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零售店:让“信徒”变成店员,然后剥削他们

时间:2022-10-23 10:51:23

苹果零售店:让“信徒”变成店员,然后剥削他们

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专卖店前,销售人员在为通宵排队的“果粉”打气加油。有些人已经在

>> 苹果零售店:让“信徒”变成店员,然后剥削他们 苹果零售店的秘密 苹果零售店的成功秘诀 零售店员工管理5大贴士 《体验苹果》:揭开苹果零售店成功的奥秘 他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 他是诗歌忠诚的信徒 拒绝“小时代”的信徒们 不一样的零售店:苹果的成功奥秘 苹果的奥秘:不一样的零售店 乔布斯和他的信徒们 经营零售店要讲营销技巧 小型零售店的创业之道 香港的绿色生活零售店 开家好的零售店 伦敦“丹佛街集市”零售店 烟花爆竹零售店现场隐患 零售店顾客购买行为探析 零售店的春天到来了吗? 美国传统实体零售店回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苹果零售店:让“信徒”变成店员,然后剥削他们 苹果零售店:让“信徒”变成店员,然后剥削他们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唐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专卖店前,销售人员在为通宵排队的“果粉”打气加油。有些人已经在店门口等待了十几个小时,就为了第一时间买到新的产品。(左图) iPhone5发售当天,苹果店员夹道欢送第一批抢购到手的消费者。(右图)

白宫和苹果专卖店,哪个更值钱?美国地产中介对白宫的估价是每平方英尺4700美元;而苹果公司遍布全球的四百多家专卖店,每平方英尺的年销售额就有4700美元。

这组数字背后,隐藏着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秘密—表面上看,它是一家创造出无数奇妙产品的高科技企业,而实际上,它是由销售iPhone手机和iPad的忠诚大军组成的零售帝国。

在被美国人视为穷乡僻壤的新罕布什尔州,苹果专卖店的帅小伙乔丹·高森(Jordan Golson)三个月就卖掉了价值75万美元的产品。本该开瓶香槟庆祝,但他买不起。他心中有个天使说:“太棒了,顾客们像你一样喜欢苹果产品!”而另一个恶魔却说:“看看公司赚的钱,再看看他们给你的!” 美国本土的“血汗工厂”

苹果直营商店在零售行业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它以毫无瑕疵的设计、高效的服务和海绵般的吸金能力著称。

IT行业是百万富翁的摇篮,但硅谷科技巨头们创造的工作机会,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服务性岗位—销售、客服、维修工和快递员—他们中间从未诞生过哪怕一个闪耀的名字。

与同行相比,苹果销售员的薪水并不是最低的,年收入2.5万美元,略高于麦当劳和耐克,但比不上其他电子产品连锁店。但他们卖的可不是炸薯条和运动鞋。2011年,苹果零售店的每位员工,包括维修人员和清洁工等非销售人员在内,平均贡献47.3万美元销售额,和公认最赚钱的咨询行业大体相当,比其他电子产品零售店高一倍。

即便是苹果公司自己,也觉得亏待了销售们。去年6月,包括《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内的数家美国媒体纷纷指责苹果公司是美国本土的“血汗工厂”,“靠剥削销售人员赚取巨额利润”。随后,苹果公司宣布加薪,但态度一如既往地强硬—既不保证加薪幅度,也不保证何时以何种形式发放。

苹果公司旧金山旗舰店的“金牌销售”科里·摩尔(Cory Moll),是这样“幸运地”获得加薪的:“经理让我到办公室去,然后说,苹果公司希望通过加薪,让你体会到公司对员工的关怀,让你体会到公司对销售人员价值的认可。”

即便年薪上涨了20%,但苹果给摩尔的待遇,仍然远不如其他连锁电子产品商店。AT&T和百思买都给销售人员提成,顶级销售的收入是苹果的五倍。

不给提成这项藐视行规的政策,早在苹果公司计划开直营店之前就由乔布斯亲自决定了。据说是因为销售提成与苹果的基本理念—为顾客找到合适的产品而不是最贵的产品—相冲突。

凭借这项政策,苹果还成功地剔除掉了工资单里的中年员工。苹果不承认这是年龄歧视,而将其称作“自我选择”。苹果的完美销售员,应该是能承受并不富裕的生活和不停歇的工作,把科技当成一切的年轻人—最好还没有女(男)朋友。 让销售员成为传教士

零售商都想学习苹果的销售技巧,但他们学到的不过是宽敞的空间、明亮的灯光、硬木地板、开放式柜台以及移动收银机这些表面功夫。苹果的成功依靠的是若干无形财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果粉”的信仰。它保证狂热的求职者源源不绝,在这些年轻人看来,苹果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是高尚的。

史蒂夫·乔布斯2000年准备建立苹果公司自己的专卖店时,其实是出于无奈—当时已经找不到愿意销售苹果产品的商店了。当他把这个想法抛给董事会的时候,怀疑者比支持者还多。最终,董事会勉强同意先开四家店试试看。

乔布斯从美国第二大百货集团Ta rget挖来高管罗恩·约翰逊(Ron Johnson),让他依照苹果的理念打造颠覆传统的销售体系。约翰逊随后雇佣了八位骨干,其中之一是丹妮尔·布鲁诺(Denyelle Bruno),后者可能是苹果营销部门的第一位忠实“果粉”,后来,她成了苹果招聘销售人员的模板。

“我从小到大一直用苹果的Mac电脑,只要和苹果有关我就愿意干,”若干年后,辞职离开苹果公司、成为梅西百货经理的布鲁诺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她最初的任务,正是招募和自己一样的狂热“果粉”。一开始,她甚至到竞争对手的商店偷偷寻找有潜质的店员。但这种挖墙脚的方式很快变得不再必要,随着头两家苹果专卖店在2001年开业,求职信如雪片般飞来。

约翰逊粗略估算了苹果公司销售人员的录用率,惊讶地发现居然比他的母校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还低。

人事经理们从堆积如山的简历中挖掘出笑容亲切、可以承受压力的年轻人。是否对科技感兴趣反倒不那么重要,因为前两种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而后者是可以培养的。

直到今天,苹果公司的招募流程也没有太多变化,通常以在某个酒店举行的兴趣讨论班开始。摩尔当年也是参加了这样的讨论会后,才成为苹果销售的。他回忆起当年的激动心情:“我一直在免费替苹果‘传教’,突然间,我发现可以领着薪水干同样的事儿了。” 约翰逊粗略估算了苹果公司销售人员的录用率,惊讶地发现居然比他的母校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还低。

如果说苹果公司挑选的新人还只是信众,那么持续几天或几星期的入职培训,会把他们改造成忠心耿耿的使徒。

培训从一个被称为“热烈欢迎”的神秘仪式开始。新雇员走进培训室时,等待他们的是经理和培训师持续而热烈的掌声,这常常让新人不知所措。但随着掌声的持续,新员工们开始不自觉地跟着鼓掌,直到掌心刺痛。这就是他们难忘的第一课。

而第二课,是学习苹果公司的准则:在碰顾客的iPhone手机前,一定要征询他们的同意。

从踏进苹果公司大门那一刻起,学员们时时被灌输的观念就是,他们的工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卖出产品或修好手机。如果说苹果的营销文化有什么秘诀,那就是让员工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神圣。 要会修电脑,还要懂读心术

约翰逊对苹果的贡献,除了选择“果粉”来做销售,还有其一手建立了“天才吧”(Genius Bar)。

作为直营店专享的品牌服务,“天才吧”的技术高手—也就是“天才”们,以一对一的形式为顾客提供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

在穿上标志性的蓝色 T 恤成为一名“天才”之前,每位候选者都要经历为期 14 天的严格培训。“天才”们的培训课程一度是苹果公司的高度机密,直到一份内部培训手册在互联网上曝光。手册的内容从自我定位到心理掌控,从禁止用语到解读消费者的肢体语言,涉及到营销、心理等多个领域。其中第七页详细列出了“天才”的关键:“天才”要以优雅的姿态对顾客进行“教育”,这种沟通强势但看似同情,劝服但看似被动,以移情的方式让他们对苹果公司和品牌产生认可,甚至让他们感到拥有苹果产品是一种幸运。

亚瑟·萨拉特(Arthur Zarate)曾在加州的苹果专卖店里当了六年“天才”。他在博客里写道:“培训师告诉新人,你们要承认存在问题而不是缺陷,要表现出愿意提供帮助的样子,但永远不要保证能解决问题。”

“移情”一词在手册中反复出现,即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和说话。苹果公司认为,“移情”的精髓就是“穿着他的鞋走上一公里,路的尽头有一台刷卡机”。具体来说,当顾客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天才”不能说“抱歉”,而要先说“事实证明”,再表达遗憾;要向顾客表露相同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

手册里列举了几段典型对话,比如:

“这台 Mac 太贵了!”

“我理解您的感受,其实我也觉得价格有点高,但是当我全面地了解了它的配置和功能后,又觉得它物有所值。”

苹果公司尤其善于掌控用户的情绪。手册中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的词语,例如“崩溃”。绝对不能说“您的电脑崩溃了”,正确的说法是—“您的电脑停止响应了”。同理,“Bug”也要用更委婉的“问题”取而代之;甚至,不可以说苹果的产品“太热”,只能说“温暖”。

手册最后,详细介绍了顾客的各种肢体语言传达的情绪,帮助“天才”们在第一时间洞悉顾客的内心变化。比如顾客“茫然地注视”就意味着无聊和厌烦,这时要加快速度;微笑、解开外衣纽扣代表着开放,这时候可以推销其他产品和服务;后背紧紧靠着椅子,脚踝交叉或握拳,意味着防御,这时候推销事倍功半;而摸鼻子则代表质疑,要赶紧向顾客解释问题所在。

约翰逊曾这样说,“苹果的理念是,我们主导每次交流。” 想要iPad,只给玉米饼

随着iPhone和iPad相继推出,苹果专卖店从个性消费者寻求认同感的朝圣地,变成了喧嚣的大卖场。在重压之下,“果粉”销售和“天才”客服的离职率也在攀升,一个例证是,披露苹果销售体系秘密的“前员工”多起来了。

苹果公司禁止员工接受媒体采访,即便是在博客中提到公司内幕,也会被立即解雇。因此要一窥苹果零售帝国的内幕,只能通过这些“前员工”。苹果公司担心这些前员工成为活火山,引发危机将公司吞没。于是以一贯的公开信形式,表示苹果的员工队伍依然稳定。

其实苹果完全没必要如此紧张。大多数离职员工都表示,他们在苹果的日子是一段温馨的回忆:“那是一个人20多岁的时候能找到的最好工作。”而且,苹果就像简历中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持有者会为它自豪一辈子。 “培训师告诉新人,你们要承认存在问题而不是缺陷,要表现出愿意提供帮助的样子,但永远不要保证能解决问题。”

亚瑟·萨拉特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做出离开苹果的决定。

以2007年iPhone为分水岭,他原来为每位顾客一对一服务20分钟,而之后,要在15分钟内同时应付三位顾客。商店开始引入苛刻的考勤制度,苹果希望“天才”们像超人一样工作。

2009年,律师拜纳尔控告苹果公司违反了加州的《劳动法》。他对媒体说:“州《劳动法》规定,员工每天应有两次10分钟的短暂休息。但是‘天才’们面前始终排着长队,一分钟也休息不了。”

就在这次诉讼后不久,萨拉特发现下班打卡前多了一道手续:“一个窗口弹出来,上面写着‘点击窗口,我确认享受了间歇休息。’”他每次都点“确认”,没有人强迫他,他也不会休息,因为那意味着加重同事们的工作。“我们都在一条战壕里,”他说:“没有人会停下来。”

真正让萨拉特做出决定的,是2010年圣诞节庆祝会上的“惊喜”。当天,苹果公司送给每位员工一张毯子和一个热水壶。当营业时间结束,客人们纷纷离去,专卖店里开始播放约翰逊的讲话视频,他说苹果公司要给所有员工一个圣诞惊喜。萨拉特和同事们期待的是免费的iPad,而幕布拉开,所谓的惊喜居然是一篮子墨西哥玉米饼和两瓶苹果酱。每人分到两块,这就是苹果公司的圣诞惊喜和年度奖励。

萨拉特辞职了,摩尔辞职了,布鲁诺辞职了,就连约翰逊都辞职了。他们都找到了不错的落脚点。忠实“果粉”布鲁诺一点也不为苹果担心,她知道公司很快就会找到人代替她。“苹果从来不缺简历,”她说,“年轻人都愿意为苹果工作。”

上一篇:郭敬明:破坏 下一篇:雕像从无不朽 除非被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