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妙趣横生的艺术

时间:2022-10-23 02:24:44

浅谈数学课堂妙趣横生的艺术

摘要: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将教学中的主角让位于学生,并自觉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即,把数学知识变成有趣味、好理解的语言,使之能够看的见摸的着,变成能操作的学具制作、教具展示的、合作探究的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活动.

关键词:巧引;巧设;演活

为了实现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不再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导致厌学.我在教学中自觉做了一些创新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课前巧引入

在讲《你能肯定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我在讲台上摆了两瓶水——一瓶黄色的黄连水,一瓶清澈的糖水.创设情境:非常口渴时,看到桌上两瓶水,你会选择哪瓶?学生大部分选黄水,以为是澄汁,少部分选糖水,认为白开水更解渴.选择后,我让学生品尝.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到:在生活中仅凭直观经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准确.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在黑板画的线段a与线段b哪条更长些?学生观察后再实际测量,自然便得出 “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的结论.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懂得了 “依据经验、观察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的道理.

用这样的方法引入新课,既可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证明的必要性变成了可看、可尝、可测量的数学活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课堂巧设数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落实这一教学原则,教师就应当将课堂中的主人位置让给学生,自觉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并且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巧设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置探究活动

讲《你能肯定吗》一节时,学生已经会测量线段长度、角的度数.为让学生体会测量会出现误差,利用测量所得结论不一定正确,我特意让不同小组同时测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并把不同组所测结果记到黑板上.看到测量相同角的不同结果,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测量所得结论不一定绝对正确.这样做,虽然看起来浪费了点时间,但却突破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2.在关键点上设置探究活动

七年级《我变胖了》一节,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引例来源于工业生产,是“形积变化问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存在两个困难:

(1)抓不住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不会列方程.

解决这两个困难,重点应放在第一个.为了让学生巩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我对教材做了调整.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第一节专门讲引例,练习抓相等关系.观察把一杯水分别倒入量筒和量杯.学生可以形象的感悟到水变形后体积没有发生改变.然后,出示引例,这时学生运用前面所获得的经验,很快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为了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变形前后的体积是不变的”,我又设计了让各组同学用泥巴先作成长方体,量出各种数据,再把它们锻造成另一种形体并量出各种数据.

在整个过程中,我把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老师画图讲解,学生听后练”的模式,改成让学生合作探究,并让大家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水,泥巴等材料自做学具.

(3)在无疑处设置探究活动

讲《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普查和普查的局限性,我让学生先分组调查每人干家务活的时间,并把结果汇总到黑板上.学生因经历了普查过程,会马上联想到运用普查的方法.可是,他们很快又想到:普查一个班学生每人干家务活的时间就要用15分钟,普查全国的中学生每人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那该多费时费力啊!到了这个火候,教师顺水推舟,很自然的导入对抽样调查及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那效果会是怎样的呢?结论不言而喻.

利用教具和学具,演活数学知识

讲《认识三角形》一节,为使学生体会“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两条线段之差小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我给了学生2、3、8厘米的三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拼三角形.继而又把2厘米改成5厘米.让学生画一个三边为3、5、8厘米的三角形.学生却发现,无论怎样也画不出这个三角形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巩固阶段,我制作教具:三根特别细的小棒或铁丝,AB=13、BC=8、CD=24,点E是CD上一个动点,三条线段可绕B、C点转动,让学生演示,让CE分别等于5、8、21、24,看三条线段AB、BC、CE能否围成三角形.

这样,通过学具、教具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理解了“满足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师提升课堂效率新探 下一篇:如何进行高效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