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时间:2022-10-23 08:32:40

中国与欧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深化,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和欧盟间产业内贸易额也逐年增加。运用GL指数,选取2000—2008年中欧贸易相关数据,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水平作以分析。

[关键词]中国;欧盟;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17-02

一、产业内贸易的界定和测量方法

从统计学的角度讲,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产业内的产品,即按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大部分的产业内贸易表现为异质性产品的贸易,它们是一类相似但是不可以完全替代的产品,相互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商品的差异主要分为两类:水平型和垂直型。从这方面讲,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目前国际上惯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Ioyd)提出的GL指数,以此来判断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Gi=ni=1(Xi+Mi)-ni=1|(Xi-Mi)|ni=1(Xi+Mi)

Xi和Mi分别表示第i种产品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额,Gi指数是在0~1之间的,如果Gi指数为0,则表示在这一时期i产品的贸易全部是产业间贸易;若数值为1,则表示在这一时期所有的贸易为产业内贸易。因此,数值越接近0,则其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二、中国和欧盟贸易总量分析

自2005年欧盟东扩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集团,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10年中欧贸易贸易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9737.64亿美元的17.6%,其中中国出口额达到37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而且2010年欧盟从中国进口373.5亿美元,远远超过从美国进口的224.4亿美元,中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1.中欧产业内贸易总量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欧盟进出口商品分类分析,并计算GL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分析目前中欧产业内贸易状况。

数据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 Rev.3),SITC系统将所有的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63章,233组,786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在国际贸易统计中通常把第0类到第4类统计为初级产品,第5类到第9类为工业制成品,这10类产品分别为: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饮料以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 ; 4类:动植物油脂以及蜡;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轻纺织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及有关产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其他制品。

从图1可知,中国自1990年以来产业内贸易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峰值0.565,2000—2008年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但基本维持在0.5左右,由此可见2000年以后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格局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2000年以后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5左右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发展同欧盟产业内贸易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的发展,欧盟则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占据优势,由于产品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中欧产业内贸易获得了较快发展。

2.中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结构

(1)中欧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中国和欧盟初级产品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初级产品贸易额在近十年中增长了173亿美元。从产业内贸易指数看,2000—2010年中欧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6,2007和2008年产业内贸易指数甚至达到了0.95,说明这两年中欧初级产品贸易几乎都是产业内贸易。图2为不同类别商品的GL指数。

从总体来看,我国初级产品中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第0类商品和第3类商品在此期间的变化不大,但是第1、第2和第4类产品的GL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第1类商品的GL指数仅为0.31,2类、3类和4类产品的GL指数维持在0.5以上。

(2)中欧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技术进步可大大提高工业制成品的质量,从而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绝对数量来看,2000—2010年中国和欧盟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分别为8039.45亿美元和22250.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30289.65亿美元。2000年中欧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为854亿美元,2008年达到4127亿美元,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增长了近5倍,2010年中欧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95%,由此可见中欧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之快。

如图3所示,工业制成品中第5类产品,即化学产品及相关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高,几乎都在0.9以上,说明中欧之间此类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6类产品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5左右,由于2005年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征收反倾销税使得欧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之后的三年内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下降到0.39,2009年又逐步回升;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第8类杂项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很低,说明中国与欧盟在杂项产品多为产业间贸易。

三、结论

1.资源密集型产品:从上文可知,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的第2类和第4类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几乎都维持在0.8以上,因此中欧间非食用原料和动植物油脂以及蜡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0类产品的GL指数维持在0.5左右,说明食品及活动物的产业内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则要加强产品多样化,争取获得更大的国外市场份额;第1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逐渐从产业内贸易过度到产业间贸易,主要是因为欧盟对烟类产品施行非关税壁垒,使中国对欧盟烟类产品出口额逐年减少。

2.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其他未分类的产品,其中塑料及橡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保持在0.8左右,说明中国和欧盟的塑料及橡胶制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很高,2010年达到了0.825,可知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双边贸易也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而纺织原料、纺织制品、革、毛皮及其制品、鞋帽伞等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低于0.6.尤其是鞋帽伞等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低于0.1,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0.25徘徊。革、毛皮及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虽然相对较高,但也在0.5左右徘徊,说明中国与欧盟间塑料及橡胶、纺织原料及制成品和毛、革制品的双边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3.技术密集型产品:化工制品、机电、音像设备、车辆及运输设备、武器和光学等精密仪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高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化工产品的双边贸易一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2000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51。光学等精密仪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0.9051。车辆及运输设备和武器等器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逐年上升。机电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5,说明2000—2010年中国和欧盟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通过产业内贸易,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过去主要是从欧盟进口核心部件然后在中国简单组装后复出口到欧盟,目前中国出口商品中自主研发产品数量逐年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和欧盟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国与欧盟正在从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模式向产业内贸易模式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欧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应从不同的产品结构出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赢得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l]李荣林,张岩贵.我国对外贸易与及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李铜,李蕙瑛.欧盟东扩新商机——新世纪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前景[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上一篇:最优铸币税初探 下一篇: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