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加快打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导区

时间:2022-10-23 03:38:51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加快打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导区

北安市总面积7 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下辖9个乡镇,62个行政村、333个自然屯,农村人口18.6万人,域内有40余个中省黑河市直单位。从北安的现实特点看:与黑河市其他县市比幅员相对较小,人口相对较多;城镇规模大,城市人口比重大,城镇化率较高;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滨北铁路两侧,居住相对集中;现代农业发育较好,机械化程度高,是全省两个现代农业整县推进试点之一,农机合作社和农村合作组织辐射作用较强,农垦北安分局的四个半农场分布在市域内,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条件比较好,北安具有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黑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加快打造黑龙江省北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导区为目标,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和黑河市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市的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我市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北安打造成为我省北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导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我市进行了高标准规划。一是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按照“抓点、成线、带面”的工作思路,确定了以北安城区、赵光镇、通北镇为节点,以吉黑高速公路为轴的经济发展带,构筑“三点一线”城乡发展格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二是科学规划村镇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我们重新修订了《北安市村镇体系规划》,除保留8个乡镇所在地外,全市333个自然屯整合为21个新型社区。凡确定撤销的村屯不再进行新的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力量尽快完善乡所在地和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迅速形成拉动效应。三是科学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镇是引擎。必须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引领,聚集、辐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北安市区的城市定位,编制完成了以赵光镇、通北镇为重点的小城镇规划,优化城镇产业发展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把北安市区定位为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通讯中心、电力配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工业产业集群。把赵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外引内扩力度,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把通北镇定位为商贸大镇,不断完善商贸物流载体和配套设施,发育农机、农资、建材、家电等市场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构筑带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引擎。

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与土地分离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首要前提。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是必经之路。我市在抓好试点、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断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10年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1.7万亩,规模经营面积42.5万亩,分别占全市大田耕种面积的44.1%和30.5%。一是注重经营主体培育。我们将各类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依托,结合村屯实际、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经营主体,扶持它们做大做强。我们在借助国营农场大型农机具优势的同时,重点扶持了农机合作社、农村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土地经营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高其经营效益,增强其带动辐射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34个,其中投资达5 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合作社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余个。二是注重经营模式创新。依托各类经营主体,通过试点不断探索成熟有效、形式多样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实现经营上的“双赢”或“多赢”。现已形成农场托管、农场代耕、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承包等模式,使农民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在具体运作中,重点完善了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流程,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得“大头”,不仅不用农民承担自然风险,还使他们获得了比自己耕种土地还多的收益。农户在一分钱不用投、农活一手不用伸、“粮食直补”一分不少拿的情况下,流转土地后每垧地纯收入达到5 000元左右。三是注重服务体系完善。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搭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范长效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农民开展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四是注重政策引导。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我们制发了《北安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方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对实行规模经营的,给予农机购机补贴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农业保险优先、机耕补贴优先、涉农项目安排优先、农田基础建设投入优先的“六优先”政策,对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村奖励10万元,奖励乡镇2万元;对整屯推进的村每亩奖励3元,奖励乡政府5 000元。对规模分别达到1 000亩、2 000亩、5 000亩的经营主体,分别每亩奖励3元、5元和10元。对完成年初规模经营计划任务的乡镇一次性奖励5万元。

三、推动村屯搬迁,加快农村城镇化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后,如果继续居住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和保障待遇很难提高。为此,我市采取整体搬迁、旧村改造、分散转移、局市共建四种模式,推进农民向城市、小城镇、新型社区、农场场部转移,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摸索经验。一是整体搬迁模式。将村屯整体向城市、城镇和新型社区转移,集中建设住宅新区。2009年,我们以赵光镇东丰村为试点,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东丰村整体搬迁到赵光镇区,高标准建设东丰新村。新村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6亿元,投资4 2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可入住农民131户,二、三期全部建成后,全村9个自然屯、1 000余户农民将实现整体搬迁。二是旧村改造模式。对规划保留的居民点进行改造,建设新型社区,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屯农民入住。2008年开始,我们在城郊乡建民村进行试点,重点实施了改房、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和道路绿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庭院香化、街道净化“五改六化”工程。目前,主街和巷道全部实现硬化;主要街道全部亮化;中心屯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四旁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农民活动中心各1处;开工建设大型超市、浴池各1处。下步将通过新型社区建设和政策吸引,吸纳周围10个村屯向建民社区整体搬迁,尽快使建民社区人口达到5 000人,发展成为新型小城镇,实行社区化管理。三是分散转移模式。对于不具备整体转移条件的村屯,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小城镇、新型社区、农场场部居住。几年来,向市区和小城镇分散转移的农户已达6 000余户。今年要求每个乡镇完成分散转移农户100户以上。 四是局市共建模式。省农垦总局按照县级城市规模和生态型小城镇理念,强力打造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我市以此为契机深化合作共建,依托市域内的农垦北安分局及所属农场,规划把就近村屯的农民整体搬迁到农场场部,把土地整体转给农场规模经营,把农民变成农场的职工,享受农场的政策待遇。今年,我们正在探索和研究二井镇二井村二井屯、海星镇岚光村阳光屯2个屯整体向农垦转移问题。

四、推动城镇产业发展,构筑农民就业平台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农民就业的平台。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建设的重点,积极推动农民实现非农产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引导工商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坚定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重点抓好北安工业园区和庆华机械加工园建设,规划建设赵光和通北工业园区。坚持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推动北安发展的战略产业,规划建设北安物流园区、汽车经销集聚区、农机农资和工程机械经销园区、赵光物流园区、通北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产业园区,引导优势产业项目和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聚集辐射能力。二是发展城乡二、三产业。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平台,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业,不断增强市域发展内在动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在全市重点培育发展了北安完达山乳品公司、宜品乳业公司、进发公司、昌泰水泥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机械、能源、建材、药品、木制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工业重镇,赵光镇培育壮大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工业企业发展到12户,工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三是开展劳务输出。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定向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进一步健全市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2009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 560人,增加收入6 113万元。

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民向城镇聚集

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我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推进力度。一是改革办学体制。根据村镇体系规划,制定了《北安市中小学校教学网点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利用五年时间完成教学网点布局调整,实行集中办学,村级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中学北片向城区集中、南片向通北镇集中,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北安城区、通北镇两大教育中心。2007年以来,已撤并中小学校45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所。今年还将建设通北学生管理中心和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两年内将再撤并中小学校45所,完成教学网点布局调整方案确定的目标,最终全市只保留中小学校31所。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我们主要采取了农民自筹、财政投入、向上争取、资金整合、乡村投入和包扶帮建多种筹资方式,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入。三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进入城镇落户准入条件,凡是因土地流转、整屯搬迁向市区和小城镇迁移的农民,只要本人提出申请,经原乡、村两级证明,可以自由选择在市区和小城镇落户。现正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凡在城镇落户的农村人口,在享有土地政策待遇的同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政策待遇。截至目前,已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5 100人,其中通北镇为1 200名农民一次性办理城镇户口。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北安市整屯向中心镇村搬迁优惠政策》,对50户以下成建制搬迁的村屯,减免相关费用,每户一次性定额补助1万元,奖励村集体10万元。对入住困难的农户实行贷款贴息,贷款额度上限为2万元,时间不超过两年,贴息额度为贷款利息的50%。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制定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政策,市政府每年拿出1 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契税、土地出让金、城维税等实行返还或留用政策;对招商引资和城镇开发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对重点镇下放管理权限,组建城镇管理执法队伍,切实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五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主题实践活动,组织2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副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利用一周时间深入乡村,吃住在农户家中开展宣讲调研,使全市上下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成立了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议事决策、重大问题解决和督促检查。建立包扶帮建机制,由110个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扶帮建试点镇和试点村。建立健全合作共建机制,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与区域内中省黑河市直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共同打造发展平台,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建设,形成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合力。建立考核机制,将城乡一体化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并严格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了各级班子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我市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黑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努力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尽快把北安打造成为我省北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导区,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践行为民宗旨 发挥民政职能 千方百计地把省委... 下一篇:浅谈国有土地租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