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民居风貌引导与控制研究

时间:2022-10-23 04:51:01

传统村落民居风貌引导与控制研究

摘 要: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一方面承担着延续乡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城市扩张下传统特色的逐渐消失的危险。传统村落中的民居营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为例,探究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程中对民居建设的引导与控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发展中民居建设所面临的风貌不协调问题,提出与当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适应的民居风貌引导与控制方法,以满足既保持传统村落风貌又促进村庄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

关键词:传统村落;风貌;引导与控制;长峪城村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ostalgia".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n the one hand is undertak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ntinuity of loc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s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Dwell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his paper takes Changyucheng village of Changpi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researching on the guidance and control of dwelling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ccording to the incoordination problems of style in dwelling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ut forward adaptive methods of theguidance and control of dwelling style for the contemporar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oth the continuation of styleand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for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 ; style ; guidance and control ; Changyucheng village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0-83(8)

1 引言

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面临着城市对传统风貌特色的影响与冲击。

城市功能区在小尺度层面的渐进性较弱,除旧城改造外,大多数以集中开发的大规模建设为主要操作模式,通过编制规划有计划地按时间段控制城市发展。乡村的村落营建则有很强的渐进性和随机性,以分散为特性。个体民居由村民自建,且先期建设的民居对整个村落其他民居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虽然随年代逐渐翻建维护,民居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但是整体遵循地方民居的共性,差异性与共性并存。民居营建中的这一特征,一方面使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延续与发展村落的传统风貌增加了难度。

因此,对乡村地区村落和民居的营造应以引导与示范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规划和控制。围绕村落民居特征提出传统村落民居建设引导与控制策略,以引导村落持续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2 长峪城村民居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村落概况

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于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长峪城村明代成村,地处长峪峡谷,俗称“长峪口”。明正德年间筑关长城,称“长峪城”。明万历年间基璺增筑新城,后发展成村,村以城名。目前的长峪城村是由南北两个瓮城发展成的古村和近年来村落扩张形成的新村两个部分组成。全村共有住户205户,378人。村内历史建筑与风貌协调建筑(与古村落的传统风貌较协调的非传统建筑)共303座,风貌不协调建筑65座(图1)。近年来村内大兴土木村民自建房屋的情况从未停止,新建房屋与村落风貌不协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营建的7家农家乐也多为村民自建的现代建筑,与村落传统风貌不符。

2.2 村落民居现状特征

2.2.1 传统村落格局保存较好

长峪城村中由两座古瓮城发展而成的古村中的部分传统村落格局保存较好。地处峡谷间,北瓮城内地势平坦,沿排水渠旁主街上的院落排布整齐,院落大门朝东向。西侧街道成梳状,尽头由宅间路相连形成回路,形成较小的组团。南瓮城依山而建,越往西地势越高,建筑也渐成阶梯状分布,道路曲折起伏(图2)。

除此之外,长峪城村还保留有古城墙、永兴寺等多座历史文化建筑。永兴寺建于明清时期,位于村子中心位置,是村内众多寺庙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长峪城村内保存最完整的文物古迹,属区级文物单位。村北的关帝庙与村南的菩萨庙也同样为区级文物单位。

2.2.2 大部分民居依旧保留传统风貌

古村中大部分民居依旧保留传统风貌,院落形式多为三合院,基本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传统院墙使用当地石块垒砌,地面多以土地为主。传统村落民居中正房开间一般为3间或5间,均为单层,开间一般为3.3米,进深为5-7米居多。院落大都南北向布置,正房坐北朝南,一般集居住、餐厅和厨房为一体。东西厢房多被当作其他居住用房或仓储用房。一般在院落的西南角会有一间房当作卫生间。

单体建筑为抬梁式木架结构;青砖、红砖、土坯砌墙;门窗主要以木制门窗为主;窗棱整体风格比较统一,简单朴素;门多为较宽的井字格,长棱较多,有的在棱条间加人字、六字、十字花、或短棱组成的杂花;屋顶采用小灰瓦,质地较轻,排水好,防水好;屋脊装饰精细(图3-图4)。

2.3 村落民居风貌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长峪城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村民自发性的房屋新建和改建现象越来越普遍,并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

不少村民对自家的老旧房屋进行改建或拆除重建。但民居在整修或重建时缺乏相关导则的引导和控制,导致这些新建建筑与村落传统风貌不协调,破坏了村落整体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3.1 自行改变院落传统形式,影响居民生活舒适性

在房屋翻新过程中,大部分村民未按传统合院形式进行重建。一些新建房屋用玻璃天窗将其内院整体密封,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传统民居的形式,而且在夏天极其闷热,导致宜居性下降(图5)。

2.3.2 随意增加建筑层数与高度,破坏村落整体风貌

村民在自建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房屋改建为两层,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图6)。

2.3.3 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村落原风貌不符

很多房屋在翻建时不再使用抬梁式木构架结构,而是采用砖砌形式,由砖墙承重;也不再使用双坡屋顶,而是使用平屋顶,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图7)。

不少民居在翻建过程中使用水泥抹面以及瓷砖贴面,不仅建筑不美观,且与原有的风貌不协调(图8)。

长峪城村在2010年进行过房屋保温处理,有很大一部分的建筑门窗在外层做了一层白色塑钢保温门窗,有些门窗仅单纯的加在外面,与墙面的结合处未处理,实际的保温效果并不好,且与原建筑风貌不协调(图9)。

2.3.4 新建房屋建筑色彩与传统风格不协调

长峪城村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小灰瓦,墙面主要采用青砖以及石块垒砌,多为灰色和土坯色,门窗主要为原木色或刷清漆或木色漆。而在居民翻新自建的过程中,不少建筑屋顶已改为红瓦,墙面外贴瓷砖,多白色为底带花纹,门窗有些则被刷成蓝色,或者改为白色塑钢门窗(图10)。

3 长峪城村民居建设引导与控制探索

针对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对民居建设的引导与控制已是迫在眉睫。

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引导与控制可从村落格局、街巷、院落和建筑单体四个层次展开。

3.1 村落格局引导与控制

长峪城村首先要保护其“背山面水,环山聚气"的村庄山水格局,严禁在村域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注重山体的水土保持,保护山体的自然植被;注意保持水域环境的清洁,加强水岸的绿化与美化。

其次要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严格保护古寺庙、古瓮城、古石碾、古树等历史要素的本体,避免破坏。要保护空间对景与景观视廊的通畅,利用点状控制和现状控制方法对遮挡空间对景和景观视廊的树木进行修建,清理实现范围内的不和谐景观。例如,防洪堤风格太过现代,与路面铺石不符;电线走向混乱,影响视线;广告牌等商业痕迹与传统风貌的不和谐等(图11-12)。

3.2 街巷引导与控制

长峪城村内主街为黄长路,贯穿整个村落,一直延伸到北部山脚下的长峪城抗战文化广场。此外在瓮城内外有三条次要街道。这四条主要街巷通往村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历史要素(图13)。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现为砖石路面,路面平整的予以保留,可增添绿化。村庄内巷道以碎石路面为主,可整治为碎石板路面,模仿原本道路肌理,避免生硬拼花和现代图案(图14)。

主要街道两侧建筑风貌对整条街道有直接的影响,在街道整治过程中,应对沿街的院落及建筑进行整治,使其符合村落的整体风貌。沿街风貌较好的建筑需要保护及修缮,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需要改造(图15-图17)。

街道整治中除了建筑形式方面的改造,还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颜色使用,从传统建筑材料中提取适合北方的建筑立面色彩,用于街巷沿街建筑的立面改造中,使街道界面具有特色又能融入当地传统风貌。(图18-图20)

3.3 院落引导与控制

院落整治过程中,主要分为院墙、院门、地面铺装以及院内景观四个方面的整治(表1)。

3.4 单体建筑引导与控制

单体建筑的引导与控制分为五类,即重点保护、复建、修缮、整治和翻建(表2)。对文物古迹应采取重点保护和复建措施。对风貌协调的传统建筑以修缮为主,修缮建筑构件,恢复院落风貌和景观(表3)。对风貌不协调的非传统建筑以整治为主,对建筑屋顶、墙体、台阶、门窗及细部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表4)。对院落格局不完整和已坍塌的建筑采用翻建措施,建筑形式遵循当地传统形式,建筑尺度、选材等均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并提供菜单式选择(图21)。

翻建建筑设计结合农村外墙保温的政策,采集长峪城村特色的外墙立面肌理,在保温层外部采用仿石仿砖压印工艺,使设计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最大限度的还原当地风貌(图22)。

4 结语

传统村落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重要一环。传统村落的规划与建设大多不是以在白纸上绘制蓝图并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村落风貌是通过整个村落环境来实现的。个体建筑组合成院落,院落形成街巷,再组合成聚落。村落风貌就是在这样的渐进发展中形成。无论是村落中随意冒出的城市化不和谐建筑,还是过于统一的建筑样式,都会影响整个村落古朴自然的田园风情。同时,传统村落大多依托原型而发展。村民建房有很强的模仿性,第一家建成什么样式,后来的村民会参照建设。因此,示范、引导与控制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空间布局和立面设计的指导,更应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传统技艺的传承。

针对传统村落中出现的风貌不协调问题,可借鉴设计导则的方式对传统村落风貌进行保护,以满足村民的日常基本需求为目标。首先,针对不同分区采取不同控制方法,核心保护区的风貌较为集中应采取刚性标准着重保护,建设控制区为风貌过渡区,独立性较强的要素可采取弹性控制,环境协调区的风貌主要以引导为主,鼓励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标准的控制与引导。其次,从村落格局、街巷、院落和建筑单体几个层面分别进行引导和控制。对传统村落的格局形态进行刚性的引导与控制,明确自然格局的边线,提出环境保护的要求,对自然环境要素进行保护。对传统村落街巷等公共空间进行的引导与控制应遵循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以及宗教、信仰等特殊要求的原则。 对传统村落内院落建筑进行引导与控制时,既要保护传统风貌,同时又要给发展留有空间,同时鼓励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在单体建筑引导和控制中,尊重村民住房对多功能性的需求,针对复建、修膳、整治、翻建等不同情况,对屋顶、山墙、建筑构件、门窗、色彩等提供菜单式的建设引导,同时对于具有延续特性的要素建议统一引导与控制,避免风貌的断裂。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和控制,以推动传统村落风貌的延续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陈矗周涵滔.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14(4):109-114.

[2]马驰骋.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10.

[3]江峰. 城市传统民居保护利用中的功能置换[J].宜春学院学报,2009,4(2):41-42,64.

[4]杜佳,张琦. 传统民居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丽江夏禾、下束河村整治建设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8(12):254-257.

[5]施微娜. 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规范化初探[D].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6]赵之枫.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2):11-14.

上一篇:说个故事给你听 下一篇:建设高通达性城市道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