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暑”

时间:2022-10-23 09:10:03

【摘 要】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关键词】中暑;护理;治疗

中暑患者需要细心的护理,特别是热射病昏迷患者极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褥疮。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多种维生素B和C,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和居住条件,隔离热源,降低车间温度,调整作息时间,供给含盐0.3%清凉饮料。宣传中暑的防治知识,特别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对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高血压 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列为高温车间就业禁忌症。

1 中暑病人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

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导尿管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和粘膜溃疡、皮肤压力性损伤和尿路感染。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高热惊胶时加床栏保护,必要时使用开门器,以防舌头被咬伤。

1.2 饮食护理

神志清醒者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家、高蛋白、低脂肪的流质饮食。建议病人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昏迷者可给予鼻饲流质,鼻饲前先摇高床头30°―40°,接注射器后先回抽以观察胃液的颜色,无活动性出血时先缓慢注入少量温开水后再注人流质饮食,注入完毕须再注入少量温开水。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I,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1.3 心理护理

给予病人精神支持、在能清晰判断环境时,要用简单、明确、热情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出对病人的尊重、关怀和照顾。实行治疗时动作要轻柔,要征求并尊重病人的意见和要求,要尽量满足其愿望。

2 中暑病人的治疗

2.1 中医护理

(1)中暑的紧急救治处理:

①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解开衣襟平卧,用电扇或空调器降低室温。

②搐鼻取嚏、开窍醒脑:取通关散少许,擒入患者鼻孔中,使其喷嚏频作,通关开窍。孕妇禁用。

③病情严重者可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任选一种,调水灌服或鼻饲。对暑厥者宜用苏合香丸,以温通开窍化浊。

④用三棱针刺人中、曲池、委中穴、点刺出血,或刺十宣放血。昏迷者针人中、素、涌泉穴。抽搐者针合谷、太冲穴。虚脱时针百会、灸气海。

⑤高热面赤体温不退可用物理降温法;面色苍白肢冷者,宜用温水擦身,热毛巾敷关元、气海穴。

⑥可用刮痧,拧挤疗法。

⑦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神志、面色以及出汗等,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2)暑湿遏表证:以清暑、解表、化湿为原则。

①使病人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在凉爽处静卧休息,并给予清凉饮料。

②头晕、胸闷、恶心者可服用十滴水、仁丹或藿香正气水。

③可用刮痧疗法。

④中药偏温服。

(3)暑热蒙心证:以清暑、开窍、防变证为主。

①加强降温措施,室内用电扇、空调降温,或放冰块。但防直接吹风。

②高热时头部冷敷或酒精擦浴或用冰帽,使体温降至38.5℃左右,继续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复升。

③高热者应密察病情:体温、神志、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变化,防止发生热极生风,出现抽搐等危重证候。

④神志不清、抽搐者,遵医嘱服用牛黄清心丸、或羚羊角粉、紫雪丹等,要耐心喂服或鼻饲。

⑤可饮用大量清凉饮料,给予素流食。

⑥中药宜冷服。

(4)气阴两竭证:益气养阴,救逆防变为主。

①体弱正虚而中暑,易发生元阳欲脱证,应严密观察神志、面色、肢温、脉象、血压等变化。

②忌用冷敷法,宜用温水擦浴法降体温。可用热毛巾敷关元、气海穴,或艾灸百会、关元、气海。

③中药应偏温热时服下。

④神志清楚者可口服生脉散或生脉饮。

2.2 西医护理

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中暑而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2)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物理降温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药物降温目前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在上述各种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

3)合并症的防治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2.3 中暑外治护理

2.3.1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

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

重症中暑: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2.3.2 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2.3.3 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总之,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伤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3.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编.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648.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

[4]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37.

上一篇:国家科技计划经费会计核算常见误区及改进建议 下一篇:浅谈潍坊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