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作业,从优化形式开始

时间:2022-10-23 07:35:41

改进作业,从优化形式开始

作业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一定的任务驱动,有相应的目标与方向,所以我们更关注作业的内容。其实,在作业的实施过程中,作业内容固然重要,作业形式有时却阻碍了作业的有效实施,影响了作业目标的达成。传统的现代文阅读作业形式以书面问答为主,多是读一篇文章,回答四五道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从课堂练习到课外拓展,从平时作业到历次考试,也习惯了这样的形式。而学生三年如一日地做,早已非常厌烦。据我们调查统计,初中生现代文阅读作业的质量和效果是很不尽人意的。这就必然引起我们的反思:现代文阅读作业就只有这么一种书面形式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做怎样的现代文阅读作业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作业的形式上加以优化。现代文阅读作业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寓学于乐。既可读课文,也可读报刊,读杂志;既可看纸质材料,也可看影视网络;既可读文本,也可读生活,读自然,读社会;既要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也要把观察、想象、体验、感悟穿插其中。当然,探索初中阶段学生现代文阅读作业的具体形式,还得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以读,以背代答。

所谓“阅读”,当然首先是“读”,通过读把文本读懂读透。但我们似乎习惯于书面问答的作业形式,而忽略了“读”。其实,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慢慢积累的过程,不是凭几次训练就可习得的。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语感的培养主要借助语言的积累,多读多背是培养语感的捷径。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中反复强调“只有读才能创造语感”这一道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课内的精读、美读、烂读外,更需要课外的泛读”。《课程标准》也强调读的重要性,指出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并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分别作出相应的评价要求。所以我们在布置现代文阅读作业时,要合理考虑“纯读”这种形式,并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有的文章情感真挚,富有韵味,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情感。如果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就说明学生对文本主题已有深入理解。相信,口头朗读作业肯定比书面问答更受学生欢迎。有时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名家的著作,很有必要进行课外拓展。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我们肯定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如果在该天布置作业“课外阅读《狂人日记》”,想必学生是多么愿意啊!既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有效拓展了课外阅读面,何乐而不为呢?

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积累。对于课内外文本中一些经典文句,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还可以适当要求背诵。如描写精彩、生动传神的语段,抒情强烈、感人至深的语段,说理透彻、精辟独到的语段,或是蕴含哲理、回味无穷的语段,都可以让学生背一背。笔者认为,出几道问题让学生做,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就其中能引起学生共鸣、颇有感慨的片断进行背诵,相信若干年后,学生还会记忆犹新,因为这个年龄段正是背诵记忆的好时期。

二、寻章摘句,批注点评。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也是每次阅读作业或测试不可或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是否只能是书面形式呢?其实不必急功近利。在课内外阅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欣赏摘录本,就文段中优美的词、句、段摘抄下来。如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春风夏雨,有秋霜冬雪,作者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美的景色,抒发美的情感。“单元导读”里就明确要求:“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该单元的课外阅读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从报刊、杂志或网上查找描写四季景色的文章,并把有关春、夏、秋、冬的精彩词句和文段归类摘抄。从表面看来,学生只是摘录,没有体味和推敲,但其实,学生在摘录之前要作出选择,这不正是鉴赏的第一步吗?况且寻章摘句,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薄发。

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们可以提高难度。不仅要求摘录,还应问个为什么。要求在摘录的同时,简要作出批注,加以点评。为鼓励学生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摘录成果,简述摘录理由。这种批注点评自由度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共鸣和阅读热情。

三、定时定点,专栏专题。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养成阅读习惯,我们要积极探索现代文阅读的新形式。在班级里,笔者专门设置了“每周论坛”、“半月文摘”和“每月一书”等阅读活动。所谓“定时”,就是该项活动有规定的时间;所谓“定点”,就是在指定人数范围内;所谓“专栏专题”,就是每次交流讨论有规定的栏目和主题。如“每周论坛”规定在每周一早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一周报纸中读到的重要消息及评论;“半月文摘”为隔周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把半月里读到的一篇最精彩的文章以打印、复印或誊抄的形式呈现,可在原文中就优美词句作圈点勾画,也可在后面作批注点评,写上推荐此文的理由。统一用A4纸,每人一份,每半月装订成一本,在班级中传阅;“每月一书”要求同学们每月读一本书(较厚的也可以两个月读一本),于每月底专门设一节阅读课,就主要内容与阅读心得进行或详或略的交流。有时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定本月阅读主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为台湾作家席慕蓉的《贝壳》,作者委婉轻柔的文笔和执着真挚的情感一定让同学们意犹未尽,就此我们可以趁热打铁,课外让同学们阅读“席慕蓉诗歌和散文”,进一步感受其风格。又如该册第六单元的五篇文章中有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伊索寓言等,这个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故事,举行讲故事比赛。

这样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定时定点,设定专栏与主题,既便于活动持续开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有利于教师指导,提高阅读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能把这一活动落到实处,那么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就不再会是一句空话。

四、走进生活,实践体验。

语文是母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也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阅读不仅是读文本,也要读生活,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把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失为阅读作业的又一形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许多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意味,如何让学生体会其内涵,我们常常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把文本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散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年人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人生责任,我们可以布置“生活阅读题”,要求学生去采访爸爸妈妈,了解爸爸妈妈的家庭责任;并进而扩大到社会,让有条件的学生去采访一个单位或一家企业,了解该单位或企业的人事组成和年龄结构,调查中年人在单位或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在完成这份作业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受了中年人的责任,从内心萌发出对父母的孝顺和感激之情。先不说这种访谈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单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社会的教育方式,就比书面做题具体务实的多。

五、借助网络,探究拓展。

借助网络资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语文作业形式,丰富语文作业内涵,拓展语文作业外延,是新时期设计语文作业行之有效的途径。网络平台信息具有丰富性、快捷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优势,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作业资源。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适合学生的阅读作业新体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

例如,有感情朗读课文,能配上合适的音乐当然效果更好。那么在该天的预习作业中不妨就布置“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网上搜索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可以想象学生在寻找音乐、尝试配乐朗诵的时候是多么地投入,多么地专注。而且,学生在挑选乐曲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激发了阅读兴趣,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当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搜集,更是方便快捷。如让学生搜索作者的生平经历,文本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课外拓展资料,或某一疑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的探究等,网络都不失为最有效的凭借工具。网上读书也不愧为一种时尚的读书方式。有时,让学生课外阅读某作家的作品,学生不一定有,若改成网上阅读某一作品,多么方便快捷。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代文阅读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需要,在此前提下,作业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我们提出,改进作业当从优化形式开始。也就是说,现代文阅读作业的设计,我们不仅要关注作业的目标和内容,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作业的形式,让阅读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灵活多样,富有趣味,从而提高有效性。

上一篇:论教育史教材编写范式的转换 下一篇:培养英语语感,促进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