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设计对课堂成效性的影响

时间:2022-10-23 08:39:13

浅谈教学设计对课堂成效性的影响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课堂成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教学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要优化教学设计。所以,本文针对教学设计这一过程对新课改和课堂成效性的影响作一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设计,成效性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此次课改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以往在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又因为高中数学内容多,理论性强,而且具有概念的抽象性、论证的逻辑性、解法的灵活性、应用的广泛性,所以,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课堂成效性的多少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一般意义上讲,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教学就是教和学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而且,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课堂成效性,必须对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头脑中树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观,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非为教师的教服务的。这也是美国学者加涅所倡导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理念的体现。当然,教学设计的好坏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只有把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本次改革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时效性。

教学设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包含哪些方面呢?很多教师把教学设计简单地理解为只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而实际上,教学设计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微观的一个方面。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牵涉面却相当大。

首先,必须结合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果选择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将会事倍功半;如果内容太简单,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将会做大量的无用功,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如果内容难度太大,不仅会挫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会引导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所以,内容的选择须慎重考虑;

其次,要在合理分配时间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确定内容呈现的时间与顺序。对于这一点,以本人新授课《2.1.1 合情推理》(《数学选修2―2》)为例:“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课标上要求两课时完成,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恰好遇上联堂。第一节课顺利地完成了“归纳推理”的讲解,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节课就先以课本上的练习为依托对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强化。由于没有控制好时间,使得原本计划用来讲解“类比推理”的时间就只剩15分钟左右了。我怕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结果就讲解了“类比推理”的概念及一个例题,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可是等到下一节课,才发现那15分钟根本没什么意义,并且由于学生对于两种推理没消化好,导致应用时障碍颇多。因此,避免给学生吃夹生饭,合理安排、掌握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要想使学生能够把握好教学内容,自己必须掌握相关的更多的知识,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以前讲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但是现在,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更应该是一条大河。否则,一旦有学生提出一个连教师自己没有想到或不甚明白的问题,那将会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特别是青年教师,处理不好的话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时代。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应该是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要想成功地开展一堂好课,该“怎么教”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

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应该对教的对象即学生有客观的、正确的、科学的分析。这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么样的?学生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上容易存在哪些疑惑?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必须要精心准备,制定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课堂上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选择教师讲解,还是师生共同分析,还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教师会有这么一种心理,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出错,影响到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于是就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以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但是,我们的教学任务是什么?不正是需要教师通过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积极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而得出最佳结论的过程吗?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比如《类比推理》一节中有一道探究题――“写出在立体几何中,和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相类似的定理,并验证你的猜想。”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类比结果和证明方法,而且有学生主动到讲台上将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错误,但都能及时地由教师给出正确的指导,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去探索、研究,其间教师给予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这正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比如,过程性很强的问题,则需要教师的板书,因为这样将伴随着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思考的过程,并且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也有些问题,比如《类比推理》一节中的例3:“找出圆与球的相似性质,并用圆的相似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如果用多媒体先演示圆的有关性质,然后类比着写出球的相关性质,这样一来类比点将很明确,而且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不错。合理运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手段,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成效性。

所以,不能总是教师对学生提要求,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插到底。

(三)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成效性究竟有多少,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讲演的有多棒,而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这一堂课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抓好落实。

对学生的管理应该是包括多方面的。

首先要保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违法课堂纪律,干扰正常教学的现象必须及时制止。但是需要一定的策略,要本着对学生尊重、宽容的原则。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能总是犯错误。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破坏师生感情。否则,可能会因此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成绩一落千丈。如果因为处理不当无意间伤害到了学生,作为教师,因该勇于向学生道歉。

其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都不一样,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度大的题目可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基本的内容可以留给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从简单问题开始,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同学,不宜动辄采取惩罚措施,那样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课下与学生进行的单独交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措施,效果会好得多。。

最后,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加以引导。比如,教师讲解的某些重点内容,有些学生在做笔记,而有的学生却没有反应,这时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停顿并且提醒学生该记的地方。

(四)、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有一个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经验是逐步积累的,但对于一个青年教师而言,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只有静思回味,自我审视,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才能在不断的思考中不断进步,同时对提高课堂成效性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成效性。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新理念》,张德伟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

[2]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张德伟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

[3] 《数学B版 选修2―2》,罗声雄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篇:接入设备在鹤煤公司通信网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