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再探

时间:2022-10-23 11:09:36

素质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再探

摘 要: 依据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进一步从文化意识层面、“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展开素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新的教育观念,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它是随着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而修订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在学好英语语言的同时,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跨文化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标准(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并且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进行了以下阐述:“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一界定,将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学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新课程的任务就必须在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亦称教学结构,即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改善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验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1]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深入探讨“素质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我尝试着体现语言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意识,采用“问题学习法”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现将自己的观点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教学渗入文化意识、丰富语言文化内涵

有学者定义指出:“语言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而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因此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2]裴文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归纳为五条:(1)语言是一种文化;(2)语言是文化的工具;(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4)语言是文化的形式;(5)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3]语言中的语音变化、词汇、习语、句子结构、篇章结构等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英语教学,由于理论研究和认识上的局限,在课堂上对文化元素渗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针对此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跨文化意识渗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单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在引导学生单词学习中,教师充分利用文化承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就目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而言,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师只是呈现词语的符号意义、读音及搭配用法,很少能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挖掘出介绍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词汇时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而文化元素的引入使得词汇呈现在一个合适的文化语境之中。例如,表示颜色的英文单词在意义符号上等同于汉语,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差异。Red这个英文单词在意义符号上等同于汉语的红色,但是英语国家文化与汉语文化中红色所包含的意思是很不相同的。一般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而在英语国家文化环境中,红色作为正面感彩而被使用的用法很有限,相反,由于圣经的影响,它常用来表示负面的含义。由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犯了原罪,上帝对夏娃的处罚就是让她承受生孩子的痛苦,在生孩子时会大量流血,这就是红色为什么对于英语国家的人而言具有危险、暴力(a red battle, have red hands)等的含义。

又如,apple pie的中文译名是苹果派。老师如果只讲到这是一道饭后甜点那么是不够的。因为对于美国而言,这道甜点可是千家万户的家常点心,而且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之前的早期殖民时期。数个世纪以来apple pie是如此之深受千家万户的喜爱,以至于有个谚语叫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其义为地道美国式的、典型美国式的。它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apple pie对于美国人而言就像北京烤鸭,所唤起的中国人的情感一样,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发掘词汇的文化含义,创设文化情境,学生对apple pie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抽象了,而是会引起文化联想的。

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英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口语教学的文化导入。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感谢与应答、赞美、谦虚、隐私、关心、电话用语等素材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英语口语教学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用英语时常常将汉语直译,见到老师时说“Good morning teacher”。然而在英语中teacher词不能作称呼语,仅是表示某种职业的名词。在英语国家中,学生称呼老师常用Mr/ Miss/Mrs+姓。早上问好也可以说“Morning”,对有学衔、学位的,可用Professor或Doctor称呼,同时Sir也可用来称呼人,但不在Sir的前后加上姓氏。例如,许多中国人习惯称呼“Zhu sir,Chen sir”甚至在一些媒体都有这样的中式英语称呼。中国人还会用中国文化思维说英语,如What have you bought? 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中一定渗入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背景的关系,学生才能更好运用英语。又如,中国文化认为邀请别人是给别人面子,而被邀请者往往对主人说一大堆客气话,以示自己感谢主人的邀请和款待。而西方文化则不然,在他们看来,邀请别人是占用别人的时间,要别人赏脸,这打扰了别人的生活,因而在向别人发出邀请时,语气非常客气,在告别时不是被邀请者对主人说感谢的话,而是主人对客人的到来表示谢意,主人常常在客人告别时说:“Thank you for coming. It is a pleasure to have you. We enjoyed having dinner with you. We’re glad you enjoyed it.”等表示感谢别人赴约的句子,真诚地对客人光临表示感谢。

学生常常误将汉语使用习惯迁移到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认为汉英字面相同其语言功能也就相同,对言外之意理解甚差,因而不自觉地采用汉语的某些习惯表达方式,致使交际失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通过对比,深入剖析其内在区别,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中正确、得体地表达。

因此,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阅信息,了解相关的外国文化、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教师通过与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在各种场合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三)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基于英语这门学科的性质及英语课标的要求,几乎每一种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中,都会有相当多的篇幅涉及文化社区的各个层面。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这样的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科学地不断渗透文化层面的知识,使学生们一直感受到英语文化的存在,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意识,为他们日后在跨文化交际场合的所需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占一先生曾指出,语言教学中的背景知识,从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此在阅读课文时,一方面,老师要顺带介绍涉及的西方政治社会体制和文化习俗,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体现西方文化特点的细节,提示学生在言行上关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老师在讲解时,尤其要注意进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例如,牛津上海版9A英语教材,Unit 1 Reading A Body Language,这其实是一篇很好的介绍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启蒙课文。课文讲述了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而ReadingB课文则重点介绍了eye contact。在这篇课文里,它比较了眼神交流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异同,指出在西方,交谈时目光交流必不可少。在西方人看来,缺乏目光交流可能表示你对此次谈话缺乏兴趣。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东亚,人们在交谈时的目光交流要少得多,无论是目光交流的时间长度还是频率都要大大低于西方人。在东亚人看来,避免目光交流,尤其是在和领导或长者谈话时,显示你对他们的尊重。老师在讲到这里时,应该向学生介绍不同习惯的交流方式其实是受不同的文化支配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了双方不同的行为方式。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重视长幼等级及职位高低等级。因而在进行这种人际关系的交流时,为显示对上级和长辈的尊重,对他们权威的服从,不仅要与他们保持合适的距离,而且眼睛不可直视他们。而西方文化崇尚人本,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的权威意识非常淡漠,因此,在人际交流时,如果你对交流的对象尊重或感兴趣,则就表现在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较近,而且会非常专注地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所以,在讲解课文时应留意这些不同文化的言行举止常识,并对此进行必要的介绍,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因此,一名英语教师,既要成为一名语言教师,又要成为一名文化教师,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二、利用“问题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源于美国的医学教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移入美国的中小学,并取得成功。“问题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充当问题的解决者,学生通过阅读,广泛查阅相关知识,提高运用英语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承担应尽的社会角色职责具有一定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学习法”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益。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深入一线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课堂教学。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与所教内容相关、新颖别致,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也可以用所教的英语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缩写。如:牛津上海版八年级上册U5 Reading A The African Ghost Fish非洲灵鱼一文,在阅读之后,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Why do people like Mr. happy?”“Why do people believe in Mr. Happy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frican ghost fish ?”“ Are they really invisible?”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开始进行大胆的思考与想象,甚至激发了部分学生富有哲理的思考,他们很快展开了主动积极的讨论,并积极举手争抢发言机会。这样的设问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发散思维的机会,当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时,教师应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或无意地设计“学习问题”,使学生带着感兴趣、好奇的问题学习。学生不再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学这一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利于自己的发展,又能培养自主思维能力。

(二)巧设预习问题,培养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在飞速增长,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巧设预习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牛津上海版八年级上册“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一文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做好学习的准备。“The Trojan Horse”是一个英语成语,它是什么意思?与它相关的著名的成语还有哪些?它是出自于哪个国家的战争故事?问题提出后,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搜集资料。

出于好奇心及求知心切,同学们分别展开了不同渠道的信息搜集,有的是查英语字典,有的是上网搜索,还有的到图书馆阅读相关故事书。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及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分享学习所得,学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课内的阅读任务,还额外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对故事发生的起因、背景、经过、结果做了一次深入的探究学习,掌握了与“The Trojan Horse”相关的几个成语“Greek Gift(s) , Helen of Troy, An Apple of Discord”。可见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的自觉,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

在巧设预习问题的同时,我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预习问题,要求学生相互展示自己阅读前设计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牛津上海版八年级下册“Unit 6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预习问题,结果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其中问题有:“Who is Mark twain?Where is he from? Where does the story come from ? 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What’s the result ? Which paragraph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 What do you think of Tom Sawyer ?...”学生自己相互展示问题,课前互相答疑询问,这一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也让同学们高效完成了阅读任务。学生有内容学、有兴趣学,学习才能收到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收集材料、丰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并展开一些简单的讨论,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践行新课程理念并取得成效,只有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问题,做自己感兴趣的作业,让他们会生疑、会质疑、会释疑、会排疑,学会尝试探索,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绵青.素质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07(28).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赵洪海等.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科学出版社,1999.

[6]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浅析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下一篇:开发习作资源,提高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