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时间:2022-10-23 02:24:04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 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能力培养

教育改革如火如茶,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1. 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2. 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 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或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朗读速度要适中。

现在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115字,而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速度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3. 引导学生要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对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 《柯里亚的木匣》 、《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 、《西门豹》等。

(2)要在理解上下功夫。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对朗读的课文内容真正理解了,才谈得上表达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达的才越准确。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理解出错了,朗读时必然表达不出感情或表达的感情不对。这里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读懂了词句的意思,而是要能深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和作者一同喜怒哀乐。要防止有些孩子不下功夫理解课文的内容,便想读出感情,于是读得忽高忽低、矫揉造作,摇头晃脑。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不但无益,反而会养成坏毛病。

(3)会运用朗读技能。

首先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如《花潮》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春蚕》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的基调是激昂的。同一篇课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其次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第三是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的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是我的个人浅见,一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我相信,只要精心组织好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科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 下一篇:培育德育素质 丰富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