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3 12:04:29

关于新时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 为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农广校的发展应面向农村市场,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本文从新时期农广校发展的意义入手,指出当前农广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农广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农广校;发展;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必须要求具有高素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培养与培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教育工作,作为农业教育生力军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就肩负着这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一、新时期农广校发展的意义

1.发展农民教育,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任务

根据国家“十五”发展规划要求,在2050年前,中国城市化率必须提高到70%—80%,即在未来50年内,中国将有80多亿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进程,更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农民转移执业的需要。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2002]4号中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把农民职业培训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因此,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快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步伐,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使命。

2.发展农民教育,是农广校与时俱进,开拓发展的需要

自80年代初,农广校开办以来,以其系统办学优势,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适应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需要,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农广校围绕种养业开设专业,培养的人才充实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层队伍建设。针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农广校作为一所面向“三农”,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远程开放式农民终身教育机构,必须与时俱进,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3.发展农民教育,是农广校下沉工作重心,更好地服务农民,体现办学宗旨的需要

农广校办学重心下沉是各级党政对农广校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农广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重心下沉”就是要把办学重心切入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去,就是要把农广校办学与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农民的现实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为农民提供教育服务。而当前提高农民的择业、就业和从业能力是农村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农广校必须下沉工作重心,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三农”,引导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出力。

二、农广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农广校从诞生之日起,就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 作为农广校自身来讲,由于它是是政府举办的一所社会性 公益性的学校,不可能积累资金改善自己,而政府又不加大对农广校的投入,办学过程中既不注重也无力来更新、添置教学设施,形成了电教不电,远教不远的局面。许多学校基本上是既无硬件设备,又无软件贮存,无电视、无电脑、无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只有办公室、桌子、凳子,与远程教育名不符实,难于与其他成人学校抗衡。

2.教师队伍专业面窄,实践技能差

随着农民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多数农广校非常缺乏能满足农村生产实际的专业老师,影响了农广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专业性非常强的培训内容,多数教师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动手能力,实习实践水平低,传授的知识大多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尤其是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更是匮乏。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开办不起来,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员学不到所需知识,必将导致农广校办学声望下降,走向恶性循环。

3.只重学员培养,而轻视学员出路

农广校将学员招进来之后,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学习,只要求各科成绩及格,毕业资格审查合格,发放毕业证书就算了事,而学员毕业回到农村后,很少过问他们学用结合情况和效果,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致富、招工、劳务输出等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学员的出路完全靠自己,这样就增加了招生的难度。

三、新时期农广校发展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加强教学场地、实验设施、实习场所等教学硬件建设刻不容缓。一方面,我们要依靠各级政府在经费上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坚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并要充分利用有关政策兴办经济实体,实行以商养学。只有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上去了,才可能立足于市场于不败之地。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农广校教职工都必须加强学习,尤其是市场经济、世贸知识、双师型和多师型知识学习,以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农广校应根据教学专业设置,增加学校编制,推行教师资格聘用制,急需短缺人才向外引进,不断充实师资队伍,让学历高、有专长、又愿意从事农业教育的同志走进农广校,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作用。总之,要采取多种形式,造就一支高效、精干、爱岗敬业、的农广校教师队伍,以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3.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为了能够在生源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农广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深入研究人才市场,就业市场和信息市场,在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搞清本地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人才走势,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并以此为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种类、数量、质量等,按本地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有计划地扩大招生规模。

总之,在新形式下,农广校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办学途径,不断更新自身的软、硬件环境,以适应办学发展需要,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宝.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张景林.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宋丽润.北京市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上一篇:旱腰带的优势产业:苹果和葡萄之争 下一篇:浅析农村混凝土路面改造中碎石化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