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美的赞歌

时间:2022-10-23 09:13:31

摘 要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著名诗篇,是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的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一只年代久远的希腊古瓮激发了诗人的无尽想象,让诗人带领读者走入了一个至真至美的诗的世界。济慈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是真与美的融合统一,而要想达到真即美,美即真的境界,要凭借艺术家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去寻找、发现和感悟,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去验证。

关键词 济慈 《希腊古瓮颂》 真与美 美学观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1795-1821)的《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是其六首最负盛名的颂诗之一,也是其唯美诗歌的代表作品。在这首长达50行的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赞美博物馆陈列的一只希腊古瓮上的图案,凭卓越的想象力和唯美的文字,使古瓮传达的色彩、声音、形体、感觉之美跃然纸上。但济慈并非纯粹地精雕琢精美语言,沉醉于唯美感性的世界不能自拔,而是在诗的最后两行“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that is all/Ye know on earth, and all ye need to know.”(“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提出了一个艺术的哲学命题,这是济慈对美与真这个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他独特的美学观点。本文将通过对《希腊古瓮颂》的赏析来解读济慈独特的审美观。

1 济慈的希腊情结

在19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在湖光山色中找到了慰藉,而济慈则在至美的艺术境界中找到了抚慰心灵的寄托。对于济慈,古希腊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古老的希腊艺术和文化总能使他着迷,使他忘却现实的残酷。这一传世名诗《希腊古瓮颂》可以说是他对古希腊文化艺术长期痴迷与崇拜的结果。

青年的济慈一直对古希腊艺术有一种虔诚的热爱。如本诗中济慈选用Grecian一词而不选常用的Greek,另外Attic,brede等古希腊词语的出现也表现出他对希腊艺术的钟爱。济慈尤其痴迷热衷于古典绘画、埃尔金斯大理石雕像群以及当时流行的维基伍德古瓮制品。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所藏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刻是《希腊古瓮颂》的主要灵感来源。另外,济慈好友英国史学画家本杰明·黑顿希腊艺术作品的影印集和同期展出的拉斐尔的画作《The Sacrifice at Lystr》也对本诗的创作产生积极影响,帮助济慈通过想象联想出一幅幅古瓮上原来没有的生动的画面。历史博物馆中写满历史沧桑的希腊古瓮,一般人看来冷冰冰毫无生气,而对于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来说却记载了如花般瑰丽的故事,它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使诗人如醉如痴,神思飞扬。其实,一般人看到的这只古瓮上的图案只是希腊酒神节祭祀的场面,而想象丰富的济慈却称神秘美妙的故事镌刻缭绕在“你”(古瓮)的身体上,并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的古希腊世界。

总之,古老灿烂的希腊艺术丰富了他的情感,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流连于古希腊的浪漫宁静的世界。正是古希腊艺术的长期熏陶使得年轻的济慈可以透过一只普通的古瓮而进入纯粹的艺术境界。古瓮的作用就如一个触发器,经由它,济慈对古希腊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为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领他到想象世界中去追寻美的脚步。

2 关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讨论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查良铮 译)

关于“美”与“真”,曾引起“无尽的讨论和诠释”,而且各种看法见仁见智,难以相容。诗中的很多场景描绘都是诗人的想象的产物,于艺术之中栩栩如生,并不是客观地描述。关于真与美这个艺术命题,无人能给予一个满意的答案。但这一著名的济慈公式“真即是美,美即是真”却引发了国内外艺术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济慈1817年致贝莱的信中,他对于美和真的关系这样论述:“别的我不能肯定,只能肯定人心所好的神圣性和想象的真实性。凡想象力攫住以为美的东西必是真——不管它以前存在过没有——因为我对人们的所有激情和爱情都是这么看的。它们在其崇高状态中都创造出真正的美。……想象力可以比作亚当的梦,他醒来发现梦中所见竟是真的。”

从济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诗人感受到的美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诗人感官所体验到的实在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指诗人借敏锐的想象力捕捉到的精神之美和情感之美。这种美的感受是现实世界里痛苦的济慈在想象古瓮上的世外桃源般生活时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个体通过情感主观感受到的美比现实中一只冷冰冰的古瓮带来的美更真实持久。济慈认为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因为艺术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而“真”并非客观世界的真,而是内心与外界碰撞时感受到的想象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靠想象力捕捉的艺术之美。脱离“真”去寻找“美”是不可能的,因为艺术是“美”和“真”的高度统一。这就是济慈通过古瓮向我们表明的他的感受。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真实性做过精辟论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艺术不是像照相机般精确地记录世界,而是要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可能发生的事”,表现想象中的一切,而这种表现将抓住读者和观众的信,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只要是有艺术效果,真也就实现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是理想世界中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看到最高的真理,即美。济慈发展了这一观点,把“美”和“真”放到一起,认为艺术应是真和美的统一。古希腊以来的美学都认为真就是模仿、再现现实,而济慈把美与真统一起来,认为在艺术上情感上感觉真的就是美的,美的就是真的。真不仅指客观真实,还指艺术真实。

国内学者认为,济慈在诗中讨论的真,是想象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而“真”,包括“现实”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尽管诗中济慈并未花大力气讲什么是真,但是通过精美的语言雕刻出的古瓮之美却具有艺术之真,读者可以通过欣赏古瓮之美来感悟真。

3 用消极感受力拥抱纯美的世界

济慈有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Negative Capability”,即消极感受力,这首《希腊古瓮颂》极明显地表达了济慈这个观点。“消极感受力”这一美学理论在济慈的大部分唯美诗歌中都有体现。国内专家对消极感受力这样定义:“诗人在创作时应忘却自己的存在,完全沉浸在对诗歌主题的感受中,接受一切神秘和不可知的事物而不刨根问底”。热爱古希腊艺术的济慈偶然碰到一只希腊古瓮并沉醉于古瓮之美,进而创作了这首唯美诗歌。

“消极感受力”这个概念首见于济慈在1817年12月21日给他的两个弟弟的信中。他在信中说:“在思想上我弄清了一些问题,使我忽然感到是什么质量能使人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莎士比亚就高度地具有这种质量,我指的是capability。就是说,这种能力禁得起不安、迷惘、怀疑,而不使人烦躁地要去弄清事实,找出道理。”认真体会其中深意,我们可以看出济慈认为面对不安、迷惘、怀疑时,应保持顺其自然,感悟真实,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寻根究底。

这首诗分为五个诗节,每部分都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不同画面,跟着诗人的思想轨迹,读者仿佛进入了古希腊的一片世外桃源。这里草木长青,鲜花灿烂,酒香四溢,人们载歌载舞,青春活泼的少年少女自由自在地恋爱,好一片人间仙境!暂时摆脱了现实的苦恼,诗人情不自禁地为古希腊人田园诗般的生活唱起赞歌。

看着古瓮上的祭祀场面,感情细腻诗人感到许多疑惑,而这些疑惑将永远无法解答。诗人不断追问,促使读者不断地自我追问,去思索答案,渐渐地读者感到捉摸不定、焦急困惑,这时读者的想象力也参与到寻找真与美的旅途了。的确,不论诗人还是读者都不能自信地回答,但越是困惑越是想猜透真实,心绪也就复杂,这时就会体会到更强的美感,诗亦更耐人寻味。

4 想象力攫住的美才为真

通过对美与真关系和消极感受力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济慈所追求的真并不仅是如照相机般记录的客观真实,也不局限于个体的情感感受的真实,更倾向于现实世界和个体的主观情感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时个体主观感受的真实。在现实世界中已找不到古瓮上的美,因为这种美要借助诗人惊人的想象才可呈现。只要结合济慈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何当时诗人要借着诗歌的羽翼,在一只古瓮上寻找美。诗人当时生活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动荡的社会使他感到不安、迷惘,从而促使了他到那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去找寻那永不凋谢的艺术之美,想象之美。面对这只历史久远的古瓮,诗人神游万里,现实的朴素的古瓮和想象的希腊仙境相互碰撞,产生了令人惊讶的艺术之美,它蕴含着诗人以往的生命感受。连接主观与客观,现实与想象之间桥梁就是济慈所推崇的想象力。尽管我们很难找到直接讴歌想象力的诗句,但不难看出如果没有诗人丰富瑰丽的想象力,一只普通的古瓮也不会带给读者如此奇妙的审美感受。整首诗以描述想象中的古瓮开始,以想象中的古瓮对人类的诉说而结束,打动吸引读者的就是诗意想象的美的意境。有学者认为《希腊古瓮颂》是“人类灵魂激情拥抱幻想,以证明幻想真实存在的一出戏剧”,想象力在全诗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莎士比亚用诗歌让年轻朋友的美永不凋谢,济慈借想象力使现实中不复存在的美得以永恒。插上想象的翅膀,济慈让一只古瓮讲述如花的故事,将美与真完美地融合于诗句中。

5 结语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约翰·济慈创作出了无数如花的唯美诗歌。他的诗歌以高贵唯美的语言和强烈的画面感为特征,尤其是他那经久不衰的颂诗就像朵朵鲜花,愈久弥香。而济慈深邃的美学思想如对美与真的思考——“美”就是“真”,“真”即是“美”,消极感受力,想象的真实性等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济慈诗歌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将会越来越得到后人的肯定和推崇,而他的美学思想也指引更多的人达到真与美统一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M. H. Abrams,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5th ed., Vol. II. New York & London: Norton,1986.

[2] 傅修延.济慈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袁宪军.《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J].外国文学评论,2006(1).

[4] 张思齐.济慈诗学三议[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5] 钱超英.关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及其他[J].外国文学研究,1991(1).

[6] 章燕.互动与交流中的诗歌审美——关于济慈《希腊古瓮颂》的批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上一篇:论李贽《藏书》的编排标准 下一篇: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与动词“対する”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