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效果提升对策

时间:2022-10-23 05:20:13

论大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效果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模式统一、手法单调、理念落后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课堂教学丧失活力的现状,教学改革成为必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转变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介绍了大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学效果映射出的问题,并就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对策及建议提出了见解,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教学 现状 教学效果 提升 对策

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这对大学生身体和意志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结合各高校体育教学难如人意的现状,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体育教学现状

(一)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类型

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没有创新,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形式和中学相差无几,学生学到的知识固化、陈旧。国内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固守同一套教程,以相同的教学目标、策略、指导方针面对一批批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能够为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屈指可数。统一的教材与教学模式不分男女生、不考虑学生体质差异、不参考学生各项体能指标,“以不变应万变”成为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宗旨。

教师始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为被动受教育者和教学的客体,师生之间明显的“等级”关系造成沟通的断绝与教学关系的相对冷漠。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教与学双方按照既有形式一成不变地开展学习,体育教学没有运动过程应有的活跃度和兴奋感。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局限于增加体能、提高体育技巧熟练度两方面,为达到此教学目标采取的措施以机械重复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缺乏新意的教学手段及高强度的锻炼常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甚至畏惧心理。

(二)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如同应试教育产生的教学后果,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难以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无法激发学生持续锻炼、终身锻炼的热情。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同样陈旧的考核模式使学生只有“短期突击取得好成绩过关”的功利企图,部分学生采取考试前加大锻炼强度或重点针对考试科目强化训练的方式,继而在考试中取得突破性成绩。也有学生弄虚作假应付考试,尤其是在长跑科目的测试中采取抄小路或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让同学拖着跑等办法蒙混过关。学生始终没有自己是体育运动主体的意识,体育课堂上被动听讲,按老师的布置的教学任务被动锻炼,对于体育教学没兴趣、不积极、不参与,对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定位是“旁观者”而非“主体参与者”。即使是部分喜爱运动的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也感觉枯燥乏味,宁愿课后自己到操场锻炼或者去俱乐部、健身房运动。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国内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甚至出现逐年下降的问题,体育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二、教学效果映射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1.体育锻炼意识趋弱

高考制度实施几十年来,普通高中往往在高三就停止安排体育课,将全部教学时间都留给了文化课。在这样“唯分数论”的大环境影响下,尽管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习惯性忽略体育锻炼的思维方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大学课业的繁重、未来求职的不易、将大量时间用于考证、考级在多数大学生眼中和心中都是忽略体育锻炼的借口。传统教学模式只侧重体能与技巧的要求,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也相对欠缺,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自然造成体育锻炼意识趋弱的现状。

2.网络时代占据大量锻炼时间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的渗透让现代社会人类无论工作还是休闲都与网络紧密相连,校园也无法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控制。物质生活的改善让当代大学生拥有数码产品成为寻常事,大学生“左手手机、右手电脑”的标准配置几乎成为普通高校随处可见的风景。虽然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学习,但现实情况却是利用网络娱乐成为多数大学生消磨时光的首选。旧时大学操场上生龙活虎的学生球员和田径赛道上奔跑的大学生身影已经被当代端坐桌前紧盯屏幕的“宅男”、“宅女”取代,宁愿熬夜打游戏也不愿去跑跑跳跳成为高校校园众多学生的共识。

3.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强

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一政策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状。独生子女具有独立性强的优势,也难以避免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的缺点。近年来新闻里出现的“母亲为上大学的独生儿子买100件内衣只为免得儿子洗衣服”和“大学女生用快递将脏衣服发回家”等报道已经说明当代大学生怕苦、怕累、抗压力低的现实问题。传统体育教学重素质和技巧锻炼的模式对体能消耗较多,又常常以机械式重复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种锻炼方法对当代多数大学生而言过于辛苦,尤其主要的锻炼形式长跑,更为众多大学生所畏惧,过于舒适的生活使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一样难以适应艰苦的体育运动。

(二)体育教师方面

1.课程重复统一

从中学到大学,体育课教材始终坚持沿用传统内容与结构,不因学生年龄和身体变化而有所侧重。类似甚至相同的理论知识在不同的年级轮番教学,既缺乏个性也没有创新。再美味的食物也禁不住顿顿吃,再经典的理论也禁不住无尽的重复,学生在这种车轮战一般的重复教学中渐渐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提到体育课的直接反映就是厌烦。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得不到正向反馈和激励,直接后果就是教学整体僵化,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2.方法陈旧单一

几乎每堂体育课的教学方法都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比赛”的步骤,对体育知识的教学也是照本宣科。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照大纲的要求完成每个教学点,却对学生的习得方式毫不在意;学生局限于被动听讲的境地中,对教师下达的任务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服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田径、体操、三大球的训练日复一日,体能消耗大、项目难度大、缺乏娱乐性……种种局限让学生开始畏惧体育课,甚至试图逃避体育课。

3.目标规划短浅

教学目标并非立足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根本,而是以“达标”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尺度,这同样是应试教育制度的余毒。体育教学的“达标”如同文化课的及格分数,不达标就等于不及格。体育精神和体育乐趣无形中被功利色彩浓厚的达标、及格所取代,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不是在运动中释放压力、用体育培养健全人格,而是以机械的重复增强体能和提高技巧以满足考试的要求。教学大纲规划出某一时间段内让学生取得某种成绩的短期目标,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坚持运动的恒心与毅力这一受用终生的长期目标。

4.目的竞技性强

中国社会对待体育运动历来存在一个怪现象,即一提到体育就是要到国内外各项比赛中争金夺银,这一传统思维也深刻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同样放在提高学生体能和技巧锻炼以取得更好成绩上,因此大量教学内容离不开长短跑、跳高跳远、三大球这些对抗性极强的竞技类运动项目。然而大学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团体,大学生也并非专业运动员,尽管竞技类体育教学可以选拔出一些拥有运动天赋的人才,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只是普通人,帮助普通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健康的人格和体格才是体育教学的根本。

三、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一)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转变思维是转变行为的前提,新课改后的高校体育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终身锻炼的思想意识,让大学生了解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绝不仅仅限于校园中完成若干考试科目,而是关系到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的重要且有益的举措。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锻炼意志,适当且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释放压力,使人的身体和精神维持健康。当代社会是一个压力型社会,现代人每分每秒都在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无法承受压力,得不到宣泄的压力终会积劳成疾,而体育则是最好的压力释放器。大学生在校园中承受着课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进入社会还要承受职场的压力、家庭的压力。既有的与潜在的压力都需要大学生以健康的身体承受、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这使终身体育锻炼成为必须。

(二)制定学生需求导向的课程设置与计划

新课改制定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校体育应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根本导向。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让当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性充足、难度低、要求少的体育运动内容。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加适宜群众性体育锻炼的项目如健身操、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等,通过这些竞技性较弱的项目激发起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体育游戏也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

(三)体育教学方式网络化和现代化

大学生对前沿科技的敏感与兴趣是体育教学改革应当充分利用的特点,例如传统教学的示范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以音视频、图像、照片等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辅以讲解和教学。以学习篮球技术要领为例,教师可以播放美职篮比赛的精彩片断,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动作定格后展开讲解,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有了直观印象,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和透彻。

(四)体育测试方法多样化

改变传统体育考试单纯依靠达标的方法是对体育测试改革的有益尝试,比如将学生历次锻炼成绩汇总求取平均值,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掌握该项技术动作的成绩;或者通过组织比赛,选取学生的最好成绩为考核最终成绩等等。教师应当认识到测试不是教学目标,健身才是根本。以学生的平均成绩或综合成绩作为考察学生运动结果的办法既相对公平、客观、科学、不易造假,又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运动中的缺点与不足,从而在以后的锻炼中加以改进和弥补,这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和能力正确的习得方式,也是决定学生未来终身锻炼的关键因素。

四、结束语

新课改对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将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纳入教学目标。这一改革措施对于转变陈旧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切实执行新课改的路线,修正旧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需求为教学导向,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教学。教师应主动将自身定位于引导者和辅助者,引领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才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教学成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周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缺失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8).

[2] 贾丽萍.山西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3).

上一篇:试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 下一篇:中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