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作家心理

时间:2022-10-23 12:32:15

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作家心理

摘 要: 本文概括了现代美国文学中著名的华裔作家,通过对近一个世纪的华裔作家的作品分析,探讨了中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对作家心理的影响,以及他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成因。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 中国形象 作家心理 华裔美国作家 中美文化

一、华裔美国作家简介

旅美华人在美国的经历是艰难坎坷的。20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华人一直受到当地美国人的歧视,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生活在社会边缘。然而在40年代之后,华人在美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社会政治地位明显改善,华人的形象有了质的改变。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华裔美国文学随之取得了一定进步,开始引起社会重视,成为新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流派。旅美华人通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位置,他们开始用文化证明自己。1943年刘裔昌的《父亲及其光宗耀祖的后代》第一次提到华人的话语权,他要证明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存在。1945年黄玉雪的自传《华女阿五》的发表引起了社会轰动,诸多华人在文章中找到了自己早就失去的身份,他们找到了缺失了近百年的中国文化。这两部作品文风朴实,内容真实,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崭露头角,这为以后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出版使得华裔文学正式走入美国文学主流。1980年汤亭亭的《中国佬》和之后的《孙行者》获得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这两部小说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1989年谭恩美的《喜福会》让华裔作家名声大噪,在美国文学领域已经不能小觑。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写作使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成功作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作家不再将苦难回忆作为叙述的要点,他们将写作的重点转向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他们要尽力缓解这种矛盾,叙事方法、语言结构从质朴简约转变到高深、复杂。华裔美国作家在创作中尽管缺乏明确指向,但是他们深受两种文化熏陶,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作家们在经历了困惑和迷茫之后,找到了创作的重点,在创造中国形象的同时融入美国文化,是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为中国读者接受,而且被美国读者接受。可喜可贺,华裔美国文学正在发展,进步,慢慢成熟。而且除了汤亭亭和谭恩美之外,还有更多优秀华裔作家涌现,较著名的有任碧莲、赵健秀、黄哲伦等。华裔美国作家能够大量使用中国神话故事,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因此无论是对中国读者,还是对西方读者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严格地说华裔美国作家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种异国形象。华裔美国作家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作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形象的感知是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同时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不一样,他们看待中国形象的角度就不一样,因此作品中肯定会贯穿作者的主观意图,这样说来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和美国本土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生活在美国的华裔作家,他们的思想难免受到美国主流作家的影响,这些华裔作家只是耳闻一些中国社会现状,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没有真正体会中国的真实状况,他们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也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形象,这其中自然掺杂作家的想象。

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包括在中国的中国形象和在美国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哪类,文章中都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这些叙述可以从各个角度反映中国生活状况。比如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等。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可以详细了解中国的菜谱。在《吃碗茶》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风俗。在《喜福会》中体会中国的社会制度。当然这中间的描写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中国人的形象,必然夹杂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无论是美国读者还是中国读者在阅读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时,尽管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但是他们所了解的并不是生活在中国本土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真实的描写。例如谭恩美在作品中讲述了旧时母亲们在中国的经历,男尊女卑的吃饭过程,男人们离开桌子之后,女人才可以吃饭,女人裹脚和童养媳的事情,但是这些并不是中国社会女性的全貌。汤亭亭的《女勇士》中讲述了很多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陋习,部分中国人宠信的易经八卦,神仙鬼怪,招魂祭祖,还有一些古老而稀奇古怪的风俗民情。汤婷婷在《无名姑姑》中详细描述了姑娘们绞脸的情节,姑娘在绞脸的时候用食指和拇指在前额把线拉成两股,然后把线并拢,这样两根线就像嘴巴一样把前额细小的汗毛夹住,然后姑娘的脸就变得光滑,这样的描写也无可厚非,足以说明姑娘们爱美。可是作者在文中的描写是为想出轨的婚外情做铺垫的,这只能说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在雷霆超的《吃一碗茶》中,作者客观讲述了唐人街的中国单身汉的生活状况,在主人公真实的语言中,能够了解当时美籍华人的真实面貌。尽管作家在作品中也会反抗种族歧视,反对剥削,反对旧风俗,但是不难看出无论是作者的想象还是作者的真实体验,华裔美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描写仅仅局限于小人物,这也是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现状,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当然也局限于此。

三、华裔美国作家心理分析

从作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华裔美国作家进退两难的微妙心理。首先,他们毫无疑问希望从自己本民族角度出发,他们希望为华人呐喊,说出华人的心声,这应该是大多数华裔作家的心理,也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他们肯定不愿意被局限在华裔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他们的内心深处希望得到更多肯定,不希望自己被贴上华裔的标签。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进入美国主流文化,对自己的创作才能深信不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真正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想法及心路历程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当今社会承认美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就应该承认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金斯堡的《嚎叫》是美国文学而不是犹太裔美国文学,莫理森的《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文学而不是黑人文学,那么《喜福会》就是美国文学而不是华裔文学。美国华裔文学与民族学具有直接关系。首先说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要素。美国华裔具有其特殊性,他们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或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在美利坚民族以欧洲白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华裔毫无疑问属于少数民族。美国华裔文学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华裔美国作家的心理是多样化的。首先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肯定有一部分作家具有民族自豪感,他们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品中充斥正能量。其次是反对中华传统文化,极力否定中国文化,从反面抨击诋毁。再次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同时不排斥美国文化,坚持两种文化交融。最后是坚持多元文化并存。无论美国华裔作家属于哪种心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他们都为中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结语

美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民族国家,华裔民族作为美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群体,毫无疑问为美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他们在中国形象的创作方面从不同角度设计出不同类型,这些形象无疑和中国每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也不断优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手中的笔刻画出更多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他们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华裔美国作家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程爱民,邵怡,卢俊.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6]凌津奇.工吴晏,译.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张龙海.透视美国华裔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为辽宁工业大学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2012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下一篇:趣味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