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时间:2022-10-23 10:17:17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40元,高于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56%;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47元,高出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

“十一五”期间,各级有关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强化指导服务,一村一品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一村一品带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种植养殖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专业村镇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51486个,比上年增长4.64%,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8.66%。全国专业乡镇3479个,比上年增长5.36%,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0.24%。从各地发展情况来看,山东省、河北省的专业村数量超过5000个,四川省专业乡镇数量超过300个。

基地面积稳步增大。截至2010年底,种植业专业村生产基地面积9114.07万亩,比上年增长5.81%;牲畜养殖专业村饲养量4480.78万头,比上年增长3.76%;家禽养殖专业村饲养量22.15亿只,比上年增长14.47%;水产养殖专业村养殖面积637.82万亩,比上年增长4.41%;林业专业村种植面积1137.57万亩,比上年增长0.55%。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各类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达1713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5%,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有1951个,超十亿元的有128个;主导产品销售收入820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1%。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40元,比上年增长10.31%,高于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56%;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47元,比上年增长10.59%,高出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

“十一五”一村一品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了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有力推进了专业村镇建设。2006年,农业部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机构,出台扶持政策,统一安排部署。各地按照农业部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一村一品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51486个,比2006年增长24.68%,年均增长5.67%;专业乡镇达到3479个,比2006年增长24.47%,年均增长5.63%。2007年,陕西省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许多地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向一村一品倾斜,陕西、广西、江西、安徽等省(区)还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挖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了农村主导产业。目前,种植业专业村生产基地面积比2006年增长34.73%,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量比2006年增长121.94%,养猪专业村饲养量比2006年增长35.5%,养牛专业村饲养量比2006年增长26.21%。贵州黔西南地区立足当地喀斯特地貌的资源状况,大力推广耐旱耐贫瘠的金银花品种,规划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黑龙江省东宁县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建成34个黑木耳专业村,种植规模7.02亿袋,产量2.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带动力量。各地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谋划一村一品发展,把专业村镇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村企对接、村社联动,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国有19499个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27940个专业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比2006年增长15.69%和53.91%。2010年,四川省4134个专业村的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为34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金额达264亿元,占全部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的77.19%。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了区域特色品牌。各地在推进一村一品过程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三品”认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知名品牌,有力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分别有13298个、5299个和1944个,分别比2006年增长20.13%、19.91%和26.15%。有12250个专业村拥有注册商标,4105个专业村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4122个专业村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河南省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近年来,培育发展了西峡猕猴桃、河阴石榴、新郑大枣、新密金银花等26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充分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生态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加工、运销、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各类专业村从业人员5550.53万人,比2006年增长27.79%;带动农户2384.04万户,比2006年增长27.45%。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50%,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50.87%。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画虎专业村,半数以上的农民从事绘画产业,带动周边数千农民创作或销售农民画。产品销售国内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该村创作绘画作品7万余幅、创产值近5000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来源:农业部)

链 接:

一村一品的含义

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而“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与我国目前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村一品”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最能体现当地优势,二是最能占领消费市场,三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四是靠质量打响产品的知名度。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果刻意追求“一村一品”,一村不能共存“几品”,几村也不能共存“一品”,则是对“一村一品”内涵的最大误读。其实我们现在提倡的“一村一品”应该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所谓的“村”也应该是一个区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上一篇:打造现代农业 做好品牌文章 山东省即墨市依靠... 下一篇: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