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

时间:2022-10-24 12:20:43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

作为英国文学批评奠基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开创了文化批评之先河。里昂纳尔·特里林称其为:“我们的时代中人文主义传统在英国和美国的伟大继续者和传播者”。阿诺德一生可明显的分为两个时代——50年代的诗歌时代和60年代及以后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时代,然而他扬名后世并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当然他的批评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内,而是扩展到文化、社会、艺术、宗教及历史等等方面。

一 、维多利亚时代下的英国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一般认为是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在位的统治时期(1836-1901),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信仰科学进步并对工业化、机械化、技术化时代充满了乐观和信心。英国只注重物质文化的积累,却忽略精神文化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传统的社会秩序瓦解了,千百年来的正在崩溃。一切旧的秩序、旧的传统在一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并力求化解这些危机的办法。阿诺德无疑成为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位。在《多佛海滩》中以精炼的语言概括的步入工业时代后英国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存在的危机:“这个如此多彩、美丽而新鲜的世界其实并没有欢乐、光明和爱,也没有确信、安宁和对苦难的拯救;我们在世,犹如在一片昏暗的荒原,纷争和溃逃的惊恐在荒原上交织,愚昧的军队于昏暗中在荒原上争斗。”阿诺德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促使他最终从文学创作走向文化批评之路。

二、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

在新旧秩序的转换中,如何才能遏制混乱?阿诺德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才能构建正确的秩序,指导正确的行动,重建精神信仰,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及和谐的发展。

阿诺德认为文化是对完美的追寻。“文化之信仰,是让天道和神的旨意通行天下,是完美。”[1]完美即美好与光明,或曰美与智——文化的两个主要品格。这种完美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完美,他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是人性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文化是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等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达到比现在更加全面的完美。”[2] 同时阿诺德也认为“文化不仅致力于看清事物本相、获得关于普遍秩序的知识,……并且还要努力付诸实践,使之通行天下,那么文化之道德的、社会的、慈善的品格就显现出来了。”[3]由此可见,阿诺德的文化观,既提倡科学精神,要求如实弄清事物之本相,探求客观存在的可知规律,获得关于普遍秩序的知识;又倡导人文关怀,要求追寻人性禀赋的全面和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包含着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都以人类的完美为目标,但两者在思想起源和追求这一目标时的做法却是相差甚远。希腊精神最为重视的理念是如实地看清事物之本相,其主导是意识的自发性,追求自由思维和灵活性;希伯来精神重视的是行为和服从,其主导是严正的良知,追求的是克己自制和坚固律法。 “两大精神准绳,一个注重智慧,另一个注重驯服;……一个慎之又慎,确保不将黑暗当成了光,另一个看到大的光就奋力前行。”[4]但是如果它们不是相互理解、取得平衡的方式前进,那么混乱的局面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阿诺德认为人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依赖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的平衡发展。但是通过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状况的分析和英国国民人性的剖析觉得当时的英国更需要的是希腊精神。

三、 文化救世

通过文化走向美好与光明,这条道路该如何走?阿诺德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从社会阶层来说,阿诺德将贵族、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重新命名为野蛮人、非力士人、群氓。在阿诺德看来这三类人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野蛮人”身上仍保留着浓厚的骑士风度,他们的心气高傲,举止优雅,仪态尊贵,气质高雅。但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外在的文化,其主要的构成似乎仍是外部的魅力和造诣,以及浅表层的内在美德。……这个阶级的完美适中之惟一的不足,就是缺乏足够的理智之光。”[5]因而他们不适合交付重大的责任。再来说说中产阶级,他们充满干劲,有很强的事业心,但是他们过度的沉溺于创造物质财富,却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学习以至于眼界狭隘,盲目的崇拜机械工具信仰。他们错把追求的这些的手段当成了目的。至于群氓,阿诺德毫不掩饰的表现了对其的不信任,并对他们的存在感到极大的担忧。他们是贫困,愚昧的,社会混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群氓精神”造成的。他们不受任何羁绊“愿意上哪儿游行就上哪游行,……想砸哪儿就砸哪儿。”[6]。很显然,这三类人都与文化无缘,无法担当文化救世的重任。阿诺德特意指出在这三大阶级之中还存在着一个“异己分子”群体。“他们的指导思想主要不是阶级精神,而是普泛的符合理想的人性精神,是对人类完美的热爱。”尽管在他看来他们才是真正的文化使徒,这一群体越多越好,但由于对这一群体的数量和能量的不自信和无法估摸,使得阿诺德将中心转到了中产阶级身上。文化虽不满非利士人的庸俗和物质主义,但其功能却恰巧是要培养一个有修养的中产阶级。“因为现实中的中产阶级功利主义浸染太深,而工人阶级则总是站在‘无政府状态’一边,总是站在‘文化’的对立面上。”[7]他们是功利主义最坚实的拥护者,随心所欲的自由是他们追寻的目的,他们所要实现的只是“普通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没法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的,它也无法带领大家追求和谐美好与光明。文化所构想的完美并不只是拥有美与智、或是抱着它们不加以扩充和发展,而是不断成长,不断转化, “个人必须携带他人共同走向完美,……如若不这样他自身必将发育不良,疲软无力。”[8]

从国家层面来讲,阿诺德呼吁要向法国、德国学习,要求加强国家权力,建立国家权威和社会秩序。国家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健全的理智基础之上,而健全的理智只有通过文化所追寻的美好与光明才能获得。很显然三大阶级都没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导人。“衣钵既不应传给野蛮人或非利士人,也不应传给群氓,而应是按照完美的准则,让所有的这些人革新换面。”[9]阿诺德认为普通的自我是无法实现重建国家权威与社会秩序这一理想的,文化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最优秀的自我才能当此重任。“有了最优秀的自我,我们就是集合的,非个人的,和谐的。……当秩序造成威胁时,我们尽可放心地求助于这个权威。”[10]阿诺德希望依赖他们建立一个理性与权威的相结合、超越狭隘阶级利益的国家权力中心。就阿诺德而言加强国家机构权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播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35年的督学生涯是阿诺德深刻的认识到了英国教育现状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并要求国家干预教育,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不管国家的行为是以何种方式出现,惟一不可缺的就是必须以文化精神为内核。

四、结语

在阿诺德“文化救世”思想中,我们无法界定“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的范围;我们也无法确认这个最优秀自我的集体能否表达普遍的人类精神。文化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健全理智,而国家干预教育后所获得文化是否就能与这种健全的理智划上等号呢?种种疑问还不能得到答案。在阶级社会中阿诺德所致力于构建的这种理想国的实现是困难重重的。尽管如此,阿诺德所开始的这种对文化诠释的新视野却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3][4][5][6][8][9][10] 马修·阿诺德著 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p9.p10.p104.p71.p73.p11.p178.p62.

[2]袁莉莉. 《马修·阿诺德文化思想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第5期

[7]陆扬.读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J].湖北师范学院.2004年第3期

上一篇:“河东群众领袖”嘉康杰遇难前后 下一篇: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