 成效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3-0057-03

一、新一轮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投资增长偏快。200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而1981―2002年为年均19.9%。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增幅有所降低,但仍属偏高水平。

(二)资金流动性过剩。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1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增长216%:流通中现金(MO)余额为3.0万亿元,增长17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1万亿元。增长235%;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增长212%。

(三)贸易顺差偏大。2003―2007年,外贸顺差由304.3亿美元增加到2 622亿美元,增长了7.6倍;5年累计贸易顺差达到5 992.4亿美元。

(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经济回升和重化工业化的启动,各生产行业间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是电力、钢材等部分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同时很多领域的产能过剩仍然存在。从电力、钢材等方面的情况看,市场对生产的调节相当灵敏。2004年以来电力、钢材和有关原材料的投资项目增加很多。随着电站建设的加快和煤炭需求的增加,运输也出现紧张局面。重化工业重新启动,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变化之剧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对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

(五)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升温,城镇总体就业情况逐步好转,绝大部分地区就业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值得指出的是,这轮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在就业总量增长中,正规就业增长较慢,新增就业主要是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相比,非正规就业的稳定性差,特别是非正规就业人员一般难以进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些基本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增加了这部分人群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此外。大量人员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对于社会管理的挑战也很大。

(六)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和重化工业化的启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了。其一。某些基础产品供不应求,由于竞争不充分,一些技术水平较低,投入和消耗较高的产品也被市场接受,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大。煤炭、冶金等行业就出现了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其二,重化工业化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内容更加复杂的工业化阶段,由此使工业化与环境的矛盾加大了。其三,与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将一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转移进来。

二、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面对以上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如果没有适时适度、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将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然而事实上我国经济在过去5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是宏观调控成效的集中体现。

第一,经济增长水平提高。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2003年增长10.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增长11.6%,2007年增长11.9%,实现了连续5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0.8%。

第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高。我国历史上,经济进入上升通道以后,一般波动幅度加大;经济增长率超过10%以后,增长率快速提高的特点比较明显。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我国进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时期,经济增长潜能明显提高,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通过宏观调控的正确引导,经济增长并未出现持续升温的现象,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态势。2003―2007年,在快速增长区间经济增长率累计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

第三,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连续上升。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元,2007年达到24.9万亿元,年平均增加2.58万亿元。随着总量的增加,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4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2007年又进一步提高。

第四,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一番多。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 000美元。达到1 100美元后,在短短的4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 000美元,达到2 010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随着2007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又明显增加,5年间翻了一番多。

第五,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产。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 389亿斤,扭转了1999年后连续下降的局面,出现了恢复增长。此后连续3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增产。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 030亿斤,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2007年棉花总产量达到760万吨,比2002年增长54.6%,年均增长9.1%。

第六,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生产原煤25.4亿吨、粗钢4.9亿吨、水泥13.6亿吨、家用电冰箱4 397万台、彩色电视机8 433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54 858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12 073万台、汽车889万辆,分别比2002年增长74.3%、195.5%、87.6%、175.0%、63.6%、351.7%、725.0%和173.5%。

第七,财政收入在5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51 304亿元,5年年均增长22.1%,2003至2007年财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2003年比上年增加2 812亿元,2004年增加4 681亿元,2005年增加5 253亿元,2006年增加7 111亿元,2007年增加12 544亿元,5年间增加了近两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7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8%,比2002年的15.7%提高5.1个百分点。

第八,企业利润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 504亿元,比2002年的5 784亿元多13 720亿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5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3年增长44.1%,2004年增长43.1%,2005年增长24.1%,2006年增长31.8%,2007年前11个月增长36.7%。

第九,经济总量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通过稳定需求,促进供给特别是基础产品供给增长。保持了经济总量关系的大体平衡,实现了物价的基本稳定。2003―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8.65%,年均上涨2.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4.8%,虽然明显提高,但从历史回顾看。仍然属于较低水平。1978―200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433.5%,年均上涨6.3%。特别在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年份,价格涨幅更高。

第十,节能减排成效逐步显现。2006年,单位GDP能耗开始由升转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降低;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增强。

第十一,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5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 1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 703元增加到2007年13 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 476元增加到4 140元。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在新的上升通道中保持了较高增长和较低物价的格局,没有出现明显的总量失衡,没有出现价格水平的大幅上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态看,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得到扭转,外贸顺差有所减少。推动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因素有所控制。

第二,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加大,投资增长总体平稳,出口增幅有所降低。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24.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6.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1.4%,增幅回落6.4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变化角度看。经济增长正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三项需求均衡拉动转变,而消费增长的稳定性高于投资和出口,所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了。此外,需求增幅的小幅降低,对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也有积极意义。

第三,供求总量关系改善。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三项需求增长大体比较平稳;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供给增长潜力较大。还应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对供求关系的调节更加灵敏,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规模,既及时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有效避免了产能过剩,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猪肉、蔬菜等短缺食品供给明显增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这就使供求关系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协调情况都得到改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改善,加强了经济稳定增长特别是价格稳定的基础。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初步进入平稳较快可持续增长轨道。宏观调控取得重要成效。当然,将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保持和巩固下去,还需要继续迎接新挑战,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完善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那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切实控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的波动和震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密切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情况,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上一篇:论房地产市场的公共性 下一篇: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