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23 07:11: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研究

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逐渐从外在的监管资本管理向内生的经济资本管理过渡。经济资本管理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融入到资本管理中,注重风险的量化,资本的配置以及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入手,介绍国外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现状以及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资本;内部评级法;VaR;内部风险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64-01

西方银行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用于覆盖银行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的度量以银行业务风险为基础利用内部模型直接度量,重点在于风险非预期损失的量化。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通常称为违约风险。现代意义的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交易对手(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又称为信贷利差风险,由于贷款违约是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极端状态,两种风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这种定义更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者动态评价信用资产的风险水平,更好的防范风险。

1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国际经验

目前,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主要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体系以及信用风险内部模型这两大块着手。后者主要以J.P摩根公司的Creditmetrics模型,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的CreditRisk+模型以及美国银行的资产波动法模型等为主流研究方法。它们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计量的大体框架为:首先识别和计量风险因子;然后建立从风险因子到风险损失的对应关系,即利用风险因子模拟出风险损失分布;最后根据损失分布得到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并计提经济资本。

(1)内部评级体系下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将信用敞口划分为公司、、银行、零售、股权五大类,并提供了各类敞口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系数K的计算公式。具体来说,先确定各风险暴露的风险因子,即债务人违约概率(PD)、违约后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债项到期时间(M)四个参数。除了股权类别之外,对于每一类别的贷款,银行要基于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评估借款者的信用级别,据此将具有同质性(相同违约概率)的贷款构架成一个贷款组合,然后,对每一贷款组合计算其资本要求。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EL=EAD×LGD×PD×MA;贷款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为TL=EAD×LGD×KV,其中KV为违约损失率为100%情况下置信水平为q的单位资本总损失。则资本需求K=TL-EL=EAD×LGD×(KV-PD)×MA。即贷款组合的资本要求刚好等于它的未预期损失。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内部计量模型。

①利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

CreditMetrics模型是由J.P摩根公司在1997年4月推出的,是衡量信用风险的信用转移方法。CreditMetrics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价值不仅受到违约的影响,而且资产的信用等级的变迁也会对价值产生影响,违约是信用状态空间中的一个特例。其计量步骤为首先利用违约概率、债券违约损失率、远期利率曲线数据、个别资产的风险敞口值和风险期估算未来不同信用等级下的贷款远期价值;然后利用信用评级转移矩阵推导贷款价值变动的远期分布;最后是信用VaR(风险价值)值的计算,该模型下的VaR,即为资产的预期价值(EV)与置信区间下发生最大损失时资产价值的差,所以VaR=EV-P(а)=L(а)-EL=UL(未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其中L(а)表示置信水平为а时资产的最大可能损失;EV表示资产的预期价值;P(а)表示置信水平为а时发生最大损失时的资产价值。

②美国银行的资产波动法模型。

该模型基于客户的违约概率(PD)、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率(PD)等风险要素来计量每笔资产占用的经济资本,然后自下而上汇总,在考虑资产相关性的基础上,计算出特定置信区间下整个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在确定了各风险因子以后,首先:计量单笔贷款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再考虑贷款组合的情况。其中单笔贷款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计算:

EL=EAD×LGD×PDUL=EAD×PD×σ2LGD+LGD2×σ2PD

贷款组合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计算:

EL=∑(EADi×PDi×LGDi)UL=[∑i∑jρijULiULj]1/2

其中ρij为第i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和第j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确定CM(Capital Multiplier)。假设置信水平为Z,银行的全部损失XT是时间T的β分布,V是银行在时间T时为防止破产需要的最低资本(UL+EL),我们能得到:prob{XT≤v}=z,由于V=EL+UL,EC=CM×UL,变形为:prob{XT-EL≤EC}=zprobXT-ELUL≤CM=z由于XT服从β分布, 则(XT-EL)/UL也服从β分布,进而利用分布就可以求出置信区间中的CM值。最后:合经济资本=CM(Capital Multiplier)×UL。

2 我国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现状及若干建议

(1)我国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现状。

①内部风险系数法。

前已述及,在理论上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首先必须确定出违约敞口(EAD)、借款人的违约率(PD)、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GD)、债务期限(M)以及违约相关性等五个风险因子,其次模拟出资产的损失分布从而量化其预期损失以及非预期损失,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据资料、信息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还无法运用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我国使用监管资本替代经济资本是大多数银行的现实选择。即采取内部风险系数法来计算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内部风险系数法是巴塞尔协议标准法的一种细化,它不仅赋予了各风险资产的监管风险权重还对部分资产业务的风险系数做了适当的调整,诸如行业调节系数和期限调节系数的引入。内部风险系数法计量经济资本方法为:表内风险资产=∑[(名义金额-贷款准备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合格的风险缓释金额)×内部风险系数+风险缓释金额×缓释品风险权重]。其中,一般对公贷款的内部风险系数=监管风险权重×行业调节系数×期限调节系数。表外风险资产=∑[(名义金额-合格的风险缓释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内部风险系数+风险缓释金额×信用转换系数×缓释品风险权重]。经济资本占用=(表内风险资产+表外风险资产)×8%。

②资产波动法。

内部风险系数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这种方法定性分析占比较大,未能与风险的未预期损失挂钩,计量的结构还不算精确。随着2008年9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的提出,我国大多数银行均致力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也将逐渐由定性的内部风险系数法向定量的内部模型法转变。目前,以建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在客户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债项评级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内部评级系统。再加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数据质量的处理,建行于2007年成功的由系数法过渡到了资产波动法(部分),回归了经济资本反映非预期损失的本质。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若干建议。

一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使用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而系数本身并没有考虑企业本身信用状况,最终会使信贷资源流向信用等级低,风险大的客户,所以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对不同信用等级及持有资产期限不同的企业设置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二是加快建立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强化数据管理。三是建立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加强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最后逐步由内部系数法向资产波动法过渡体现经济资本的风险管理本质。

参考文献

[1]钱诗曼.VaR 方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3).

[2]彭建刚,吴思,张丽寒.国外两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08,(7).

[3]李镇西,周凤亮.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李文.从利润管理到价值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探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