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23 08:18:5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摘要】课堂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方法,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主体 民主 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主体,培养创新的意识

课堂上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界普遍倡导的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的主动性。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具有浓厚的兴趣;是积极的,学习热情高涨。

2.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认识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学生应是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

3.学生是交往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应是交往的主体,而对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应保证其自主性。

二、实行教学民主,使学生敢于创新

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如果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放松的警觉状态”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我们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一课中,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学校门口有一个车辆过道口,车流量很大。为了同学们过马路的安全,请设计一个过道的方案。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设红绿信号灯、画斑马线、建天桥、建地下通道等。这时老师组织同学投票表决,并把投票所得的数据再次收集整理,确定过马路的最佳方案――建天桥。这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告诉同学:修建天桥的方案最能代表咱班同学的意见,老师将把同学们的方案报告给交通城管部门,要求在校门口建一座天桥。学生的意见取得了这么高的认可和评价,他们的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也深深体验到所学的数学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树立“平等意识”,新课程期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首席”,真正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归纳、总结,积极思维,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勇于创新。

三、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的取得,通过说教、灌输等途径是绝不可行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的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有当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才能激发思考,从而才有可能步入创新境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营造探索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知识表明,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源泉,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然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创新思维能力并不会自然形成,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

四、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数学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开展数学专题讲座,参观工厂、展览会,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竞赛,完成一项简单的数学模型设计,用数学的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实际问题等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的情境“做”数学,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伊吗图学校)

上一篇:走在城市的心里 下一篇:对中职学校财务会计实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