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与美

时间:2022-10-23 04:42:09

摘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包含对爱友之美的赞颂,传达了诗歌艺术能够战胜时间实现美的永恒的理想。他的十四行诗以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要内容,描绘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美的理想。把美统一于爱中,爱又是美的最高表现。

关键词: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美的理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他用朦胧象征的手法、精巧奇特的构思、美妙和深刻的笔触来描写复杂热烈的情感变化,赋予了十四行诗以传记的神秘色彩,赋予每一首诗“某些深藏的道德的和哲学的意味”。本文结合人文主义的时代背景来阐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的主题,探讨莎士比亚是如何以人文主义的美为基础,为张扬美的人性而抨击丑的本质,从而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情感美,渗透了对于美的理解、欣赏和追寻,侧重于对精神之美和理想之美的传达,揭示了美的表现、美的理想。诗人将爱情和友谊视为美的源泉和灵感,赞颂爱情和友谊,最根本地是出于对美的欣赏和追求。第38首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将爱友比作“第十位缪斯”,缪斯是西方的文艺女神。在诗中,诗人把爱友看做是“诗的意趣”,因为爱友给自己带来了美好的情感体验,给予了他“比那被诗匠祈求的九位老缪斯”强十倍的创作灵感,从而让诗人的诗“精妙美丽”,成为不朽之作。他将爱友的美比拟成自然万物,朴实自然、完美崇高。爱友的美是“一切的准则”。在第46首诗中,他集中表现了美作为诗歌“至高无上的典范”。在对爱友内外兼修的赞叹中,传达了自己对美的理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正是要通过对美的歌颂来提升世俗的友谊,来追求精神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将诗作为记载美的手段,无论是形态之美还是精神之美,在现实生活中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会最终消亡,是有限的;但是在诗中却可以永垂不朽,美作为诗歌追求的最高典范和艺术准则,通过诗歌形式的延续可以世代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可以鼓励人们追寻美好的情感,相信永恒价值的存在,提升对现实幸福和美的品位。在第18首诗中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保存美的坚信不移。在这首诗中,字里行间都倾注了他对爱友的爱慕,同时也表达了所憧憬的美长留、诗永恒的理想境界。诗人用夏季以及夏季中的种种美丽的景象与诗人的美作比较,用自然景物来衬托了爱友之美的不可超越。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自然景物都是很容易消失的,于是诗人感叹道:“美能够承继,美最终总要凋谢,那是被机缘或自然的变幻摧残。”诗人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到了自然世界的新陈代谢和美的不可长存。但是诗人却宣称:“只要人类存在,只要有读书的眼睛,诗篇就会不朽,并给你生命。”诗人相信与人类同在的诗能够保存爱友的美,让爱友的美得到延续。因为只有诗能够战胜时间为后人留下美的典型,让美永生,实现永恒。诗歌艺术记载着爱友的美,而爱友的美也会因为诗的记录而永远流传。可以说这种爱是对人类的整体之爱,是对美的忠诚和敬奉。他生发于内心的对美的追寻和渴盼,在遇到代表了理想之美的爱友之后得到了迸发,从而激起了诗人无限热烈的爱。诗人正是因美而爱,因美而生情。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诗人是极力追求永恒的美的。无论是通过后代来延续爱友的美,还是以诗来保存美,甚至是让爱本身不朽,诗中都表达了“极力追求生命、青春让美世代延续”的主题。而他对生命的思索和美的追求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从根本上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在第77首诗中,诗人以告诫的口吻规劝人珍惜自己的生命,他将时间比作能记录光阴流逝生命枯萎的“镜子”,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和对人自我力量的重视,对生命意义的发现和追求,诗人要用诗歌来记载这些“记忆中包含不了的事物”,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把握未来的执著追求和人类自信。第63首诗的主题也是要表明美的永恒。和其他多首十四行诗极力描绘的一样,诗人认为时间能够摧毁一切东西。也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时间横扫一切、摧毁一切。就在感叹世间万物必然走向灭亡、一切都会消失的无可奈何之际,诗人却在最后两行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与前面十四节构成鲜明的对比:“没人能够呵,除非有神灵通显威灵,我爱的人能在墨迹里永远放光明。”在末尾,诗人坚定地宣告了代表理想之美的爱友能够在诗中得到永生,自此宣告了美的永恒。全诗用对比的手法富有戏剧性地传达了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消失,但是美是永恒的。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赞颂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美的理想。正如第120首,诗人在诗中极力赞扬了纯真的、包容一切、超越一切的爱,只要拥有了爱,一切“蜚语流言”都能得到消除,一切“诽谤和奉承”都可以充耳不闻。爱在诗人的心中是化解烦恼追求理想的根本动力,在诗人所热爱的爱友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美的理想是激发诗人用全部身心去爱的根本原因,而爱又集中代表了美的理想。他是把爱当做超越一切时间、空间限制的永恒精神和终极理想世界,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友谊与爱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欣赏》,外文出版社,1995年版。

2.《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1987年版。

3.贺祥麟等著:《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张泅洋、孟宪强主编:《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2006硕士毕业论文。

6.李伟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7.李伟防:《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社会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下一篇: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