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独特的中国驻美使馆新建筑

时间:2022-10-23 06:54:42

新颖独特的中国驻美使馆新建筑

Innovative and Unique New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mbassy in USA

陈少明 张伟峰CHEN John ZHANG Weifeng

在北京第二奥运会开幕之际,当巨型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时,新的中国驻美使馆及新的美国驻华使馆相继举行了开馆仪式,这说明中美外交关系新的一页已经来临。新的中国驻美使馆及新的美国驻华使馆都是它们在当地最大的使馆建筑,单就这一事实就己表明双方对互相关系的重视。

中国驻美使馆新馆总占地11,5777平方英尺,建筑面积达419,640平方英尺。这个白里透灰黄的建筑坐落于凡纳斯街与国际中心的交界处,和仅隔一个街区外繁华喧嚣的康涅狄格大道相毗临。与其相比,凡纳斯街却显得安静宁和。在凡纳斯街北侧,与大使馆隔街相望的是华盛顿特区大学,周围则是新加坡、以色列等国的驻美使馆。

新使馆由美国贝聿铭事务所的贝建中与贝礼中设计,设计过程中他们的父亲,世界知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也多有参与和指导。设计一开始就要将这么多的建筑面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进行组合,若是组成单一体型的建筑,就必然是个庞然大物,与周边建筑失调。在这里贝氏结合起伏的地形并巧妙地利用了各种几何形体的组合,变换及旋转,造成高低错落,实中有虚的有趣造型,而且将中国园林小中见大的手法,反着来个大中见小,使之大而不喧。再说这里不少面积还是建在地下,而这一部份是看不见的,这又和贝氏设计的法国罗浮宫扩建工程类同。要知道华盛顿市是一个不太喜欢庞然大物的城市,在其设计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任何建筑的高度都不许超过国会山庄的高度,而且任何重要建筑都要经过国家艺术监定委员会(U.S.Fine Arts Commission) 核准才能修建。

为了使建筑平易近人,尺度合宜,凡纳斯街漫长的立面被分成几段, 贝氏常用的几何形体屡屡出现,有如一幕序曲,预示后者更加动人,更加热烈的高潮即将到来。这高潮不是别的,正是转过弯来那别具一格,设计独特的新使馆主入口。这里是新使馆的焦点,各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成入口大厅及两个楼梯间的三个采光天井,其中尤以入口大厅的设计最为突出。这里有贝氏惯用的三角形组成寓意着中国坡屋面的屋顶,其上用正反交织,角度不同的三角形筑成钻石型底座,将正方体的天井高高举起。正方形又被用在两侧墙面的窗,加以45 度的旋转,形成有如苏州园林中做为菱形画框的观景窗。圆型也开始被采用,而且用得巧妙,先是有视野要求的圆型门卫室,再是腾空而起的弧形园底玻璃雨罩,到了室内后又安然地落脚在大厅地面上,沉入意大利橙色大理石的圆型图案中。这种静里有动,实里有虚,形中有形,现代中寓意着传统的建筑处理手法使新使馆成了华盛顿独一无二的新地标。

虽然贝氏设计的新使馆非常独特,但却与周围的环境并不脱节。如果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它与紧临的新加坡大使馆和以色列大使馆在轴线,造型方面都有一定的呼应。再者,虽然贝氏的造型总在变、变、变,但这却是一种有理有律的变,一个型体绝不会孤立地出现,而是由平面重复反映到立面,或由两度空间变到三度空间,以及与其他型体组成有机的结合。

将这么多的形体组合在一起,除了统一的建筑处理手法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建筑材料,这材料便是法国石灰石。这种白里透灰黄的石灰石本是贝氏在美国国家艺术馆东厅加建工程中,为了使现代造型的东厅与古典造型的西厅彼此呼应而采取的统一材料。再说这种颜色的墙面也是华盛顿市一些地标性建筑所采用的颜色。目前将这一色彩的材料用在新使馆的建设中也是很适宜的。整个建筑的体型错落有致、在周围绿化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在绿荫环抱中显得异常亮丽。淡淡的灰黄色,柔和而协调,给人们一种亲切而不张扬的感受。

新使馆对外开放区中的大厅菱型窗、北侧墙面硕大的菱形框架、建筑的斜屋面顶和变形的歇山造型、绿化布置中的石林、元宝型的花坛、还有各种选用的树种,都充分体现了贝氏的惯用的几何体设计手法,在细部的节点构造设计方面也考虑得非常周密,所有的转角石材均用整块石料切割而成,女儿墙压顶、窗台板、窗套石材都是实体的石料,从细微处给人以高贵而精美的感觉。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思是一个容器真正有用的地方是其空的部位,而最为推崇老子哲学的已故美国现代建筑之鼻祖莱特则声称: 建筑的实质就是空间。新使馆设计中实中有虚,透明的黑色栅栏把人们的视线引入了大厅前的花园,从大厅组合玻璃门又可望到厅内精美的装修,甚至还能透过后面的落地玻璃门窗看到屋顶花园中的迎客松和瘦长、片状的现代版的石林雕塑,从而形成了一种梦幻的连续空间。中国园林的引景手法也在这里得到巧妙地运用,在这里室外绿化和室内的喷泉融合一起,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受。尤其是屋顶花园,坐在室内,宽敞的玻璃,近处石林、远处树峦相互映衬,一幅美妙的画卷欣然而生,一览无遗。

建筑主体部分的内墙面材料与外墙是一样的,而且接缝也是延续的,使采取的尺度和手法达到一致。虽然墙面、顶面、地面都是石材,但由于外景的引入和色彩搭配,使其显得非常温馨祥和,尤其是由天窗引进的自然光,使人们心旷神怡,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老子和莱特所强调的那种建筑空间必需室内外结合的理论。

推崇老子哲学的建筑师常认为建筑物本身就如同鸡蛋皮或贝壳那样,里外都应当是一样的形态,只不过外面是阳,里面是阴罢了。但纵观多数建筑都不是这样,人们常用吊顶或贴面假墙将施工不精,或结构形态不美的部份遮掩过去。中国新使馆的设计与此不同,这里不但将室外材料引入室内,而且室外的阳体态就是室内的阴体态,外面形体的变化,其实也是室内空间的形体变化与需要。

在多功能厅、各楼层的会议室的室内设计按照要求选用了大量的木饰面做装饰。木饰面全部采用了贵重的,加工技术难度高的红影木。这种木材很像美国高档建筑中的花边木,它给室内空间带来一种温暖而又寓意着东方情调的感觉。

这么复杂的造型,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建筑师的理念是无法实现的。新使馆由三家中国最强有力的建筑工程公司承包。这三家公司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日林建筑集团公司。按照两国政府协定由几百名技术精湛的中国工人经过近三年半密集施工而终于完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国内修建过东方明珠、经贸大厦等顶尖建筑,在纽约与洛克菲勒集团合作承建大型商业建筑,又在美国各地包括纽约、休斯顿和洛杉矶建设过中国领馆的上海建工集团。他们在这里承包了整个建筑中技术含量极高,工艺最复杂的外装石材,精密装修及设备安装三个施工部份。特别是复杂几何图形交接处所形成的奇异角度,更是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赞不绝口。

据说当时中国政府对建筑师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新使馆必须传达中国的重要性,以及体现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看来这一目的已在建筑师的笔画下和施工单位密切配合下实现了。这个植根于地下,表里如一,迎来从天而降洒满阳光的独特的新使馆有如含苞欲放的鲜花升起在世人面前。

The New Chinese Embassy recently constructed in Washington, DC is the biggest foreign embassy ever built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as it's counterpart, the new United States Embassy in Beijing is the biggest foreign embassy ever built in China.

The New Chinese Embassy in Washington, DC is a unique design from inside out. It's appearance is unique, modernistic and sculptural, howeverabstractly Chinese. It combines Western and Oriental design philosophies.

上一篇:王伯富.前行在民族现代化的路上 下一篇:衍生 易构 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