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梦中之梦

时间:2022-10-23 01:13:05

摘要:《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散文诗集中比较特别的一篇。通过透彻分析文本,力求参透鲁迅先生的最真实情感。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鲁迅先生通过这一故事,表达了被民众抛弃的悲哀,在纠结和矛盾中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承担着民众启蒙者的角色。

关键词: 颤动;妇人;启蒙者;民众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20-02

《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一篇。与《野草》中其他写梦的文章不同的是,这一篇散文诗写的是梦中之梦,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去出卖肉体,当女儿长大并建立了家庭后,却嫌弃鄙视她。女儿的一家人,包括丈夫,她自己,甚至她们的小孩子都对这个已经垂老的妇人恶言相向,怨恨和鄙视。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关于爱与背叛的故事。鲁迅通过这一故事,表达了自己无私付出了伟大的爱,却遭践踏的悲凉情怀。

像鲁迅的其他所有文章一样,学者们对《颓败线的颤动》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在前人的研究中,有的认为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周作人夫妇恩将仇报的悲怨;有的认为作品表达了对某些忘恩负义青年的气愤;有的认为作品表达了鲁迅做为一个伟大的启蒙者被民众抛弃的悲哀;有的认为鲁迅做为一个诗人在他的散文诗中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生活苦难,表现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热切关怀;还有的学者认为应对作品进行整体深入的感受,抛弃以上通过分析外在因素而得出的作品的内涵,把作品当作一首无具体象征事物的诗来理解,体味诗的意境,从而认同作者的强烈感情。

鲁迅做为一个启蒙者,是有着一颗伟大博爱的心和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的。当怀着热忱的态度去完成他主动扛起的这一艰巨的使命时,他遭到了误解和诘难。凡正常人,处在这样的境地里,都会产生悲愤的感情的。鲁迅也不例外,但他的这种悲愤是源自被民众抛弃的悲哀,是一种无可忍受却也只有鲁迅这样伟大的人才可能忍受并沿着自己原来的路继续走下去的悲哀。鲁迅呕心沥血做《野草》,后人又呕心沥血的解读了野草,将鲁迅的感情公之于众,让我们更好的读懂鲁迅其人,更好的理解鲁迅的文章。因为鲁迅做为一个伟大的启蒙者是中国民族的一个不朽的魂。

根据这篇散文诗的节奏,我把它分为三大段来解读。第一段写了作者的第一个梦中之梦的内容:一个年轻的寡妇为了养活自己的小女儿,不惜出卖肉体来换取生活所需。第二段写了作者紧接着做的第二个梦中之梦,寡妇依然是寡妇,却不再年轻,而变成一个年老的妇人。她已经把女儿抚养成人并且成家立业,此时此刻,本该是老妇人苦尽甘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遭到女儿女婿的嘲骂和鄙视,甚至她们的小孩子也参与进这嘲笑老妇人的行列。第三段依然是第二个梦中之梦,写了老妇人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下,所表现出无声和激烈的反抗。

开头第一句话,“我梦见自己在做梦。”表明这是一个梦中之梦,更增添了故事的虚无飘渺性,好像一切都是恍恍惚惚的,不真实,却又活生生的存在着,让人极其的不确定。“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却有一间在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但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这句话具体的描述了下梦里故事发生的环境,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却既能看见小屋的内部,又能看见屋上的瓦松,这样的写法非常符合梦的不真实性和想象性。

第二节鲁迅用独一无二的笔触,诗意的语言描写了年轻的妇人出卖肉体的过程。“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地下”,披毛的强悍的肉块,鲁迅这样写嫖客,简直在写一个野兽。“有瘦弱渺小的身躯”,瘦弱和渺小与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了寡妇的贫困和无助。“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这一连串的词用的入木三分,饥饿和苦痛是寡妇生活的状态,惊异的是在这一场肉体出卖中受到的灵魂上的创伤,这创伤所带来的是莫大的羞辱,莫不是为了养活年幼的女儿,莫不是生活已经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她又怎么会决定出卖自己的肉体。如果没有这一个尚未成人的孩子,也许她早已嫁人或者自尽,无论哪条出路,都能保存她完好的人格。但是她放弃了这些,只因为她是一个母亲。欢欣,颤动,是因为她从嫖客手里接到了报酬,她的女儿今天有吃的了,这是她感到的唯一的欣慰。青白的两颊,是一种营养不良的颜色。如铅,十分恰当的比喻,胭脂水,更衬托了妇人的可怜可悲。

“灯火也因惊惧而缩小了”,“‘还早哩,早睡一会罢!’她惊惶的说。”“她欣慰的更加捏紧着掌中的小银片”,这里用到了惊惧,惊惶和欣慰这样的词,前面两个词说明了妇人卖身后的情绪状态,鲁迅的描写让我们切肤感觉到了空气中到处都是惊惧的气氛。这种惊惧所持续的时间之长,说明了妇人的自我牺牲之大。一个无依无靠毫无安全感的年轻寡妇,却要给予她的女儿安全感,除了仅存的母爱本能所带给她的一点勇气外,她真的也就只剩下恐惧了。后来妇人的情绪状态由惊惶变成了欣慰,是因为女儿的温饱有了保障,她一切的肉体的出卖和精神的自残似乎都有了意义。母性的力量支撑着她,女儿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低微的声音悲凉的发抖”,低微,悲凉是她的母爱的陪衬物,她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她的母爱,这样的陪衬物摆脱不了。“走近屋角去一看她的女儿,移开草席,抱起来放在破榻上,‘还早哩,再睡一会罢!’”这表现了她对女儿的关爱。“同时抬起眼睛,无可告诉的一看破旧的屋顶以上的天空”,无可告诉,表明了除了女儿的温饱,她对其他的一切都是茫然而麻木的。“空中突然另起了一个很大的波涛,和先前的向撞击,回旋而成漩涡,将一切尽行淹没,口鼻都不能呼吸。”这是妇人在一切安静下来后,独自思考时,重又浮上心头的精神自残所带给她的莫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异常强烈。她本以为牺牲可以让这个大的波涛掩盖甚至平息,却发现这其实是不可能的。这个新的大的波涛让人措手不及,也为残梦做了良好的情节铺垫。“我着醒来,窗外满是如银的月色,离天明还很辽远似的。”这是鲁迅在为下一个梦中之梦做时间和情节上的铺垫。

“我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却有一间在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我自己知道是在续着残梦。”这是第二段的开头,环境上的描写是重复着前面的内容,表明作者进入第二个梦中之梦,既诗的第二节奏。

“可是梦的年代隔了许多年了。屋的内外已经这样整齐;里面是青年的夫妻,一群小孩子,都怨恨鄙夷的对着一个垂老的女人。”这表明妇人的女儿已经成人并且建立了家庭。我们都期待着老妇人的幸福生活的开始,但是事实却并不按预想的那样发展。女婿首先发言,说“我们没脸见人,就只因为你。”“你还因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很难想象这样忘恩负义的话能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我们认为妇人对一个跟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责骂和嘲笑是尚且能忍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她的女儿的责骂对老妇人就是致命的精神重创,她的女儿说,“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还要带累他们哩。”这是女儿的哭诉。子女似乎永远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而父母却永远都站在子女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实。女儿在精神上对她的背叛是对她最大的打击,而为这打击添油加醋的还是女儿的孩子们,“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到:‘杀’!”老妇人在这时就彻底的绝望了。“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登时一怔,接着便都平静,不多时候,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笑和毒骂。”这是老妇人在无声的反抗。鲁迅喜欢在他的文章里表现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无声的反抗,反而无声胜有声,更加的有力。老妇人没有躲避,也没有无视,而是遗弃了那些对她的冷笑和毒骂,这是一种高傲的伟岸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决绝毅然的形象。

“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的,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霎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这是多么诗意的语言,多么强烈的感情呀,鲁迅若不是亲身体会过这种矛盾,激烈的情感挣扎,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的。这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几欲使妇人陷入崩溃的境地。天空并无一个虫鸟飞过,表明了妇人出走后进入的一个孤独的世界,她赤身是生命的一个本真状态,她以这个本真的形象石像似的矗立在原野,荒凉而惊心动魄。眷恋,,养育,祝福,这是她对她唯一的亲人女儿的感情牵挂,但决绝,复仇,歼除,诅咒,又是妇人此时的心情。这两种极端的感情在妇人的心里来回撞击,激荡,混合,使妇人的精神世界彷徨而崩溃。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震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无词的言语是鲁迅喜欢的反抗方式,无声无词有时候也许会更有力量。这一段写了老妇人在情感上做的无声而激烈的反抗,反抗之激烈异乎寻常。

文章最后写到“我梦魇了,自己却知道是因为将手搁在胸脯上了的缘故;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这一句似乎将前面所有的故事归结为一个梦而已,只是一个梦而已,但“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这十分沉重手移开。”表达了鲁迅极其复杂的情感状态。他想摆脱这些纠结,但始终缠绕其中不能自拔,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放弃不下他做为一个民众启蒙者的自发的使命感。

鲁迅可以被认作老妇人这个角色,女儿女婿是整个的民众,而那群小孩子则是民众的后代和未来。鲁迅借这样一个梦,表达了自己被民众抛弃的悲哀。然而尽管悲哀着,却始终前进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史上一个伟大的启蒙者。

参考文献:

[1]陈增福.“颤动”于荒野上的“天问”者[N].东北师大学报,1993,(3):55-56.

[2]顾农.《野草》试释(四则)[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3):70-78.

[3]殷昊翔.从《颓败线的颤动》看启蒙者的精神困境[N].2010-11,27(6):104-105.

[4][日]丸尾长喜.颓败下去的进化论.国外鲁迅研究[J].1993,(6):58-62.

[5]王雨海.无我的爱与无言的恨[J].2007-2:93-98.

上一篇:浅谈苏轼与道家思想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从《人生》中高加林的奋斗道路看农村青年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