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时间:2022-10-23 05:40:52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1-000-01

摘 要 林权改革提高了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为林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林权抵押贷款也成为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能忽视,本文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商业银行出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林权抵押贷款 风险 风险管理

一、综述

2003年,我国出台了以“明晰产权、落实处置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为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率。然而,资金匮乏阻碍了林业可持续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积极推行林业抵押贷款,即将林业资源通过银行转化为生产所需资产,但不转移林农对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行为。但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角度来讲,由于林业行业自身特点,林权抵押贷款存在很多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积极改革、完善创新,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积极控制风险。

二、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成因

1.经营风险。林业经营的主要领域有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经济林等,与其他行业相比,生长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收益低,林业经营者抗风险能力欠缺、等特点,使林业行业风险加大。对于银行来说,如果持有大量林权抵押贷款债权,可能会因为资金占用过多,引起资产流动性恶化,导致银行资金周转不灵。

2.信用风险。林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多数是个体林农,银行与林农直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认为林农的小规模经营借款数量有限,不能给银行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而由于林业自有的生长周期长、收益慢等不确定因素,必然带来更多风险,形成事前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由于林业产业自身不确定因素过多,如资产评估较为困难,自然灾害难以估量,使得保险公司不愿意受理森林保险业务,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一般来说, 加息会使风险较低的借款人退出市场或者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贷款需求量虽然减少, 但贷款的风险将增加, 反而可能会降低银行预期收益。所以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人的需求, 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借款人的申请, 信贷供给不足就出现了。

3.管理风险。银行产权主体为政府,政府应是委托关系的最终接受者,但由于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错位的。这就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即银行管理层作为经营管理者,对银行拥有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现象,使管理层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取利益。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经理和雇员有机会合谋而谋取个人利益,利益最大化的激励机制严重缺失,银行没有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服务水平的内在动力,导致银行经营风险意识淡化。

4.操作风险。信贷人员法律保护意识单薄,在签署借款、担保合同时主要条款出现疏漏或合同要素不全、追偿己过时效等,导致银行合法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业务人员不按章操作,导致贷款出现风险,如抵押担保未落实就放款等。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1. 贷前介入:在贷前调查阶段,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国家林业政策、林业行业、林业区域、抵押人资信、抵押物及担保情况等信息,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在林权抵押贷款中要特别注意检查用于抵押的资源是否权属不清或存在一证多用,一林多证的情况,并拒绝给没有进行登记的林木、生态林或国家禁止抵押的林木等做抵押。

2.贷中交叉审查:审查贷款合法性及防范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对借款人、抵押物、担保情况及林权抵押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用途进行详细核对,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借款人沟通。对公司法人客户的调查包括:审查借款人提交的有关资料和财务报表,并确定其真实性;对借款人进行实地调查,如市场前景、公司治理、内部管理、生产经营和市场评价,还要注重对公司法人代表的综合素质、诚信程度、是否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企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因为这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3.贷后风险管理:银行发放贷款后,应加强与借款人、林业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贷款档案,加强贷款检查,特别应关注抵押物林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检查抵押林木资产价值是否损失,对森林、山地的权属、面积、树种、树龄等完整记录,并记录抵押物的目前蓄积量、采伐情况、交易情况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这些数据。

四、结论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等。商业银行可以贷款前、中、后进行风险控制。国家和行业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让林企、林农、商业银行三方得到发展。首先,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使得个人信用记录快速可查,减少信用风险。第二,为了避免因林权流转市场不成熟带来的市场风险,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商业银行之间应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加快林权交易市场、收储中心等林权流转市场配套体系的建设,为林企、林农融资以及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第三,建立和完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深化资产证券化,减少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生文.林业投融资信用平台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2):50-55.

[2]胡秋明.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创新.财经研究.2004(5):112-116.

[3]吴童.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研究.商业经济.2011(5):104-109.

上一篇:浅谈农业银行支行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关于加强医疗辅助产品库存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