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我的微躯,我的心”评讲

时间:2022-10-23 11:03:18

材料作文“我的微躯,我的心”评讲

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60分)

宗白华

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

根据这首诗歌的含义,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诗歌内容与含意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诗歌赏析】

宗白华的《夜》语言简练,感情淳朴。夏夜仰望星空,人的自我感觉、刹那间的微妙变化,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住,并被赋予灿烂的诗意的表现。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中作者把自己比作一颗小星,在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表现出浩瀚宇宙中人的卑微和渺小。第二节中作者又把自己比作一张明镜,而宇宙在心中灿着,意为虽然宇宙无穷,但可尽收心底。将前后句综合起来看,此诗体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暗示“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作者在短小的篇章中包容了广阔的空间,引起人们对宇宙中自身地位的悠长的哲学思索。不过,在紧张的考场中,在思考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学生基本上不可能提炼出这么精深的思考。对于身处考场的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能有接近于这种思考的较为朴素的理解,并且能与他们日常的积累、对生活的感触产生一定的联系,写出的作文就应该得到好评。因此,我们应适当降低鉴赏的要求,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习作能力上。

【审题情况】

这个作文题的审题比较难。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我觉得有必要列举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审题结果,让他们拿各种不正确的立意与正确的思考进行对比,对比之后才能使他们加深对正确审题立意的方式的认识。学生立意时,是从所给材料出发,延伸开去思考的,其思考常常失了限制。检验思考结果是否正确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想到的问题甚至用到的材料出发,倒过去想,看看是否还能自然紧密地与作文题中所给材料搭上关系。

学生审题情况列举如下:

1.仰望夜空,感慨现在夜里的星星不如以前多、不如以前亮,批判城市污染。

2.论傲慢与偏见的关系。

3.在黑暗的社会中,应该坚守信仰;这是开启黑夜之门的钥匙,这样做可以带来光明。

(这些立意,令人感觉莫名其妙,个别想法使得宗白华的诗歌意趣全无。这种情况,体现出诗歌鉴赏能力的不足。)

4.人要为社会做奉献。

5.人如繁星之一员,千万不要迷失自我。

6.每个人都是一颗星,都在为梦想流动。

7.心是明镜,才能看到万星的灿烂。

(这些立意都只是对诗歌的局部内容进行了思考。其中的前二个在联想上有误失,基本上都是联想得过了头。其实,只要回到原题中想一下,很容易发现这些想法无法与诗歌的后半部分产生合理的逻辑关系:怎么就由为社会奉献,人会迷失自我想到“宇宙的万星在我心里灿着”?其中第三个立意又很可能被放大,写成了以“梦想”为话题的作文,这也很可能与第二句诗脱节。我们应该可以很快确认这些立意并非最佳。我们可以只写一首诗中的一层含义,但是这层含义应该在该诗整个意境的限制之中。)

8.人虽被囚禁,但内心坚定。

9.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10.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要融入世界。

11.贫困的人可以拥有高境界的精神财富。

12.勇士精神,可以照亮黑暗。

(这些立意都体现了对问题的对立面的思考,可体现辩证思维,但是仍然有误。诗中什么地方象征“被囚禁”?“宇宙的万星在我心里面灿着”,其中展示的个体与外在关系与“人要融入世界”中表现的情况一样吗?安贫乐道、勇于面对迫害确实都是心灵强大的表现,但是它与“宇宙的万星在我心里面灿着”的含义一样吗?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不顾其差别,就等于在写另一个题。)

13.渺小的人,可以有广阔的心,所以,人要学会包容,方可成就伟大。

14.个体渺小,但我心强大;这样便可以成就目标。

(这些立意,相对于前面的想法较为稳妥。不过仍然要注意选材和分析,汉语词语的多意性、内涵的丰富性,使我们必须对某些词句做出准确的解释与分析,必须对相应的材料有更精准的甄选。比如,“包容”可以被解释为“包含容纳”,也可被解释为“宽容”。有些同学举的例子明明就是写“宽容”这个话题的,这肯定与诗歌用意不符。再如,“心强大”可以体现为各种情况,现在需要阐述的是“宇宙的万星在我心里面灿着”所体现的“心灵强大的内涵”;体现坚强、勇敢的事例及相关议论都是不合题的。)

列举这些学生审题立意的情况,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问题总是在比较中清晰起来的,有些想法虽然有问题,但是我们也无须将它们一竿子打死,这些作文也会有相应的合理的得分。将对作文题的认识理清楚,能更公平地、更明确地、有区别地批改学生的作文。在语言素养相当的前提下,审题立意越接近于理想状态的作文自然应该得到更高的得分。

【文题演绎】

其实这是一个比喻类作文题。因此,我们应抓住事物的比喻义、象征义(广义上说,象征是比喻的一种)来进行思考。这又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性质又很特别――是一首短小含蓄的现代哲理诗。

从这样的特性出发,审题时就得善于联想、联系生活实际,还得重视全面审题。任何作文,都应该做到联系生活,扩展思维,写出“我的”真情实感。只不过,比喻类作文题还得先想想其中的比喻义、象征义,然后转接到对生活的思考,题目就显得有点难了。其中,比较令人担心的情况是,材料中往往有多个对象――诗中是意象――学生没有分清这些意象的主次关系,于是在次要的、甚至无关紧要的意象上做了过多联想。比如材料中有“夜”“星星”“宇宙”“心”等意象,有些学生一不小心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夜”“宇宙”等意象上,便有了大谈“对抗黑暗时代的坚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切入点。稍微冷静一点,我们都会感受到这样的立意与诗歌表达的意图相去甚远。其实,“夜”作为标题,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诗歌展开意境的背景,也是作者思绪得以展开的铺垫,在我看来,我还想大胆地将之认作是作者陷入沉思的前奏。“夜”毕竟只是标题,诗歌即使有多义性,其多种含义也应该源自正文。“宇宙”这个意象没有贯穿全篇,它只是作者用作比较的参照物而已。因此“夜”和“宇宙”都不应该是我们审题与联想的关键点。诗中贯穿始终的意象应该是“我”和“星星”。“我”的认知转变与“星星”针对对象的变化(“我”与“非我”),其中蕴含的道理才是鉴赏的要点、写作的最佳切入点。一段话,如果我们连其关键对象都无法确定,那就很难写好作文了。

从给材料作文题的特性出发,一般的审题方式有二种:一是提取关键词,二是追根溯源。就这个作文题而言,应该采用第二种方式展开审题立意。比如问:为什么“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也可以问:为什么“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这样思考,学生就不大可能出现奇奇怪怪的想法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设置为“因为单个的我是渺小的,往往只能随波逐流”。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设置为“因为我的心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容纳非我的其他万物”。以其中任一答案为切入点写作文,都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想法毕竟源于此诗,作文题的要求也仅是“不得脱离诗歌内容与含意的范围”。可是,这些作文都没有做到“全面审题”。近年来,全面审题的要求越来越受重视,事实上,能全面审题的同学,他的作文往往包含了比片面审题的作文更丰富的思想,在表述水平相当的前提下,理解力、思考力一般会显得更强,这样审题后写出的作文自然容易得到更高的评价。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应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的内涵。只取部分词句进行咀嚼,往往会模糊了诗歌原意,或者分不清诗歌的主要意图。所以,我们应该综合前后诗句,想清楚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前后句在表面上是存在矛盾的,有思维转折的关系。从全面审题的角度来看,利用“追根溯源法”审题立意时,必须力争设置一个涵盖整个材料的问题。所以设置的最佳问题应是:“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前后不同的想法,它们有矛盾吗?”

“单个的我是渺小的,往往只能随波逐流”,“我的心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容纳非我的其他万物”应该是行文时的两个必要的分论点,能平行展示两个观点的作文已经抓住了诗歌的要义,可以得到基本肯定。因为二句诗表现的情况在表面上有对立的关系、在语意上有转折的关系,所以一般来说议论的侧重点也应在后一句上。要想写得精彩,就应该在“对这两个分论点的矛盾、统一性的分析”上做文章了。要讲清楚彼此之间的联系或转变,那又谈何容易,这样的佳作实在是少。但是作文的评价也是藉此逐渐提升到了新层面上去的。

当然,“追根溯源法”这种审题立意的方式是在遇到审题困难时才需要运用的;如果材料的用意一目了然的话,就不必如此麻烦了。

【佳作展示】

心 星

高三(17)班 吴怡婷

1.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开始了看似一样却又各自丰富的生命旅程。

2.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学知识,每天有千万人在成长,每天有千万人来到这个世界,每天也有千万人离开这个世界。或遗憾,或无憾,但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地球不会因为少了谁而停止转动。

3.拨开历史的帷帐,坡泛舟赤壁,发出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千古绝唱。像曹孟德这样的英雄也擎不起那整片永久的星空,更何况像我们这样的庸人小辈呢?我们在努力发光,挑灯夜读,废寝忘食,只为自己争取一个似锦的前程。我们只是一颗颗小星,敌不过星空的璀璨。但正因为有了星流,使我们发光的旅程不再孤单,能够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4.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随波逐流中,我们的心,开始变大,容纳进了越来越多的东西,真善美,假恶丑,我们的心如同明镜一般,可以将它们照射出来。读《五人墓碑记》,缙绅的辱人贱行使我们愤怒,五人的激昂大义使我们感动;读《报任安书》,司马迁的刻苦研究使我们敬佩,吕不韦、孙子等人的“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抗挫精神使我们震撼;读《名人传》,贝多芬对音乐创作的执着激起我们心底的理想之火。宇宙的万星,在心里面燃烧着。

5.夜,是思维的协奏曲。我们在一个个夜晚中回眸历史;在一个个夜晚中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名垂千古的人物纳入心底,筑起了一座思维的金字塔。也许它们也是繁星中的一颗,但因为努力发光,让别人注意到了他们的光芒,便能被采撷,然后名正言顺地住进别人的心房,住进古典书籍中。是非对错,伴随着斗转星移,我们已经开始能够理性地判断,如明镜一般,让亮丽的东西光彩夺目,让丑陋的东西无处遁形。等到白驹过隙,在夜晚仰望天空的时候,能够找到代表自己的那颗小星,随着星流,来寻找心里灿着的宇宙万星。

6.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沿着原本预计的轨道或偏离的轨道前进着,但是我们却能成为别人心中灿着的宇宙万星之一。待到物是人非,我们依然能记起或被别人记起。

7.那些年,花季雨季一同走过,我们是渺小却又独特的一颗闪亮的星。

【点评】这位同学的思考情况居然与我预计的最佳学生状态那么接近。为了使我对她的评价成立,我特意划出了一些关键的语句。前三段对诗歌的第一行做了分析。“个体渺小”的特点写得言辞简约,在第三段中出现了联系生活的真实思考,对诗歌的第一句有了更真切的体味,一颗星相对于星流所处的状态,在小作者笔下有了换位思考――群体让个体发现自身的问题,但是也可以给个体以推动、影响。这一思考使得对第一句诗的理解自然地过渡到了对第二句诗的理解。“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随波逐流中,我们的心,开始变大,容纳进了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承上而来的,容纳的东西可能泥沙俱下,这时候就需要明镜般的心来分辨、取舍了,小作者对诗中“明镜般的心”应该具有什么作用也做了明确的阐述,以“我们的心如同明镜一般,可以将它们照射出来”领其起,用不同对立面的事例证明。这样一来,“个体是渺小的”与“内心却可以强大,可以包容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形成了。在思维上,这位同学是很细致的。一般同学能写到这个程度,基本就可以得到阅卷教师的肯定了。但是,这位同学还有想法要展开。第五段,她阐述了标题可以具备的某种象征意――“夜,是思维的协奏曲”。有趣的是,作者还能将诗中的“我”进一步泛化,她告诉我们,要让别人把自己记到心中,得做到什么;其实这也等于阐述了“我明镜般的心里,万星能灿着”的原因。将万物作为我心中的一分子,与成为他人心中的万物之一,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在考场里,如果阅卷教师不对诗歌蕴含的哲理做出深入理解,那就很可能把这位同学的某些想法看做是审题有误的表现。但是,这位同学的想法恰恰印证了前面诗歌鉴赏中从哲学高度分析后得出的理解――将前后句综合起来看,此诗体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暗示“人的意志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下一篇:产业“链”接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