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4:58:28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1篇

英雄出少年

熊宇杰教授1979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少年时期起就展现了在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非凡天赋,曾获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数学联赛二等奖等奖项。他1996年免试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教改试点班学习,2000年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后于同年9月继续在母校化学系攻读,2004年提前毕业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在校攻读博士期间,熊宇杰师从于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谢毅教授,曾应邀与谢教授在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纳米科技方面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和Nova 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的《Progress in Nanotechnology Research》英文专著中撰写综述2章。他在读博期间共申请获得中国专利授权4项,先后获得台湾光华基金会设立的光华奖学金、宝钢教育优秀学生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求是研究生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励,并连续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

在此期间,熊宇杰的课题是围绕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与组装开展的。一维纳米结构是构建纳米材料器件模型的基础,如何实现准确控制无机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熊宇杰通过原子分子尺度特征结构设计并开发出新的材料制备方法,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并解决了以往纳米结构和物相同时控制性制备过程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并发展为普适性制备路线。特别的是,他建立和发展了特征配位结构的高度各向异性来导向制备与组装一维纳米结构的新策略,系统总结了理论机制并建立了普适性制备路线,成功地合成得到具有优越电化学、光学、磁学及催化性能的一维纳米结构及其组装体。这一方法适用于多种材料,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在该系列工作中提出了“简单而的确有效”的方法,纳米结构的形成机制得到了良好的解释,所得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他根据表面胶体原理成功地提出多种普适的一维纳米结构制备方法,合成出十多种功能材料的纳米线、纳米管及纳米项链结构。其中,熊宇杰发表在英国《材料化学杂志》2002年12期上的硫化镉纳米管及纳米线的工作因为构思新颖、在半导体工业上的重要意义而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当月的“最受关注的论文”,已被引用103次。在读研期间,熊宇杰在德国《先进材料》、《欧洲化学杂志》、英国《化学通讯》等国际知名期刊上31篇,包括第一作者论文18篇,因而提前一年获得博士学位。在鉴于熊宇杰在无机纳米化学领域的成果,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熊宇杰在谈到攻读博士期间的心得时提到,“虽然我在谢老师课题组不是最勤奋的学生,但是我尽可能地合理利用科研时间;我的研究哲学是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认为应该先根据已有信息思考好实验设计、再开展实验验证科学思想,不然盲目的实验则将很大地耗费科研时间”。

在世界的材料科学领域显露锋芒

2004年6月提前毕业后,熊宇杰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材料学家、美国材料学会会士夏幼南教授,参与了《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催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面的应用》课题研究。经过孜孜不倦地探索,发展建立了金属纳米结构可控合成的普适方法学。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论文28篇,包括《美国化学会志》5篇、德国《应用化学杂志》6篇,应邀与夏幼南教授在英国《化学通讯》上撰写综述论文1篇,部分研究成果已申请美国专利1 项。其中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2009年60页上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评论了金属纳米结构可控合成的理论及进展,是至今该领域最为深入全面的综述论文,两年来已被引用472次。

2007年至2009年期间,熊宇杰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材料与科学工程系的助理研究员。在这里,他和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A. Rogers教授合作,负责完成了《新纳米制造方法的探索和柔性器件的开发》的研究课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柔性可拉伸显示器。该工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得到审稿人一致高度评价,被认为“此项美妙的技术已经开始促使开发出包括电子元件、太阳能电池在内的各种柔性器件”,未经修改直接发表,后被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路透社、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每日科学、科学美国人、探索频道、化学与工程新闻等愈80家国际媒体、网站报道转载。他还和合作者一起开发了银纳米柔性电极,将该工作也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被每日科学、麻省理工技术评论等国际媒体广泛报道。

由于在无机材料与纳米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熊宇杰不仅因为自身的杰出开始令世界化学界瞩目,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荣誉,两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委的暑期研究所奖学金,成为Sigma Xi科学研究荣誉学会会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材料创新中心成员。从2009年开始,他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担任美国国家纳米科技支撑网络首席研究员,领导一个由研究员、工程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展了纳米光催化剂、柔性太阳能电池以及纳米毒性学方面的独立科研工作,开展了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以及印度Central Arid Zone Research Institute的多学科国际合作,并主持密苏里州生命科学委员会科研基金一项。同时,他还兼任了纳米中心管理主任,负责实验室运转、员工管理聘用、技术发展以及设备采购等。

自1999年以来,熊宇杰一直致力于无机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纳米制造与组装、纳米器件的加工与开发,以及在太阳能转化、催化和光学调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德国《先进材料》、美国《纳米快报》等国际权威刊物上65篇,研究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达4700 余次(H指数为41),其中20篇论文单篇引用过百次。熊宇杰发表的论文中有3篇论文刊登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等期刊封面上,13篇论文被选为“引用最多的论文”或“最受关注的论文”。与此同时,他应邀撰写综述、评论、特征论文3篇以及专著章节4个,还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先进材料》、美国《纳米快报》等36种国际刊物的审稿人。由于熊宇杰所的高影响力,日前已顺利Scopus “2011寻找青年科学之星”奖项。

在采访中,笔者特别问到熊宇杰在美国学习工作的心得,他首先感谢了过去几位导师和领导的教诲与支持:谢教授在熊宇杰博士攻读期间将他引人了纳米科技这个前沿的科研领域,并且提供了非常好的宽松科研环境,使得他在独立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选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夏教授教给了他如何敏锐地发掘科研发现背后的重要科学意义,从而升华自己科研的境界;Rogers院士则使得他明白了科研想法必须有辛勤的实践才能印证,通过不懈的坚持才可以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自己最后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学界中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产业化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必要的;而担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工程学院的科研副院长秦冬博士则极大地培养了熊宇杰的科研管理能力。熊宇杰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做出成果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不懈地坚持。在他在美国学界探索的6年多中,曾经面临过许多不同的挑战,比如:刚到夏教授课题组时,如何在新的金属体系中探索出普适的合成方法;在加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时,如何适应由于工程课题性质决定的每日12小时以上的高强度科研工作;以及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开始担任科研管理工作时,如何面临与所有都是美国裔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等等。但是熊宇杰认为只要本着“为了做好科研工作,积极地保持与同事的沟通,快乐地坚持努力”的原则,这些困难都是可以逾越的。

回归祖国,奉献心血和智慧

熊宇杰是在2011年作为首批国家“青年”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国的。他目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双聘于正在筹建当中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2010年3月回国访问时,作为一个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的学者,熊宇杰深切认识到,是时候将在美国获得的丰富科研经验回馈祖国了。于是,一年后放弃了美国的职位,并且婉拒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南洋助理教授奖提名,回到了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当前,熊宇杰带领的课题组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现有总额530万元的实验设备,此外还包括国家实验室拥有的公用理化测试中心(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和微纳加工中心。熊宇杰和他的团队负责的具体课题包括“高效柔性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二氧化碳转化燃料反应的纳米催化剂”等,目前主持着国家“青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纳米制造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项目。

熊宇杰教授带领自己团队的成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困境和污染问题、实现洁净能源,达成能源与环境研究的最终目标。他们的研究工作从材料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于无机材料性质和功能的调控,将纳米制造技术与可控合成方法相结合,在“高效柔性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二氧化碳转化燃料反应的纳米光/电催化剂”两方面开展,进而优化太阳能的收集与转化过程。这一项目的实施在理论上揭示了纳米结构与产品中的能量传递及转化性能演变规律,在实验上优化了电池器件与催化剂的各项结构特征,通过促进光能到电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光/电能到化学能(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的转化,形成由能量采集到能量存储的一条龙体系。

熊宇杰介绍说,本课题组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到化学、材料、物理以及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兼顾基础学科研究和技术发展应用。他表示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不仅能在理论和实验上产生原始创新的新成果,而且能得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和纳米催化剂。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2篇

1材料与方法

利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指标,查阅《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各项网络计量学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归类统计,检索截至日期为2010年4月12日。

2结果与分析

2.1被下载及被浏览量统计

《动物医学进展》2005~2009年被下载及被浏览量见表1。近年来被下载、被浏览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2006年和2008年的上升幅度较大,被下载量分别较上年增长184.6%和166.9%,被浏览量分别较上年增长855%和179.3%。学术期刊的使用价值,在于被读者利用,被利用率越高,利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就越高[1],表1统计数据表明了《动物医学进展》近年来的社会效益在逐年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

2.2读者在全球的地域分布

《动物医学进展》2005~2009年已被全球六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下载并浏览。亚洲除中国外,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欧洲有法国、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瑞士、芬兰、俄罗斯、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乌克兰、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匈牙利、爱尔兰和意大利;大洋洲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有安哥拉、埃及和纳米比亚;南美洲有巴西。除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美国外,其他国家下载量相对较少。下载量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见表2。

2.3读者在国内的地域分布

在我国大陆,下载和浏览《动物医学进展》的读者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从统计结果分析发现,网络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及农业科研单位分布较多的地区下载量较大,这一方面与学科分类及相关专业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网络发展及读者已习惯于在网上查阅文献资料有关,下载量较大的省(市)见表3。

2.4读者在国内的机构分布

国内有1200多个单位的读者下载、浏览《动物医学进展》,下载量较大的读者群主要来自农业大学的图书馆。我国有30多所农业大学和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每年有大量科研人员及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科研选题论证,试验研究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许多农业大学网络建设已很完备,师生和研究人员通过校园网络可以进入国内外许多大型全文数据库,免费浏览各种文献资料,在网上查找和下载所需资料既快捷又方便。下载《动物医学进展》量次较大的前10名单位见表4。

2.5在国内点击率较高的论文统计

5年来被下载量超过100次的论文共有1508篇,主要为文献综述类论文,占文献比例25.64%;被下载量在50~100次的论文有822篇,占文献比例13.98%;10~49次的论文有1291篇,占文献比例21.95%,10次以下的论文有1477篇,占文献比例25.11%,下载量为0次的论文有783篇,占文献比例13.31%。下载量较少的论文主要为兽医临床资料,下载量为0次的主要为1996年以前刊登的论文。从被下载论文的栏目分布来看,文献综述栏目的论文被下载量较大,试验研究栏目的论文被下载量次之,兽医临床栏目的论文被下载量最少。从被下载论文刊出年份分布来看,近年来刊登的论文被下载量较大,1997年以前的论文被下载量较少甚至为零。在国内被下载或被浏览超过1000次的论文见表5。

2.6被国外读者下载较多的论文统计

2005~2009年,共有644篇论文被国外读者下载或浏览,被下载或被浏览次数较多的论文有“中药免疫机理研究进展”、“蒲公英多糖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γ-氨基丁酸(GABA)的生殖生理作用”、“四君子汤超微粉对脾虚小鼠总抗氧化能力和NO的影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抗菌肽的作用特点及应用前景”、“绞股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黏膜免疫佐剂及免疫途径研究进展”、“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中兽医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天花粉蛋白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概况”和“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等,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通过对644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国外读者对中兽医理论研究及应用、动物免疫、动物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论文下载和浏览量较大,说明国外读者比较喜欢我国的中医学,对中药免疫和发展较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比较感兴趣。

3.1应重视网络传播,提高期刊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功能的日益完善和速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2005年iResearch对数字期刊市场调查表明,数字期刊用户年龄结构特点为: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占80%,说明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上学习和查找所需资料[2],而年轻人正是以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网络传播读者不受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读者可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在网络上迅速获得所需文献资料,随时阅读,且携带方便。《动物医学进展》近年的网络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这是大势所趋。虽然近年许多期刊的纸版发行有所减少[3],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期刊的隐性发行却在逐年上升。为了向世界宣传、展示自己的期刊,部分编辑部开始把期刊上网作为扩大期刊影响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有效途径[4]。传统上,纸质出版物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现在,网络出版以其内容更丰富、检索更方便、时效性更强的特点赢得了市场[5]。期刊社除参与各大型数据库外,还应加强期刊自身网站建设和完善,提高期刊网上知名度,增大读者点击率,以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

3.2不断提高期刊英文质量,扩大期刊在全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呈现出载体多样化、传播国际化、出版现代化、经营集团化的特征。为了利于国际交流,大多数科技期刊都附有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作者单位名称、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中图表都附有英文对照。但是,许多期刊的英文质量却参差不齐[6,7],这就限制了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只有认真对待期刊英文写作与英文编校质量,提高期刊的英文水平,使期刊英文水平接近国际标准,才能使期刊走出国门,受到更多国外读者青睐。从《动物医学进展》在国际上的传播现状可以看到,虽然近年传播面较广,已被30多个国家下载和浏览,但除中国和美国外,其他国家下载和浏览量次还是偏少。今后还要不断提高期刊英文质量,以提高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量。

3.3发挥刊名优势,多刊登高质量综述论文

综述论文能反映出某一专题或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进展情况。可以把某专题或某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从事该专题的读者和研究工作者获益匪浅。综述类论文的内容高度浓缩,被引率高,其本身的引用文献也多,可读价值较高,而且一般是在某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程度才出现,是文献交流活动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文献类型[8,9]。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动物医学进展》为动物医学类学术期刊,综述栏目为其核心栏目,综述论文内容信息量大,能让读者快捷、全面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从近年的被下载量和被浏览量来看,下载或浏览量大于1000次的论文均为综述类论文,《动物医学进展》应利用刊名优势,多刊登一些优秀的综述论文,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

3.4重视中兽医研究论文的组稿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teractive teaching is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organizing method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polymer chemistry course.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ching;polymer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9-02

0 引言

教学的主要要素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任务及人才培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对社会挑战的应变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并通过这种互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通过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多向信息的流动,强调知识与感情的双重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自我表达机会,发展学生个性,反馈学习效果,促进知识讲授与吸收理解的融合,达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互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

互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所授课程有关。教师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取的组织方式应考虑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与条件、学生层次等因素。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由于其性能的多样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高分子化学的许多理论尚不成熟,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而高分子形成的机理与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存在从小分子到高分子的变化等原因,使许多学生反映该课程许多内容比较难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高分子06~10级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精选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由潘祖仁教授编写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作为授课教材,该教材获得了部级优秀教材。该教材分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两大块,共八章内容。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针对各章节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适当的安排,第一章概述、第二、三、四、六、七章的逐步、自由基、自由机共聚、离子和配位聚合机理与动力学部分采用教师精讲,其他内容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网上讨论与交流、学生主讲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开学前,作者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在教学平台中设立高分子化学网站,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学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学科发展等等)、实践教学、主讲教师等信息通过网站将高分子化学整体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内容有了宏观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学的第一周作者向学生公布教学安排与教学形式,将需要学生自学与主讲的内容以课题方式公布,让学生提早做好思想准备,留下充足的时间做准备,配合教师开展互动教学。

2.2 精讲教学内容,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打好基础 在实施互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概述及基本理论进行详尽深入的讲解,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打好基础。首先,课程的引入对学生学习该课程至关重要。因此上好绪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高分子化学的第一课中,作者以高分子化学的高分子量为主线,通过举例日常生活接触的高分子材料与性能及用途,使学生完成了从小分子到高分子概念的转变,以不同分子量不同结构的聚合物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引出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能、种类。层层深入,紧抓主题,消除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的陌生感,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人类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要求,结合当前航天、电子、国防、建筑、医学、农业等科技发展对高分子材料特殊性的要求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增加学生探究新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通过对基本概念、机理及动力学等基础知识的透彻讲解核对重点难点的深入分析,为其它内容的学习与知识的拓展,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打好基础。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分子化学的重点与难点较多,主要为聚合反应动力学,如:自由集聚合动力学及聚合度、自由机共聚动力学及组成、逐步聚合机理与动力学、单体的聚合能力等内容,由于学生接触的动力学知识较少,基础比较薄弱,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推导,对建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各种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动力学模型中个变量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意义。通过例题、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深入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并且会灵活运用。在教师的精讲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与网站,引导学生查询与高分子化学有关的资料,了解高分子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同时,为后阶段进行的互动式教学搜集资料,进行备案。

2.3 开设高分子化学在线交流,进行互动式网上辅导

在高分子化学网站上,开设了高分子化学在线交流,只要是本校校园网的用户,都可以直接进入该论坛,进行网上提问、解答、讨论、和建议,亦可上传文献资料、作业。经过近5年的运行,共有500余人参加,发表帖子4000余篇,多数为学生的提问和经过自主调研写的高分子综述论文。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从学生所提的问题来看,大部分问题质量很高,涉及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技术及应用、高分子改性方法及技术、高分子设计、高分子研究发展与发展趋势、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内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与其他学生都可以进行解答,对于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同时参考文献资料,找出正确答案。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在线交流的公开与透明,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加深了对高分子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攥写高分子综述论文,开拓了视野,提高了专业知识和素质。开设高分子化学在线交流,进行互动式网上辅导,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4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 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之后,从讲台退到台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从台下来到台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完成角色的转化。根据课程内容与高分子学科特征,作者制定了“聚合反应引发剂/催化剂的种类与运用”、“活性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的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应用”4个课题开展活动,在开学的第一周教师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组合选定课题,在教室的指导下进行自主调研,根据综述论文的格式完成论文,同时制作成课件上传至高分子化学网站,通过教师与同学的评比,每一个课题选举代表发言,对所选课题进行讲解,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回答教师与学生的提问,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和评价。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是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大增,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进行师生互动实践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这项活动不仅给自己充分的展现个性的平台,通过活动,自己的调研、文献综述和演讲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体会到教师备课和组织教学的艰辛,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大增加。

3 互动式教学体会

本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高分子化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3.1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3.2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安排和网上辅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提问、答疑;师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宽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3.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多媒体利用文字、动画、声音、色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对教学模式、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师生的欢迎与认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关注多媒体画面,从而影响了与教师的沟通与互动。在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结合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京文.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8:21-23.

[2]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五版)[M].2007,8.

[3]黄美荣.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难点剖析[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01:77-79.

[4]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02:64-69.

[5]朱晶心,马彦龙.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12(19):77-78.

[6]王建国.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07,02:62-65.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化工;无机化学;教学效果;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865(2015)23-0217-01

[作者简介]王会生(1980-),男,安徽临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及功能配合物的磁性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设置了许多的工业部门,各部门又制定了自己的管理条例,这就导致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协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0~1992年期间先后向成思危、顾秀莲等同志提议“大化工”概念,即将化工与冶金、能源、材料工业(包括建材)、制药业、生物化工等工业联合起来,形成高度节能、环保的21世纪产业[1]。之后,国内许多工科院校尤其化工类院校都对大化工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武汉工程大学经过多年大化工探索,目前已整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矿物加工、制药、生物工程等专业,并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通过几年基础化学教学研究,发现无机化学教学在大化工背景下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合后化工、生物工程、制药、材料、采矿等专业都要修这门课,而每个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化学基础不同;(2)教学内容不变,而教学学时缩减,从理科的无机化学100左右的学时缩减到64学时;(3)需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些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

1采取模块化教学

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觉得学习很容易,认为跟高中化学或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内容差不多,因此便放松了警惕,导致在期末考试时高中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反而这门课学习的不好。为了避免学生放松警惕性,笔者在上该课程第一节课时便指出这门课不好学,主要困难有三点:(1)知识点较多,理清知识点不容易;(2)大学无机化学相比高中化学更强调理论分析,内容深度较大;(3)难懂概念如热力学部分的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原子结构的波函数、电子运动状态等不好掌握。作者认为其中最大困难在于知识点杂乱、难以理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对该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即把无机化学分成三个模块[2,3]:一是化学基础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二是化学结构部分,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三是元素化学部分,包括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这三个模块基本上是独立的,不同模块各有特点,在讲每一模块时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如化学基础模块特点是涉及大量平衡及其计算,要求重点掌握每种平衡及平衡间的联合计算;化学结构模块特点是电子运动与宏观运动不同,容易受宏观运动干扰,概念难懂,重点掌握在原子内和分子内的波函数,即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含义;元素化学部分涉及较多元素及大量化学反应,重点对容易变价的主族元素及过渡金属元素进行掌握。此外,在讲每一模块时,还要对模块内不同章节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总结,如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在于化学平衡在不同体系的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结构框架及各知识点联系。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采取“讲—听—记—练”的形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4]。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照本宣科,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就行了,不管学生理解程度如何;有的教师不理论联系实际,导致理论教学与工业实践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大化工类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业实践,所以在这些院校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管学时有限,我们认为还是可在有些章节讲授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章节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到化学平衡一章浓度、压力、催化剂、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可引入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由于合成氨反应是压力减小的,所以为了提高产率需要加压,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加入了催化剂,也可以介绍合成氨反应的装置及反应流程图。例如讲到原电池这一节时,可介绍我们现在使用的铅蓄电池应用和优缺点,清洁能源电池如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和研发前景等。再如讲到元素化学中P这一元素时,可向采矿类学生介绍我国磷资源分布、我国磷资源利用现状、磷矿浮选工艺、磷酸生产工艺及我校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况等。

3采取创新式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尽管大化工类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业实践能力,但笔者认为不断研究创新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这类高校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无机化学是相关专业的大一新生进入高校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创新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5]。我们可选择某些章节科学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某种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过程,了解这些理论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的。例如第二模块原子结构这一章,所研究的电子我们看不到,摸不着,其运动状态又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截然不同,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一章时非常困难,学习效果也不好,更会影响后一章分子结构的学习。我们可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汤姆逊“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行星式”模型——波尔“定态”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这条主线,让学生了解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了他们对量子力学处理电子运动问题所得到波函数的含义、波函数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波函数的形状等方面学习的畏难心理。

老师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上某些章节时适当插入一些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如在讲到晶体场理论对于d电子数为4~7的过渡金属离子依据晶体场的强弱发生高低自旋情况,可介绍目前配位化学热点研究领域自旋交叉材料,也可在配位化学这一章介绍当前光、电、磁配合物材料的研究动态。当然,教师也可在某些章节提出一些研究领域,让学生使用图书馆数据库查一下这些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并撰写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综述论文,要求学生在写综述论文时要有标题、作者及单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综述正文、总结、参考文献等信息。对于那些很难找到工业实践例子而又是无机化学重点内容且学生很难掌握的章节来说,这样做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可锻炼他们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4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现在我们接触的都是90后大学生,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和4G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效率明显提高,但也有学生上课网络聊天、打游戏、看网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课堂教学,不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很理想。另外,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己人生定位不明确,不知道上大学有什么用。因此,教师不管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期间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也只是把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及工业实践应用传授给学生。作者在课堂教学时提问一些思考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思考;讲解重点知识时目光投向学生引发学生注意;每节课出一个大概花费1~2分钟的小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并在学生做习题时从教室转一圈看看学生是不是都在思考,有没有玩手机的,也可观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课间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人生定位目标、学习情况、有无不理解的内容等。

此外,我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码、email邮箱在上第一节课时告诉给学生,并创建了公共网盘,并把网盘账号和密码告诉学生。从而,在课间通过QQ群了解学生情况、学生不懂的问题拍成照片发给我,我再把思路用照片发给学生;自己整理的资料、课件、课外习题、有关工业实践的资料放在网盘上,供学生参考。通过这些形式的教学,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综上所述,大化工类本科院校许多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无机化学,学生基础不同,在不减少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减少了学时,这些都给提高无机化学教学效果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模块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式教学和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当然,我们教师仍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不断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得到学生的称赞。

参考文献

[1]尤若.大化工——钱学森对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展望[J].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2):120-124.

[2]王会生,游文章.浅谈工科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2):95-98.

[3]张爱江,张长娟,沈红旗,等.增强工科无机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3,40(8):173.

[4]黄雪征,程鹏.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43(17):200-207.

[5]任玲,胡长文,吴侠.无机化学的教学创新探索[J].大学化学,2011,26(1):23-25.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英文摘要是科技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摘要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内容,重点讨论了英文摘要的写作特点,并对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写好英文摘要有所启发。

学术期刊发表和会议文集收录的研究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实践中所形成认识的总结,也是同行进行科技交流的主要形式。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部分。其中,读者关注最多的部分是题目和摘要,读者会根据这些内容来决定是否阅读全文。除了醒目的题目,一篇研究论文能够赢得多少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摘要。

1什么是摘要

摘要是整个论文内容要点的摘录,其中包含论文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我国国家标准GB6447-86对摘要的定义为:“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叙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

通过阅读摘要,查阅者可以了解该论文的研究领域如何,论文是否包含其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以及作者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通常摘要的读者面比论文全文的读者面要大得多,读者只有先对摘要感兴趣,才会去查找和阅读全文。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科技论文数据库中包含着大量内容,摘要是论文检索的重要手段,而英文摘要是国际间知识传播、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媒介,有助于扩大论文的引用范围,是科技论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摘要的内容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浓缩,同论文全文相对应,摘要的基本结构包括:

1)介绍(Introduction):研究工作的背景、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等。

2)方法(Methods):所用理论、条件、材料、手段、装备、程序等。

3)结果(Results):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观察,得到的效果和改进程度等。

4)讨论(Discussion):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应用,提出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假设、启发、建议和预测等。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其为投稿作者提供的相关信息中,对关于投稿论文的摘要部分有如下说明[2]:

The abstract should be limited to 50-200 words and should concisely state what was done, how it was done, principal resul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he abstract will appear later in various abstracts journals and should contain the most critical information of the paper.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学术会议要求提交的整页摘要(one-page abstract)可能包含更详细的内容,不在本文的介绍范围之内。

3英文摘要的写作特点

英文摘要是论文摘要的另一种语言版本,应当简洁而充分地表述论文的主要信息,并符合英文写作的特定要求。

3.1基本原则

客观性:作为研究论文的一部分,摘要可以适当强调研究中的创新、重要之处,但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尽量避免使用评价性语言,尤其是自我评价(Must point out, but don’t claim too much)。

简洁性:摘要中不要简单重复论文题目中已有的信息,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并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此外,摘要中应该尽量避免引用文献也不应该出现图表,并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表达式、角标和希腊文等特殊符号;如确有需要使用非同行熟知的缩写,应在缩写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其全称。总之,简洁性是摘要写作的主要原则,现在,只包含一两个句子的短摘要在有些学术领域很流行。

充分性:摘要中尽量包括论文的主要论点和重要细节,例如重要的论证或数据。此外,摘要中最好包含论文的所有关键词,这样便于读者利用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摘要检索。

清晰性: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尽量使用指示性的词语来表达内容的不同部分,例如 “We found that …”表示结果;“We suggest that …”表示讨论结果的含义。摘要中推荐使用简短的句子,用词应为潜在的读者所熟悉;使用规范化的符号和术语;表达要准确、简洁、清楚,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规范性:应该了解拟投稿期刊(快报、论文、综述和通讯)和会议对摘要字数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以免因为摘要过长和形式不符合规定而被退稿。

3.2表达方式

英文摘要中,介绍部分说明研究背景,常用词汇有:review, summarize, present, outline, describe等;如果是阐明写作或研究目的,常用词汇有:purpose, attempt, aim等;此外,如果想介绍论文的重点内容或研究范围,常用词汇有:study, include, focus, emphasize, attention等。

方法部分介绍研究或试验过程,常用词汇有:test, study, investigate, examine, experiment, consider, analyze等;而说明研究或试验方法,常用词汇有:measure, estimate, calculate等;如果是介绍应用、用途,常用词汇有:use, apply, application等。

结果部分展示研究结果,常用词汇有:show, result, elucidate,improve等;介绍结论,常用词汇有:summary, introduce, conclude等。

讨论部分陈述论文的论点或作者的观点,常用词汇有: report, present, explain, expect, describe等;如果是阐明论证,常用词汇有:support, provide, indicate, identify, find, demonstrate, confirm, clarify等;此外,如果想推荐和建议,常用词汇有:suggest, recommend, propose, necessity等。

此外,在构建摘要部分结构时,作者可以以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出发点,称为“论文导向”;也可以以研究过程为出发点,称为“研究导向”。

3.3人称和语态

1970年代之前曾比较流行使用第三人称、过去时和被动语态。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提倡使用主动语态,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的使用十分普遍,主动语态的表达更为准确,且更易阅读,因此摘要写作中不应刻意回避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

3.4英语时态

英文摘要中使用的时态视情况而定,力求表达自然、妥当。例如,介绍背景材料时,如果句子的内容为不受时间影响的普遍事实,应使用现在时;如果是对某种研究趋势的概述,则使用现在完成时。在叙述研究目的或主要研究活动时,如果采用“论文导向”,多使用现在时(如:This paper presents …);如果采用“研究导向”,则使用过去时(如:This study investigated …)。此外,在概述实验程序、方法和主要结果时,通常用现在时;而在叙述结论或建议时,可使用suggest, expect等臆测动词或may、should、could等助动词。

3.5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中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紧邻前一字,后面空一格),例如:

In addition,it can save 34% power delay product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cheme.Therefore…

最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最好在正文及结论部分写完以后,再开始写摘要或者重写摘要,Good writing is rewriting!

4英文摘要实例

实例1[3]:Recently reported logic style comparisons based on full-adder circuits claimed complementary pass-transistor logic (CPL) to be much more power-efficient than complementary CMOS. (介绍部分:给出研究背景;以研究活动为导向,采用过去时态)However, new comparisons performed on more efficient CMOS circuit realizations and a wider range of different logic cells, as well as the use of realis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demonstrate CMOS to be superior to CPL in most cases with respect to speed, area, power dissipation, and power-delay products. (方法部分:给出了研究方法;采用“论文导向”,使用现在时态)An implemented 32-b adder using complementary CMOS has a power-delay product of less than half that of the CPL version. Robustness with respect to voltage scaling and transistor sizing, as well as generality and ease-of-use, are additional advantages of CMOS logic gates, especially when cell-based design and logic synthesis are targeted. (结果部分:给出了实验数据和结果)This paper shows that complementary CMOS is the logic style of choi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bitrary combinational circuits if low voltage, low power, and small power-delay products are of concern. (讨论部分:给出结论和建议)

实例2[4]:As devices continue scaling down into nanometer regime, carrier transport becomes critically important. (介绍部分)In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carrier transport in gate-all-around (GAA) silicon nanowire transistors (SNWTs) are reported, demonstrating their great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device structure for near-ballistic transport from topdown approach. Both ballistic efficiency and apparent mobility were characterized. A modified experimental extraction methodology for SNWTs is adopte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parasitic source resistance in SNWTs. (方法部分)The highest ballistic efficiency at room temperature is observed in sub-40-nm n-channel SNWTs due to their quasi-1-D carrier transport. The apparent mobility of GAA SNWTs are also extracted, showing their close proximity to the ballistic limit as shrinking the gate length,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Shur’s model. The phys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arent mobility in SNWTs is also discussed using flux’s scattering matrix method. (结果和讨论部分)

写好英文摘要需要字斟句酌,花些功夫,但是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好的摘要可以提高论文的品位,吸引更多读者阅读论文全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014.1/.5(083.73)),“文摘编写规则”(GB6447-86)

[2]“INFORMATION FOR IEEE TRANSACTIONS, JOURNALS, AND LETTERS AUTHORS,”www.省略/pubs/transactions/auinfo03.pdf

[3] R. Zimmermann,W. Fichtner,“Low-power logic styles: CMOS versus pass-transistor logic,”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Vol.32,pp.1079-1090,July,1997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标题 语类 修辞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5-02

引言

尽管标题在学术论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在前期的标题研究中,大部分讨论很短并且是基于直觉的。学者们对好标题的观点并不相同:有的说好标题应该简短,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两行;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好标题长短均可,这取决于学科的不同。Day的表述更为模糊,他说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充分描述该文章的内容”。Anthony指出如何“充分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则是新手撰写时的难题。

意识到基于直觉性对标题进行研究的不足后,少数学者开始对学术论文标题进行以语类为基础的定量分析。Anthony[2]从长度、单词频率、标点用法和介词用法角度分析了计算机领域学术论文标题的典型特征;Yakhontova对会议摘要的标题进行了分析;Soler从语篇分析的视角对学术论文和学术综述论文进行了比较和对比;Haggan[3]对文学、语言学、科学三个学科的三种基本标题类型进行了分析;Wang和Bai[4]对医疗学术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进行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Soler[1]以生物学和社会学为例,研究了综述论文和学术论文两个语类标题的结构特征。

上述量化研究都把标题看做是学术语类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者认为标题不是学术语类的一个方面;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共同构成一个语类,有其自身的语类特征。

一、学术论文标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

学术论文标题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呢?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语类。语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的角度不同,解释和分析也不同。本文借鉴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语类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Hason和Martin等。

Hason用语类结构潜势这一范畴来强调某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可变和不变特征;即结构成分的可选性和必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

Martin以该理论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语类理论,把语类定义为分阶段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在特定语境下为了达到不同目的文化所采用的结构形式。Martin对语类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分阶段的,因为达到目标我们通常要采取不止一步;以目标为导向的,因为如果我们完不成最后步骤的话会有挫败感;社会的,因为作者所写的语篇有其特定的读者。也就是说语类是意义的反复组合,而这又体现了特定文化的社会惯例。

由上述语类标准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标题可以独立构成一个语类。首先,尽管大部分标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更称不上是超出句子范围的段落,但标题可以算做是一个语篇。Halliday明确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在语言学上,语篇指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任何部分,口语或是书面语均可,不受长短限制”。“从即时的‘救命’求助一词到委员会进行的全天讨论都是语篇”。其次,学术论文标题符合Martin的语类定义。它是在呈现学术研究结果的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其表达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需分阶段完成,有不同的语义组成单位;是以概括文章信息和向读者推销的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

如果学术论文标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那么该语类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或者说它的结构潜势是什么呢?哪些单位是其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呢?下面就以数据库为基础,探讨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结构特征。

二、本研究描述

(一)数据库的构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题,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于自建的一个小型数据库,包括599个学术论文标题。由于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一个语类,所以所选标题的出处既包括文科类期刊,又包括理科类期刊;所选标题源自的论文既包括实证方面的研究,又包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不包括书评和综述性论文标题。所选的标题均来自于其领域的国际核心权威期刊,其中247个标题来自于2007年23种文科类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该年度排名中居于首位;另外352个标题来自于2009年22种理科类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至2009年的五年内排名中居于首位;包括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和地理等相关科技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对数据库中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切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既然学术论文标题是分阶段的,那么对标题的组成单位进行切分则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借用Halliday的级阶概念,不过切分的标准是语义的,即以标题各个组成单位所体现的交际目标为切分标准。

语义切分标准使得标题的各个单位可能由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来体现。如论文的“主题”语义单位可以由名词性词组来体现,也可以由句子来体现。如在标题“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选自杂志Food Policy, ISSN: 0306-9192),“主题”由名词性词组“collective action”来体现;而在标题“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 Up?Making Sens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选自杂志The future of Children, ISSN:1054-8289)中,“主题”由句子“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s Up?”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名词性词组包括由名词构成的低于句子级阶的任何结构,如名词、动名词、名词词组、名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

其次,把切分后的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数据统计,按照范畴对数据进行归类。根据该切分标准,结果显示,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可分为“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和“研究方法”。

最后,依照数据结果,找出学术论文标题语义组成单位的必选项和可选项,确定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确定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的组合模式以及各个单位的语言体现形式。

(三)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

按照语义标准,即在文章中的交际目的,对数据库所有学术论文标题进行分析,借用Hason的语类结构潜势表达法,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用下图来表示:

[主题+(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研究方法)

上图中的方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必选的;圆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可选的;(…)…表示(主题)的重复出现;*表示位于其两边的组成单位的顺序是可变的。作者发现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包括文章的“主题”,与主题相关的“目的”“条件”,主题所针对的“对象”,主题适用的“范围”(包括时间、地点等),文章的“结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主题”是必须出现的单位,并且可以出现多个“主题”;其他各个组成单位则是可选的。几乎所有的“主题”都位于标题的起始位置,占99%;只有1%的“主题”居于标题的末尾。

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模式。数据统计显示,数据库中的599个标题共体现出42种表达模式,有的出现频率仅为一次,但有几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下表展示了居于前十位的学术论文标题表达模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学术论文标题的拟定过程中,作者在确定文章讨论的主题之后,一般会对其进行扩充和限定:或是阐明文章的结论,限定主题所产生的范围;或是明确主题所针对的对象,点出所采用的方法和目的。当然,文章的标题最终以何面目展现给读者,要不要对主题有所修饰以及如何修饰,从哪几方面入手,这要参照研究的背景。

通常情况下,之所以要对文章标题的“主题”从“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等角度进行描述,这是由标题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首先,标题可以使读者透视文章的核心内容,所以从上述几个角度对文章标题的“主题”进行描述可以使标题更具体、更丰满,这样就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研究的要点。其次,由于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好的新颖的标题可以对文章起到宣传的作用,从而吸引读者。而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学术价值则恰恰要通过上述所说的“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来体现。

三、对英语准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启示

科研能力是优秀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他们反思能力的体现,以上研究结果对培养英语准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标题的写作,不仅仅要告诉英语准教师标题在论文中的作用,什么是好的标题,还要能够为他们具体讲解好标题的结构特征和其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

也就是说,教师要熟悉该语类的结构特征和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这样才能够指导英语准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撰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标题。好的学术论文标题一定要包含“主题”语义组成单位,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辅以“目的”“条件”“对象”等语义组成单位,以此来说明相关的研究细节;并且要注意各个语义组成单位的语言体现手段特征。所以在撰写学术论文时,研究者首先要根据相关的研究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且要进一步明确该研究的目的、实施条件和研究对象等,以此来突出其新意和价值所在;最后以恰当的词汇语法表达来体现标题所蕴含的语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英语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以权威期刊上学术论文的标题为教学材料,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使其了解掌握什么是好的标题以及如何拟定好的标题。总之,本研究能够为培养英语准教师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启示。

四、结语

本研究把跨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独立的语类,而不是把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其所属学科语类的一部分,这对语类理论的界定,语类理论研究对象的范围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发现:(1)学术论文标题的修辞结构特征可用下图表示:[主题+(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研究方法);(2)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组成单位之间有不同的组合模式,常见的有十种。

当然,本研究所选样本大小有限,按照语义标准来划分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具有相对性,这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oler,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Spec.Purposes,2007,26(1):90-102.

[2]Laurence,Anthony,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187-194.

[3]Haggan,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Pragmat.2004(36):293-317.

[4]Yan Wang & Yongquan Bai. 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88-399.

[5]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85/1994.

[6]Hasan, R.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 selected papers of Ruqaiya Hasan (Open Linguistics Series.Edited by C.Cloran,D.Butt & G.Williams.)[C].London:Cassell,1996.

[7]Martin,J.R.,& Rose,D.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 [M].London:Equinox Publishing Ltd,2008.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7篇

1.选熟不选生,结合自身兴趣点论文选题要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中产生,不要从那些自己不熟悉不喜欢也缺乏兴趣的陌生问题中选题。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文艺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兴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和比较熟悉的内容和知识模块。在选题时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从熟悉的学术问题和学术领域中选题。如果学生对选题所涉领域或问题过于生疏,或者说对这一问题不了解不熟悉,而硬着头皮去写论文,可能需要投入更大精力、要学习很多东西后才能切入正题,即使写出论文来,不是质量不高,就是无中生有;不是观点偏颇、以偏概全,就是信口开河,甚至闹出笑话来。写熟悉的东西,才会心中有数,不至于诚惶诚恐。从自己熟悉的学术问题和学术领域选题有很多好处,一是学生对所选题目比较熟悉,了解这一领域或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会有话可说;二是搜集的资料相对来说也会比较齐全;三是对所选题目了解较多,所以心里有底,提出看法和论证也比较理直气壮,答辩的时候也不至于担心通不过。另外,在选题时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写作时就没有主动性。学生可以从自身对某些课程的兴趣和心得体会出发,或是对课程内容的发展延伸有了新的发现,或是对课程内容做了不同角度的审视,有了独到的见解,进而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最后经过系统归纳和分析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2.一般来讲,宏观法并不适合本科论文。由于本科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篇幅短、学生的学术修养不够,所读书目也有限,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对大量材料往往驾驭不了,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散乱的问题。选题范围很大,论文容易空泛。因此,这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对于本科生来讲往往不易把握。所以,必须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来选择论题。如果适当地将论题缩小,这样对论题的阐释就容易集中,才能将论题深入下去,才会写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所以,最好选取另一种方法,即微观法,就是指从一个比较小的问题或较小的范围去写作论文。由于题目小,相对单一,所以容易把握,难度小,也容易写好。一些同学的选题贪大求“难”,失之于笼统,主要的表现是对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辨析,界定不明。比如,历年文论中都有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很多同学的选题都比较宽泛,如:漫谈网络文学、论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浅议等,在写作中也是就网络文学的产生、现象、特点等泛泛而谈,而2012届孟雯的论文《论网络文学中读者的再创造活动》的选题就比较适中,论文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一个新颖的角度,即从读者再创造的角度研究网络文学。她选取了把研究角度缩小为读者,并且限定为再创造活动,使得研究的中心比较集中,因此写起来逻辑结构也比较清晰。有人说,在学术研究中没有小问题,因此从“小”做起,选小不选大,这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毕业论文选题时应坚持的原则与方法。很多学生在选题中有个误区,认为小题目不足以表现出论文的气势与自身的才华。其实,小文章写出见地才更能显出学生的学术功力,如果能做到“小”而有论述的意义,“小”而有话可说,小中能见大,这样的话即使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施展才能,特别是能发挥学生在某一方面问题素有积累和富有见地的特长。总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

3.做到论题的创新性并不是那么难,主要有以下窍门:(1)新的主题选新不选旧。意思是选择研究对象和主题尽量不要选陈旧的选题,应注意选择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选择“填补空白的论题”,无疑具有创新性。具体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学生应注意到有些理论家和理论问题或者作品从未被发掘过或进行的研究很少,对于那些未被充分注意到的理论问题或者作家和作品,学生就具有很大的选取空间,如果能就这些问题来加以研究,那么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如2012届的孟雯的论文《论网络文学中读者的再创造活动》的选题,就选取了研究者关注较少的读者再创造的主题,因此具有创新性。(2)有争议的选题从有争议的问题中选题,容易令观点显得新颖,容易引起阅读者的浓厚兴趣,获得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评价。比如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一个“艺术终结”(或者说“艺术的消亡”)的命题,这个命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较多的话题,虽然是老问题,但是由于富有争议性并且没有定论,所以仍然是常讲常新。比如西方学者阿瑟•丹托、德里达、米勒等对这个问题都有过论述,在我国也形成了热点论争,出现了大批有影响的论文。如李衍柱的《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余虹的《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统治》(《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崔海峰的《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马乾的《质疑“文学消亡论”》(《知识窗》2011年第3期),以及杜书瀛发表的演讲《文学会消亡吗?》等。可见,选择有争议的选题是比较讨巧的,更容易出新。也正是因为所选议题有争议性,所以没有定论,只要作者能有一家之言,并能做到自圆其说,就容易做出新意。(3)新的观点在观点上出新是最难的,但是也不是不可以做到。因为文学理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很多问题的讨论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是一加一,所以很多问题并没有什么定论。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建立一种质疑精神,善于思考,勇于怀疑,不盲目崇拜权威和权威观点。而且,很多问题和结论,没有定论,随着新的现象和新的时代的出现,就会有新的发现或者新的解释,所以“盖棺论定”常常是一种假象。很多学生的思维活跃、观念先进,所以只要注意学术前沿动态,加强学术积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做到有理有据,只要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就有可能做成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如生态美学问题,1994年被中国学者提出后,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和认可,但是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发表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的《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态美学是一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本身还不能构成一个新的美学学科分支,只能是美学学科在当代新的发展、新的延伸和新的丰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立论自成一家,有理有据,让人信服。(4)新的证明一般说来,由于学力有限,独辟蹊径,创立新学说,发现新领域和新观点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力所不及的。那么通过“渐进性创新”,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前人创立的理论或学说,应当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自觉追求。这种“渐进性创新”,可以是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论题。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论题,其着力点不在于“发现”,而是以新的典型例证去加以证实和“发展”。例如,著名学者朱立元的论文《重估维柯思想的美学内涵》(与黎明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4期)就是关于西方美学研究的经典老命题——维科美学思想的研究。虽然中国学术界对维科的研究早就开始了,但是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也不够深入,所以有必要对其更进一步的研究。论文在全面搜集和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评价了维科的美学贡献,肯定了维科对于美学学科的创建之功。论点和论证有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中有许多都是国内以前未曾出现过的第一手材料,因此结论就显得很有说服力。(5)新的角度陈旧的选题是不是就不能成为选题对象了呢?当然不是。但在选择的时候,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明确是否能在前人基础上做出一些突破,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要看前人的研究中是否有一些未被充分发掘的地方,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容易做到的方法,就是运用新视角争取有所突破。比如,叶朗先生的《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虽然论述的是陈旧的儒家美学问题,可是却采用了当代的视角,把老问题和当代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可以出新意。儒家美学是我国古代美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也是可贵的思想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命题如何发掘出新的意义,是文艺学和美学建设中的重要任务。选题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探索,使传统命题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富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6)新的方法对于老问题和常见的选题,还可以通过运用新的方法来达到创新效果。其中借鉴西方的和现代的先进方法和比较方法、跨学科方法最为容易出新。西方的先进方法,比如运用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文化人类学批评、叙事学理论等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在旧的素材上发现新的一面。而比较方法和跨学科方法又能让人的视野开阔,得到很多全新的结论,在运用上述方法时,要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古今比较的出发点。另外文艺学的理论思辨性较强,可以适当地把四辩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根据选题可以采取调查法等实证研究的方法作为突破,增强研究的实践性。如研究“网络文学”和“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等问题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采访法等调查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使研究变得新鲜和有的放矢。对于传统的命题,想要发掘出新的意义和提出新的看法,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一般学者很难做到的。而运用新的方法,往往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2008届王敏同学的论文选题为《颓废掩盖下的孤独——比较视野中的英国唯美主义与魏晋风度》就比较好地运用了中西比较的方法。目前学术界对唯美主义或者魏晋风度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如果就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是很难出新意的。作者另辟蹊径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获得了新的写作思路。

论文的写作要求

1.多多搜集整理资料,写好文献综述论文的写作不是平地起高楼的情况,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搜集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只有多了解前人的研究,才会对论文的观点创新和写作基础心里有底,才会觉得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且查阅论文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在研究客观资料的过程中,随着资料的积累,思维的渐进深入,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和新的想法纷至沓来,经常会有意外之喜。因此,要写好一篇本科毕业论文,需要详尽地占有资料并正确地甄别和综合运用各种文献资料。但通过对以往毕业论文的研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普遍缺乏这些能力。首先表现为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较差。很多学生的资料大部分是通过百度、谷歌、搜狐等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搜索出来的,这些资料大多是普及型的知识,很多都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应该到专业的学术期刊网和数据库里去搜索相关资料。比如,我校图书馆就提供了海量的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网上图书馆和硕博论文数据库查询。同时由于资料众多、良莠不齐,要对查阅的资料加以选择、鉴别、归拢、集中。首先认真阅读收集来的资料,审视其与选题的关联及价值情况,决定取舍。资料的收集应尽可能完整,并要准确记明出处。选取的资料可分类放置,以备论文写作时查寻取用。并在此基础上写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般在论文的开始部分,是对论文所论述的主题和相关内容的前人研究的介绍和总结评价。文献综述首先要做到全面的搜集和论及相关研究,对一些重要的论文和主要的观点不可有遗漏。文献综述不能仅仅是列举和堆积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梳理,首先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比如主题、时间、地理等进行分类,另外写好文献综述不能只述不议。还要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因为这是证明自己研究的意义和学术价值或者创新点的出发点。

2.做好论文题目设计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门面,可以称为是论文的“眼睛”,它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是直接影响阅读者是否会继续看下去的直接因素。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让人清楚地把握论文将要展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而且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引发继续阅读和探究答案的兴趣。因此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但是在以往的毕业论文题目中,有很多同学在题目设计上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范围过大,包含内容过多,如《文人与禅》《论网络文学》,还有的论文不斟酌字句,表述不当,题目不符合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应该满足准确、简洁、具体、新颖等特点。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相符,论文题目要求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首先,要求论文题目能与论文内容互相匹配,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如叶朗先生的论文《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其次,要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如著名学者朱立元的论文《重估维柯思想的美学内涵》(与黎明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4期)。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另外论文标题要具体,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最后,论文题目还要新颖,能引人入胜。题目新颖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是开拓型的,一般标题上都带有“重评”“初探”等字眼;还有的带有争议色彩,如带有“与某某商榷”等字样,一般会令读者产生兴趣。还有的是拓展型的,即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或者总结。还有一种是综述型的,不要求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只要求准确、精当地综述前人或同时代人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结论,一般带有“某某研究综述”的字样。

3.精心设计论文框架和结构好的论文都是逻辑缜密、结构完整的。论文的框架结构是作者整体构思的反映,其整体构思合理才能保证论文的逻辑顺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因此,设计论文框架和结构是论文成功的重要保障。整体结构合理,就能保证论文思辨脉络清晰,主题突出,说理性强,论文也不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等纰漏。对论文各细节考虑得越周密,写作起来也越省力。首先要精心设计论文的整体论述思路,并根据思路安排章、节体例和样式。列出章、节、目及目下各级标题,应使各章、节、目标题及目下各标题相互衔接、相互呼应,论文题目统领各章标题,章标题统领节标题,节标题统领目标题,依此向下层层统领;每一个同一级标题必须有逻辑上的关联,在含义上可以是并列的或递进的,以横向平行的或纵向深入的方式揭示上一级标题题义,以此达到提纲契领之效果。一般来讲,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提出问题。应阐述论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拟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要求文字简洁利索,不拖泥带水。字数控制在二百字以内为宜。好的开头,往往引起悬念,激发阅读者的阅读激情。第二部分为正文,是论文的主干与主体,应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各标题下应有服务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各论点应以若干论据去论证,乃论文关键所在。第三部分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应概括性地阐述论证结果和作者的主要论点,呼应引论部分提出的问题,提出对本论题的展望。要求干净有力,起到深化、突出和强调主题的作用,能发人深思。例如,叶朗先生的论文《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就体现了这种规范的结构模式。首先是提出问题,指出当今社会人类的三个失衡问题,并以这三个问题为逻辑线索组织文章结构,然后分别从儒家美学得出针对性的三个疗救措施和指导思想。每一个分部分的结构又采取了指出现象——提出问题——回答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并且三个分部分的论证思路都是统一的,让人读起来觉得结构完整,条理非常清晰,体现出整齐和秩序之美。

4.首先要求作者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就这个观点进行论证。所以观点的提出要准确,不能偏颇,也不能含混不清、左右摇摆,甚至前后矛盾。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仅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还要求材料翔实,论证充分,结构严谨,同时也要注重论据的科学、真实。论据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在文艺学论文中,理论论据在学术论文中尤显重要,一篇文章是否有深度,是否有理论功底,全靠它来支撑。如朱立元的论文《重估维柯思想的美学内涵》(与黎明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4期)就在文章的开头部分鲜明地提出了“维柯对于美学学科也有一定的创建之功”的中心论点,并在以后的论证中以大量的理论和第一手资料做了有力的论证,这一点可以通过文末大量的注释和引文看出。同时运用什么样的理论论证方法对于文艺学论文来讲也非常重要。论文是否新颖、是否有新的开拓,常与所运用的理论武器和批评方法密切相关。运用成熟的理论方法也会使论证变得有理有据,具有专业的理论背景,从而增强说服力。在文艺学研究领域里常见的理论方法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接受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叙述学、宗教学说、后殖民主义文化学、女性主义学、新历史主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5.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规范,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论文的内容写作工作大体完成以后,就应该进入到对论文格式和其他形式方面的规范工作。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方方面面都是优秀的。就算选了好的选题,也提出了有见地的观点,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但是格式不规范,或题目甚至标示混乱,一、二、三,(一)、(二)、(三),1、2、3运用层次混乱,或错别字太多,引文的格式不规范,或者标点符号乱用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也会使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比如2012届一位同学的论文《国产动画与国外动画审美区别》第四部分中有“宫崎骏先生热爱描写自然,热衷于为孩子们编织梦想,整部“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龙猫》就是选取了充满了大自然气色的乡间作背景”。其中两次出现的《龙猫》作品,一次加的双引号,一次加了书名号,在标点符号上就比较混乱,显得学术性不高。论文的格式要严格遵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去做。按照格式要求的顺序和字号、字体要求进行排版。语言上要符合学术论文的风格,做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和谐统一,避免使用散文化的语体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在文风上要注意风格的前后一致,注意文风与论文的内容相吻合。对论文中涉及到的概念的界说要规范,基本原理的阐释要严谨,并且尽量采用权威性的表述和解释。对于论文中的引用材料部分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一般来讲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果是直接引用了别人论述的原文,那么需要在这段文字上打上引号,并校对之后,注明出处,一般要在右上角加上数字序号的注释符号并显示页码,然后在文末进行统一标注。在参考文献中应该包括:作者、论文名或著作名、刊名或出版社、期刊号或出版年月、页码。有很多间接引用的部分,只是引用了别人的观点,概括了大概的意思,虽然没有引用原文,但是同样也要注明出处。在完成了上述的写作工作之后,论文的最终完善还需要靠反复的修改。在一定意义上,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对于学力和能力相对有限的本科生来说,完成的论文初稿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毛病是在所难免的,只要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克服“自以为是、自我欣赏”的心态,虚心查找自己论文的不足之处,静下心去反复修改论文,就会让文章变得越来越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汗水的结晶。在修改的时候,可以按一定步骤查找自己论文的毛病,找准问题所在,做出调整修正。可以按照先检查论点、再检查论据,然后检查结构,最后检查格式和语言文字的顺序进行。首先要检查论点,是否存在空洞、主观、片面、偏激等问题,思想观点前后是否一致,中心论点是否一以贯之,有没有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主要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逻辑层次性,分论点是否能够有力支持中心论点。最后的结论是否准确,是否对问题提出了深化和进一步启发。第二要仔细检查论据中所用的材料。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检查事实材料是否真实可信,是否能够准确证明论点。检查理论论据要注意理解和阐释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无重复或引证不当。若发现论据材料不足以说明观点的,应补充论据材料;发现论据材料过多,有堆砌之嫌,应作必要删减。若发现论据材料引证不当或发现了价值更高的材料,则需要补充。第三要认真检查结构是否完整。要看结构是否完整严密,是否有丢三落四、没有论到的方面;还要看层次是否清楚,有没有逻辑混乱的地方。第四要仔细检查论文的格式、版式、语言文字、引文标志、标点符号等细节。要检查排版顺序和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有没有不准确、语义不明、词不达意的地方,有没有不连贯、罗嗦重复的病句,有没有错别字,还要认真检查标题序号,文献引用、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对有所遗漏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应予补充和改正,以做到精益求精。四、结语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毕业论文有多少写作环节和内容要素,就相应地存在着多少问题。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在论题、题目、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文中第一部分所列举的问题只是2005届-2012届毕业生的文艺学方向论文的常见问题,并不能涵盖所有的问题。论文的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就文艺学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也只是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做了大致的概括。所以要想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还需要同学们做更多的更细致的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包装测试技术 案例教学 考核机制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门含有多分支、全方位、立体式的典型综合学科,目前已在我国广泛开设。特别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包装产品的要求日益增长,促进了包装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包装人才的需求,而包装工程专业在国内开办时间只有20多年,发展时间短,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①如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包装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是包装工程专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教学内容上,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包装测试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包装材料学及包装工艺学后,学习对包装材料的物理、力学、光学等性能进行测试。也包括对制成包装产品如瓶、罐等具体形状的包装容器之后进行测试,都属于本课程的范畴。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更新是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骨架。②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大纲不是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③课程大纲的完善是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线,并要充分地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想。根据我校包装测试技术教学时数少,34学时,同时专业方向又是以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为主要方向,以食品、药品及化妆品包装为主要应用领域,如何选择甚至编写合适的教材,如何确定本课程包含的各部分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合理分配学时,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成为提升包装测试技术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考虑到目前社会对于包装人才的需求,在其职业能力中,包装设计是其主要要求,而包装测试则主要集中在基本的规范操作和数据分析,如能够独立工作,熟悉包装测试要求,会独立完成包装测试评价工作,分析物理性能、运输模拟包装测试等。依据客户要求,按照标准包装测试有效地完成包装评估工作,向其主管明确指出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并可以提供相关改进建议,按要求写出测试报告等。④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以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等其他相关课程已经介绍过的内容为主要切入点,只是略微介绍其在包装测试中的应用领域。而将主要精力集中的纸、塑、金属、木、玻璃、缓冲与运输包装的包装材料测试及容器测试原理及方法的学习上。学生在学习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后,在将来的工作中,会很容易上手包装测试工作,而且不局限于某一型号机器。

2 在教学方法上,辅助以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技巧。掌握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⑤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联系实际。包装测试有许多本身就属于工厂实际应用的案例可以用来进行讲解。如某包装材料厂生产的化妆品纸包装盒在交付客户后发现最后产生霉变,导致化妆品内包装受到污染而无法销售,必须退货处理。在作为案例分析的时候,就要对内外包装材料进行卫生、安全性测试,考察其霉变发生的原因,部位。测试结果表明,是内包装本身引起的霉变,从而使得外包装纸盒的生产厂家避免了经济损失。在另一案例中,⑥某厂生产的分体空调在发货到外储库后发现外包装箱变形问题严重,5000 台产品其中包装箱不良达到300 台。随即对包装箱进行了单品确认,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厂家对内径尺寸、表纸等进行了变更。变更后纸箱经第三方根据国标进行了评价,纸箱合格,然后对公司内的码放及存储进行了确认。厂内新包装纸箱在厂内码放7 层放置2个月未发生变形等不良。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包装测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优化考核模式,多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而考核方式的优化,则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考核方式改为论文+PPT讲述+期末考试的模式,其中,平时考勤、作业占二十分,论文占二十分,PPT讲述占二十分,期末考试占四十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主管能动性去查阅文献资料和标准,并按照正规的综述论文格式规范进行撰写,从摘要、关键词、正文到参考文献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学生从形式上受到一次毕业论文前的文献调研、论文撰写的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研学生对目前工业应用的一般测试设备和学术研究的前沿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归纳,将所看到的、所关注的测试方法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做个PPT并请一位同学进行讲述,考核成绩作为该组四位同学的成绩。通过做PPT讲述,学生需要自行组织图片和说明,并进行PPT的设计,直至最后讲述。十分钟的讲述和五分钟的提问,有助于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广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再经过最后的考试,学生需要对所学课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复习和总结,三者结合,使得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都有较为直观、详尽的认识。

4 结语

包装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涵盖面非常广,学生在大学四年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其动手能力,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这中间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将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相关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始终贯穿使学生的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理念作为教学目标,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包装人才。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项目(2012AA 092301),上海海洋大学“085”工程建设项目

注释

① 迟建,于志彬,陈志周.包装测试课程体系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3):351-354.

② 李凤林.淀粉深加工技术课程建设研究与探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87-89.

③ 张兰知.热学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5.25(4):98-99.

④ http:///Job_Detail.phpCompanyDetail=cm1297922646247 &ZhoaPin Det ail=44617488

⑤ 黄元波.包装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及应用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35:92-94.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若干问题;重大进展

1新时期无机化学中的若干重大进展

1.1有机体系建设中水热合成技术的突破

根据有关无机化学研究小组的设计与研发来看,无机化学在研发中出现了最新的无机化学反应,特别是在低温状态下,该反应能够实现一系列的非氧化物纳米材料,并结合水热合成技术,以及溶剂热合成原理与水热合成技术,并在一定的密封空间进行反应,最终实现有机溶剂的化学反应,该有机化学方面的技术性突破,很多学者将其给予报道,就在不久前的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上,针对该研究的报道就被评为“稻草变黄金”,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和非常有趣的合成方法,……将促进该领域更深入的工作”,又例如无机化学领域中的多元金属硫族化合物形成的纳米材料溶剂热合成技术,就是该领域的全新研发进展,充分地运用好该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的产业优势。国内针对无机水热合成技术的研究,以及国际上鉴于对该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应邀在2001年的美国化学研讨会上就《化学研究评述》撰写综述论文,并针对该领域实现了积极的研究,希望给无机化学带来全新的突破。

1.2纳米技术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突破

目前,学术期刊上有大量关于纳米技术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学术论文,很多论文具有国际化高水平,很多具有创新型的技术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广泛重视,例如合成性的纳米金属分子笼(nanometer-sizedmetallomolecularcage)成功地构建了具有Oh对称的立方体金属-有机笼子[Ni6(tpst)8Cl12],该构架模式能够容纳较多的离子和溶剂分子,是对纳米技术的全新突破。另外,针对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的合成领域也有着全新的突破,特别是在自组装规律、空间结构、电子结构方面具有探索性的进展,实现了物理化学性能方面的延伸。另外还在空间结构与性质和性能方面找寻关系规律,例如学者李亚栋课题组发现了一些具有准层状结构特性的金属铋,该金属铋能够形成一种新型的单晶多壁金属纳米管,这是首例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由金属形成的单晶纳米管,特别是铋纳米管的发现,为无机化学研究找寻了新的突破点,针对无机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使得无机化学形成新的对象和研究课题。例如很多研究者还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无机层状结构,积极的合成了金属钨单晶纳米线和高质量的WS2纳米管,该技术积极地分析了层状前驱体到纳米管的层状卷曲机制,为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的合成展示出全新的领域。

2新时期针对无机化学研究发展的展望

纵览过去的几年,我们看出无机化学有着瞩目的成就,许多激动人心的研究,恰如其分的实现了该学科的复兴,使得无机化学改变传统的理念,逐渐走向卓越的发展阶段,回顾已经取得的成就,及通过近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无机化学和物理学科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由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生产技术的要求、实验手段的增加,以及现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使无机化学在传统领域以及在化学与生物、物理、数学等边缘学科方面都获得了重大进展。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机化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与国际化的接轨,从传统无机化学的角度,使得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有着全新的突破,保持了与国际的接轨。针对最近几年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使得该领域形成了学术化的交流,发展中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提高,研究水平逐年提高。未来在新时期新技术科技的带动下,无机化学领域更是会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就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生物无机化学还与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技术支持和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杰出青年,为无机化学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3结语

纵观上述,无机化学在生物学与医药学上的研究仅仅是开始,它与各学科有着很大的关联,无机化学在长远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潜在力,各国学者在合成、活性、结构、机理以及临床试验诸方面,正做出进一步的、有益的探索,并真正发挥其有益的作用。由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生产技术的要求、实验手段的增加和改善,以及现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使得无机化学领域及边缘学科得到全新的突破,本文仅仅择其部分作出简略阐述,可能有理解不当处,在所难免,望学者、同志们指正。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3313办公室,门紧闭着。

这里是邹承鲁事业的第四个驿站。他事业的开端,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南联大。

摇篮:自由孕育了无限的创造力

1941年,邹承鲁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考入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传奇般的西南联大,是邹承鲁科研人生的摇篮,宽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为他日后从事生物化学科研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邹承鲁曾回忆说,西南联大有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三校合并,名教授特别多。就像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另一个特点就是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风气比较浓厚,思想自由,对各种学派的教授兼容并包,贯彻的是百家争鸣的办学方针。西南联大表面看上去学习氛围自由散漫,实际上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就孕育在其中,所以才造就出那么多科学大家和人文大师。

2006年年初,邹承鲁撰文的《建议重建西南联大》一文发表,提出学术自由很重要,国家不要过多干扰学校的日常管理,给学校以较大的自由度。

“对一个国家来讲,学术上要有所成就,就是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只有鼓励自由思想、自由探索,才能有重大的创新并且不断创新。”邹承鲁写道。

剑桥:初生牛犊不怕虎

1946年,在招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邹承鲁以化学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1948年2月,邹承鲁进入了当时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Keilin教授。Keilin教授的实验室是世界呼吸链研究的中心,邹承鲁跟他从事呼吸链中的氧化还原酶研究。

邹承鲁在国际上最早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细胞色素c纯化后与线粒体结合时在性质上发生变化,并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物质。1949年,他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关这些开创性工作的论文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不断被人引用。当时,邹承鲁才26岁。

“这个工作题目是Keilin教授给的,大概怎么做他都跟我说了。实验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所以没给他找什么麻烦。最后工作完成,写成论文并修改了好多次。我把最后的稿子给他,他拿起稿子一看,提起笔就把放在前面的他的名字划掉了,并说你自己发表吧。在自述《我的科学之路》中,邹承鲁说,Keilin教授的这种指导学生和论文署名的做法使自己受益终身,进而使他自己对学生也是这样――假使光是给一个题目让学生做,没有参与多少直接的工作,一般也不署名,“我最反对有些实验室(负责人),现在学了美国人叫老板,他手下的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他有没有贡献,一律把他的名字写在论文上,有的时候还写在前头,只求多多益善。不出问题便津津乐道;如果文章有问题,就推脱责任,让学生承担。其实大家都知道,导师是对实验室和论文负责的人,学生只是学生”。

邹承鲁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志珍院士说,邹先生老强调不要“搭车”,说这是典型的不劳而获的不道德行为。“论文署名首先是责任,其次才是荣誉。他把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比喻成‘搭车’,说如果发生车祸,搭车的人也难以幸免,所以不要做搭车的事。”

剑桥的三年中,邹承鲁一共发表了7篇文章。除此之外,邹承鲁还有一个重大收获――认识了后来与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终身伴侣,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物理和材料科学家的李林。

1951年6月,邹承鲁完成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随即应王应睐教授之邀,回国去上海生理生化所工作,开始了新中国酶学研究的奠基工作。

胰岛素合成:写下中国科学史一段传奇

“1958年,在‘’的声浪中,中国的科学家们也热切希望做出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经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想法。因为在那个时代谈蛋白质的人工合成还有相当的神秘感,因此人工合成蛋白质无疑是一个惊人的科学壮举。这个想法也赢得了领导的支持,并且获得了充足的经费。”关于胰岛素合成工作,邹承鲁在《我的科学之路》中这样叙述。

蛋白质对生命极其重要,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恩格斯曾说过,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那时胰岛素是人类唯一知道的一级序列的蛋白质,如果我国科学家能够人工合成胰岛素,不仅有科学意义,而且有哲学意义。

1958年,邹承鲁把自己对酶的兴趣暂且放在一边,参加了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邹承鲁曾撰文回忆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过程。

“胰岛素是由两个二硫键联结的两条肽链组成的。此外,还有一个A链上的链内二硫键。因此,初期曾有三种合成方案以供选择。其中最为现实、易行的方案是分别合成A链和B链,然后通过巯基的氧化使两条链正确组合。当时,我的任务是摸索胰岛素分子先经过还原、分离纯化之后的A链和B链是否能通过氧化重新组合形成天然的胰岛素分子。这一问题是胰岛素人工全合成成功的关键。

“国外许多人都曾尝试过把还原的胰岛素肽链重新组合,以期获得一定产率的天然胰岛素,而这些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当时,除了像催产素这样的小肽以外,还没有一个含二硫键的蛋白能在还原后通过氧化而成功地再生。我们没有被洋人的失败吓倒,反而迎难而上,着手分离A链和B链。

“我们所得到的粗产物经进一步纯化和结晶,终于得到和天然胰岛素具有相同活力和晶型的晶体,胰蛋白酶水解物双向纸层析和电泳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氧化后所得的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完全相同。这些重要的结果我们在1959年的秋天就得到了。同时,我们一直在摸索进一步提高产率的条件。不久,我们把产率提高到了30%~50%!

“这些研究为胰岛素的合成确定了路线,并为最终全合成扫清了道路。胰岛素的合成是由三个单位协作完成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价值,在于它第一次打破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获得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7年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北京:继续创新开拓

1970年,邹承鲁从上海生化所调往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开始了另一段科研征程。

“除了人工合成胰岛素,邹先生还进行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研究,开创了酶催化动力学一个新的理论分支,并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对酶作用机制研究和药物设计都非常重要。有关综述应邀发表在国际酶学领域权威性的丛刊Advance in Enzymology上,这是迄今我国唯一在此丛刊发表综述论文的中国生物化学家。”王志珍仔细介绍了邹承鲁的主要科学成就,“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他和他的学生们用自己创立的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酶在变性过程中构象和活力变化的关系,得到活性丧失先于构象变化的结果,据此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邹承鲁把蛋白质变性研究从单纯的结构研究推向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新水平,是酶作用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对此工作的总结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他还开创了新生肽链的折叠与分子伴侣等当前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王志珍补充说。

邹承鲁对世界生物化学的贡献已得到承认并载入史册,所撰写的自传在有影响的国际性丛《综合生物化学》中生物化学史部分第三册(总第37卷)上发表,到目前为止,他是我国生物化学家在此丛书上发表自传的唯一科学家。

2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还有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重要奖项。中国科学界这样的获奖频率,除邹先生外,恐怕难有几人。

(2006年11月27日《科学时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链接

邹承鲁与科学腐败的战役

“您不仅思索生命科学领域的问题,您关心整个科学界的发展,特别是科学道德、科学伦理问题,而且经常是直言不讳。”2006年6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看望邹承鲁时说的这段话,是对邹承鲁与科学腐败斗争的肯定。

1981年10月5日,邹承鲁与张致一、洪朝生、郭慕孙4位院士联名在《科学报》(《科学时报》前身)上发表题为《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的文章,是邹承鲁第一次站出来谈科学腐败问题。那时,他刚刚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不久。那次持续一年的讨论是建国以来科技界第一次自发探讨自身的建设问题。

1993年,邹承鲁等14位院士呼吁尽快制定《科学道德规范法规》。

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反对科学腐败的主张,邹承鲁20多年来为此呕心沥血。

为了让中国的科学事业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邹承鲁把伪造学历、抹杀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同时归入科学界七种违规行为,称为背离科学道德的“七宗罪”。

核酸风波、“基因皇后”的炒作以及人体器官克隆等,邹承鲁一次次与科学腐败作斗争。他常常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科学上的评价要讲究可靠而不是快速,成功不能一蹴而就。(易蓉蓉)

上一篇:新型化学材料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实验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