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割麦女》:清新凄美的劳动赞歌

时间:2022-06-11 10:35:01

《孤独的割麦女》:清新凄美的劳动赞歌

[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派诗人的主要领袖人物之一。他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理论和思想,认为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歌的语言应为真挚单纯的语言:诗歌的目的是抒感,歌颂自然和人性。《孤独的割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诗人运用独特的手法为读者谱写了一首清新凄美的劳动赞歌。通过对该诗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鉴赏诗中独特的意境和蕴意,理解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反映出的哲学深度。

[关键词]《孤独的割麦女》意境哲学思考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派”诗人中最孚众望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长期隐居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民风俗情、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不假雕琢,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1798年他与柯勒律治(S.T.Coleridge)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XLyrical Ballads),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始。他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提出了诗歌创作理论和思想。他认为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歌的语言应为真挚单纯的语言;诗歌的目的是抒感,歌颂自然和人性。(马新国,210)华兹华斯以农村的质朴对照宫廷的虚伪。他主张诗歌的主要对象应是平凡生活的变故和际遇,接近美丽而永恒的大自然生活或朴素的乡村生活。在诗的语言上,华兹华斯以真挚单纯对照矫揉造作,主张写诗应该多采用民间生动的语言,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从日常生活选取一些事件和情景。自始至终尽可能选择人们实际运用的语言,来叙述或描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真理。抒感,歌颂自然和人的本性,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孤独的割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民谣体抒情诗。诗人用平素的语句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意念中的写生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广袤的田野,陷入喧嚣与燥热后的寂静,苍茫的天空带着冬天的气息,却又蕴涵对秋之浓烈的留恋。风越过幽谷。吹起大地,翻滚的麦浪灿烂金黄,那割麦女飘动的长发和拂动的衣裙,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如同在倾诉悲戚的心声,又似乎希冀用歌声打碎四周的沉闷,驱走孤寂的侵袭。然而孤独依然如影相随。诗人从视觉、听觉出发,糅合意象、想象、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了一幅清新凄美的劳动画面,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孤独的割麦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全诗总共32行,分为4个诗节,以一位年轻割麦女优美动听的歌声贯穿全诗。第一节着重描写了一位年轻姑娘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第二节采用了夜莺和杜鹃的歌声来反衬割麦女的歌声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第三节描写诗人对歌声的内容与主题的猜测感悟。第四节描写歌声虽已远去,却久久回荡在诗人的耳际、萦绕在诗人心中。令人回味无穷。诗人特别注重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个角度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以自己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优美迷人,也折射出诗人的人文精神和对劳动人民体恤与眷顾。

诗人以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无韵体的格律给了该诗自然的节奏与音韵,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质朴的文笔和遣词用句,汇同大自然的旋律,使得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意思明了清晰,“节奏在统一中又有变化,既有规律又不单调”。

本诗从一开始,诗人就以外聚焦的手法将读者引入诗境,将一幅单身女子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诗的标题中的solitary在第一时间给读者突出了孤独的意境,接着在第一节诗的第一、二、三、五行中又连续使用了single,solitary,by herself,alone四个同义词。加强了割麦女孤独的形象,也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力。诗人在第一节中使用了三个祈使句,既有加强听觉效果的作用,同时又使读者感觉诗人的声音就在耳际,仿佛读者与诗人一同游历。身临其境。第一行诗中的“Behold her'’起到了立刻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将读者直接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同时,诗人用“Behold her"而不用look既能起到语气强化和抑扬格律的作用,又在第一时间告诉了读者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第四行的祈使句"Stop here,or gently pass!”表达了诗人陶醉于眼前的意境,惟恐惊扰了歌唱的少女而使她的歌声戛然而止,那就遗憾不已了。第七行的祈使句“O listen!”着重引起读者听觉感官的注意,视听结合更加把割麦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而“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the sound”将割麦女郎的歌声放在幽深空旷的山谷的背景下,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空灵激越、穿透力强,给人以空谷传音、哀婉不绝的感觉。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一句中现在进行时(isoverflowing)的运用,更加达到了一种直接生动、如临现场的效果。

第二节诗中,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想象是思想的翅膀。在诗歌的创作中。华兹华斯在重视情感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想象的作用。他认为“想象在创造诗的意象时,有赋予的能力、抽出的能力和修改的能力,并且这三者是联合在一起的。想象力能‘造型和创造’,把‘众多合为单一,把单一化为众多’。不仅如此,想象所造成的‘相似’,应更多地在于心灵和神情,揭示天生的、内在的特性:想象是‘激发和支持我们天性的永恒部分’”。他视想象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动力。在第二节,诗人想象联翩,设想两幅画面,两次运用反衬手法突现割麦女郎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幅图景是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fwearybands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among Arabian sands)突然听见夜莺清脆婉转的啼啁。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机,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疲倦的大漠孤旅衬托出夜莺啼啭的温馨宜人,但对诗人来说夜莺的“嘀呖啁啾”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以夜莺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迷人魅力。第二幅图景是杜鹃报春(a voice inspn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诗人

上一篇:成长中的欲望意识 下一篇:浅析影视文化的地理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