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界定及选择的探索

时间:2022-05-02 06:25:48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界定及选择的探索

摘要: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有重大影响,也是各国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目前得到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普遍重视。文章试图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及选择的基准展开研究,以提出一套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定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要想进一步巩固我国应对危机所取得的成果,争取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弱化后发劣势的不利制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本文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及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并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清晰界定,本文所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能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国家未来竞争力稳步提升起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新兴产业。这里新兴产业是指随新的先进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的产业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内涵上与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都有所区别。主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据的地位是支配性的,并且能主导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是指能支撑整体经济,基础雄厚,在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能得到适当的培育就会发展成未来的主导产业,从而最后演变为支柱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1、战略性。战略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其良好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军事安全有重大影响。

2、先导性。先导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紧跟新科技革命浪潮,充分体现未来世界产业演变的新动向,遵循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新趋势,进而能够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变革方向,有利于政府做出关于资金、人力资源及科技资源的更合理的配置。

3、长远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具有长远性,即能在相对长的时期内保持巨大的增长潜力,既包括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包括在市场开拓方面,同时由于规模经济性的不断增加,相对长期的经济效益能够得以保持,从而能够持续的带动就业市场,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长久的、可持续的贡献。

4、技术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应代表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这种先进技术不仅应当是产业内的核心技术,而且还应当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5、关联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占据较高的地位,产业关联效应强于其他产业,作用于相关产业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比较明显,不仅产业自身能高速发展,而且能有效拉动其他产业共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扩大消费市场,提升整个产业的高度,从而使总体经济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6、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较,其发展更大程度上会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同时其也会受到国际国内格局变化的影响,根据经济、社会、资源的变化进行调整,所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是富于动态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和区域来说都有所不同。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

(一)产业增长潜力基准

产业的增长潜力取决于该产业是否有广泛且强劲的市场前景,它是某一产业能够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前景暗淡的产业既不能支撑产业有效率的发展,更不能为产业的进一步拓展提供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产出比重、市场份额都不大,但市场上的现实和潜在性的消费需求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不断提高的产值贡献度也体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在短期内实现高速发展,从而能为整个产业结构带来有利的冲击。

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分别为需求收入弹性、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以及产业的增长速度。具体来说,第i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Ei=分别表示基期第i产业的社会需求量及其变动额,分别为基期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变动额;第i产业产值贡献度Xi=,yi为第i产业的总产值,Y为国内生产总值;第i产业的平均增长率Gi=为第i产业在t期的产值,为第i产业基期的产值。

(二)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著作中提出了产业关联效应这一准则,具体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活动效应,从而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能对其他产业的动向产生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促使聚集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与相关产业之间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求其自身要有强劲的增长潜力,而且与其他产业之间密切的横纵向联系也十分必要。通常选取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作为某一产业关联效应的主要衡量指标。前者是指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与该矩阵列和的平均值的比值;后者是指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和与该矩阵行和的平均值的比值。

(三)产业技术进步基准

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索罗剩余的方法得出了资本、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没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的结论。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构建了内生增长模型,以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实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的重要条件是其必须具有巨大的吸收新技术的潜力,从而能作为优先培育的产业,有效拉动整体产业升级。一般来说,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程度的指标主要有技术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为第i产业的R&D经费支出与该产业销售收入的比值;第i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为报告期与基期全员劳动生产率之差占基期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百分比。

(四)比较优势基准

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基准的依据。该理论指出,一国某一产业的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等因素决定了该国的这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这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优势的探讨主要简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产业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产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各个产业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上。产业间竞争的优势具体是指该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能凭借自身在资源配置定的优势地位更为容易的获取各类资源包括稀缺资源,进而能在残酷的产业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应在产业内的竞争中具备突出的优势。产业内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在该产业市场的竞争上。在某产业领域内,某地区是否在该产业内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地区在该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能在竞争中占据显著的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某地区在该领域内的比较优势既要看现实方面的,也要看潜在方面的,即在该领域内某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否具有更雄厚的发展条件以及更巨大的市场潜力。

某地区某产业是否具有产业比较优势,从而能否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考虑,缺一不可。具体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利税率系数两个指标来反映。前者是指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份额与第i产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之商;后者是用第i产业的利税率除以总体产业的利税率来计算的。

(五)产业就业功能基准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压力及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有较高的就业吸纳率,从而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常把产业产出的就业吸纳率、投入创造的就业率以及就业增长率作为产业就业功能的评价指标。产出的就业吸纳率为第i产业的年平均就业人数与该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投入创造的就业率为第i产业年平均就业人数与该产业年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第i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该产业当期与基期就业量之差与该产业基期的就业量之比。

(六)可持续发展基准

如果一个产业资源消耗率高,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大,势必阻碍该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对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产业的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消耗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是衡量该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因而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考察其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常把能源消耗产值率、三废治理系数作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前者是指第i产业总产值与该产业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后者是指第i产业的三废治理量与该产业三废排出量的比值。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方面很多,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抽象出最本质的内容是设计完备的指标体系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级评价指标为上述六个选择基准,依据各基准的设置选取C11需求收入弹性等十五个指标(见表1)作为二级指标。在筛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各个指标重要程度不一,因此各指标的具体权重需要逐一确定。本文运用数学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具体计算出了各一、二级指标的权重。过程如下:目标层A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准则层Bi为六个一级指标,子准则层Cij为十五个二级指标,由此得出的决策层次表如表1所示。运用“1-9标度”定性标度法,将专家按照层次决策表对指标重要程度两两比较的赋值结果定量输出,从而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算术平均法具体计算出如表1所示的各指标最终的权重值,各个计算结果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理论上应该选择各级指标都领先于其他产业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现实中对于特定区域来说,由于其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各项指标都优于其他产业的“完美”产业,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因此,实践中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选择指标优势较多、比较优势显著的产业为该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倩男.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

5、李新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6、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

上一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下一篇:龙里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