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能动 独抒性灵

时间:2022-10-23 10:44:23

自主能动 独抒性灵

【摘要】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当代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失真”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何使作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健康本真,呈现生态化已成为当今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古代文论中选取明代公安派“性灵说”的部分主张,从真情观、个性观、时代观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此学说对写作教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性灵说;真情;个性;时代

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写”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纵观当代学生作文:个性缺失、虚假盛行,无论选材立意、内容结构还是语言表达都处于重度失真的“反生态”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何使作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健康本真,呈现出生态化?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借鉴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主张。“性”指一人之个性,“灵”指个体之灵魂。“性灵”亦即写作者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这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依笔者浅见:“性灵说”对生态写作的借鉴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非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真情观

“性灵说”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写作者的性灵,流露其自然天性,表现其内心的真情实感,“非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写作本是人情感外发的某种需求,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写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情缘何处?按照“性灵说”的阐释,“性之所至,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为真情”,它肯定“人欲”,“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认为做“真人”方能吐“真情”,这也正是生态写作中所提倡的写作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规律,先放后收

欧阳修在《与渑池徐宰》中提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按笔者的理解就是写作之初应“先放”,不要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鼓励他们抛开技法,写自由作文,写大胆作文,让他们懂得写作并不可怕,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自我心灵释放的一个途径,让写作呈现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亦即“生态”,而不是“哗众取宠”、“无病”“投机取巧”的文字游戏。在这一点上,笔者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譬如“漫步式”写作:让学生自选题材,自立文意,自拟标题,尤其是在新生入学之初,感受最新之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在封面上写上“成长的足迹”,用以书写入学之后的点点滴滴,小到对同学、老师、学校的最初印象,大到自身情感与经历的变化,来一个“自我写真”。或者帮助学生创办一期本班的刊物,展示自己的作品,来一个“大采风”:或感受“亲情”;或回放“童年”;或公开“秘密”;或倾诉“苦水”……再利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文苑”板块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把作文当作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愿意敞开心扉自由谈论了,这样作文也就“精诚之至”而饱含真情了。

学生有话可写,敢写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在原有基础上以写作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作文,主要侧重在格式的规范、如何审题、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修改成文——这样先放后收,先落实后规范,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走“自由—限制—自由”的创作道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要最终要进行考场作文的学生而言,真正的“自由”是“带着枷锁舞蹈”状态下的自由,完全的“意识流”式的自由创作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适宜的。

2、深入生活,日积月累

生态写作是作者以切身的体验与感情的表述见长,并以人文的思考与感悟穿插其间的一种自然写作。这种思考和感悟,是学生心里一汪感情的“温泉”,只有放到生活中,这股温泉才能外流,汇聚成一股“活水”。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它主要来源于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没有认识,就没有体验,真情便无从说起。鲁迅“出于唯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信念,曾经打算写一部反映苏区工农斗争的作品,并且间接地搜集了相关的生活材料,因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终究没写出自己所热望的那种新兴的战斗的无产者形象。可见即便像鲁迅这样的大家,没有情感体验也无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何况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该尽力去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多了解自己周围的生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关心的生活进行素材积累,触动他们的心灵,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感。例如在上到语文写作活动“民俗文化”板块时,笔者就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到当地一个古村落去参观访问,记录下在走访中的点滴感悟,因为是从小就听说过的地方,自然有情感基础,加上实际考察的亲身体验,学生写的时候便能真情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

另一方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写作离不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有了阅读的积累,写作教学的开展才会更加顺利。在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进行课内外写作延伸。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单元时,阅读时学生积累了有关荷塘、月色的描法、写作技巧,再结合自己生活中对月夜荷塘的观察,唤起内心对清荷淡月的喜爱,以生活情感积累加阅读积累,合二为一,抒发出自我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观

“性灵说”最核心的观念即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意思就是自由抒写“真我”,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林语堂曾在《性灵文学》中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你个人的性灵,有了性灵,你的文章就有生命力,就有清新的、有活力的文学。”现代社会有一种克隆技术,实质上就是对材料不加克制的过度“繁殖”,从而产出大量的“赝品”。在写作上,这种技术主义则显示为精神的复制,声音的复制,体验的复制,语言的复制,结构的复制,思维的复制……这样的复制是可怕的,个体的独异性被消解,写作者成为了没有面目和灵魂的行尸走肉。怎样让学生的写作告别写母爱就是雨天送伞,深夜送医院;写友谊就是因为误会破裂了,来不及消除好友就转学,留下终身遗憾;写美丽的风景就是环卫工人大清早工作等模式化,千人一面散发着浓烈陈腐气息的文章,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件痛苦的事,而是个性表达,生活记录的需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

1、凸显学生的自主能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身处长江,杜甫有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时希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因为他当时的心境和身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学生作为这世间存在的一种生命个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孤本”。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面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体验,面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个性”。写作没有“”,要的就是体现个人追求,张扬个体精神,捍卫思想尊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应用统一的模子强加与学生,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即使出现了细微的偏差,也不应加以制止,而要稳妥地引导。从普通的记叙文、议论文到舞台剧、诗歌、散文,乃至小小说、杂文都成为学生笔底的风景。作为教师更应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锐化作文者的个性,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世上独特的这一个,教师更应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部分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要一棍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某位学生写《有个好心情》:“春/是病毒的统治者/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花的使者。夏/是似火的骄阳/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暴雨后的阵阵凉风。秋/是悲愁的时季/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满园的硕果。冬/是风雪的暴虐者/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银装素裹的天地。绿的春/红的夏/金黄的秋/银白的冬/编织成五彩的画。噢/有个好心情/世界那么的精彩!”虽然作文体裁明确要求是记叙文,但这位同学创作的诗歌却蕴含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世界亦是有心之物,拟人手法将个人对于四季的感悟融于自然界之中,结构匀称,算的一首别致的小诗。在批改时,笔者并没有因为她的体裁问题而否定她诗作的优点,而是点出要注意体裁后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她独特的构思。自此之后,这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增,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不仅积极参与写作大赛,而且还有一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因为有了主观写作的欲望,精彩的作品也便随之而生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精神共鸣往往来源于教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首先是要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前面讲到阅读是写作基础的积累,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及。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将课内读写紧密结合,将教材中的阅读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真正理解,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要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训练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公园月夜池水边的景物并将之改写为散文,可细致描述春夜天气以及月色的微妙变化。在真正操作时,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月亮与游子的悄悄话,联想到江水边思妇无尽的愁怨,联想到渔舟唱晚的场景。游子思妇、孤舟月色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创造力,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在改写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其次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在训练中利用教材因素渗透学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中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关注教材资源,依托教科书、找准契合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按照课本主题或改进设计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时代观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选择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的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文章合为时而作”,练就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文章的本领,对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写作也有积极意义。要让学生的作文具有时代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

1、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

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基本标志就在于不同的时代主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问题,文章自然而然带有时代感。比如近几年提倡的“和谐社会”就是一大时代主流。围绕这一热点,可以引导学生从辩证的两反面去看待问题,一是和谐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是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集到近几年的农民工、蚁族、蜗居、房价等等问题上,譬如以2010年北漂小伙戴海飞“蛋形”蜗居被强行拆除这一问题来看,一方面他违反了房屋建筑规定,从法律来讲是应该拆除的,而另一方面,许多同学都从他生存的困境出发谈论社会这一热点问题,以《让城市理解他》为题写出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像蛋形窝主人这样的人的心理,具备强烈的时代感。再比如“瞬间”这个作文题,可以写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这个“瞬间”之后的学校的默哀场面和捐款活动,宣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主题。而今年嫦娥二号飞天,建党90周年等热点问题都可以和爱国主义一类的作文题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不管什么样的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让学生关注时代人物也是从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整个时代。比如体坛明星姚明、刘翔、李娜、郭晶晶等人身上都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凝聚了新一代年轻人所具备的时代责任感,根据时代人物可以做《我为xx喝彩》这样的作文,抒写这些人物带给自己的感动以及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语言

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同样在发展,而且是时展中最活跃、最敏感、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写作时要做到语言有时代感并不难,只要引导学生去写那个时代的事,写那个时代的人,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语言也就有了时代感。例如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致的毕业辞:“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又如有位学生写到“这是我最盼望的。呜呼!安得全国把负减,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颜,多留明目于人间!”等等语言就有强烈的时代感。学生若能在写作时适当引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语,那作文的时代感也便扑面而来了。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词,善于积累,勤于思索,一些反映时代的词语——从早先的“克隆”、“基因”、“因特网”、“宽带”、“信息高速公路”到后来的“鸭梨”、“橡皮人”、“草根”、“性格色彩”再到现在的“背黑族”、“IF族”、“微博”、“达人”、“悲催”等等,如果把这词语连同它们的内容、意义一并储存大脑之中,大脑就会变成信息源地、信息仓库,每次作文时只要“一按键盘”就能从大脑这个“信息仓库”调出所需要的信息来,文章的时代感自然会跃然纸上。

如今信息来源的渠道方式可谓是多样化,尤其是网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跟时代脚步,用心去思考未来,高瞻远瞩,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当然,时代语言并不等同于网络语言,在选择时首先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恰当的运用。

上一篇:浅析书法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 下一篇:当前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