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因刍议

时间:2022-10-23 06:45:08

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因刍议

摘要: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近年来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西部某地区的调查表明,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仍存在部分缺失,本文从布局调整的涵义入手,重点对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分析,旨在对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

学校布局调整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们的意愿,对现存教育发展现状、地方人口文化等因素作理性审视,合理确定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资源诸要素的优化整合,改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就优化整合农村牧区义务教育资源的政策本身而言,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个对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利的政策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并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与感情,综合多方因素,原因具体如下:

一、对国家政策理解的不够深入、为追求教育规模和效益成果而忽视了政策的初衷

(一)地方政府未深入理解国家的政策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然而地方政府缺乏深入地领会中央的调整精神,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

1.对调整工作的出发点理解有误

国家强调布局调整首先要关注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机会的获得,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然后“适当合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笔者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中首先关注的是“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然后关注的才是学生的就近入学教育。

2.对“调整”理解简单化

专家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或‘调’或‘增’农村中小学。”

西部地区某政府将布局调整单纯地理解为减学校、减投入,并提出不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现有小学教学点至2008年底全部撤并”;“到2010年,全旗513所小学调整撤并为215所,初中61所调整为24所”、“牧区苏木及苏木以下不办学校;农村乡镇不办中学、村不办小学,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教学点力争在两年内全部撤销。”诚然这样的目标规划折射出的价值取向都属于目标短视意识。笔者以为:“学生就近入学”就要使一部分生源较少的村小保留,教育资源的投入是需要而且是必须有的,这不能认为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浪费”才给予了那些需要社会更多关注的群体以心灵上的安慰。

(二)为追求教育规模和效益而忽视了政策的根本

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建政绩,而用行政命令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有些文件就提到“布局调整的重点是农村牧区班容量过小的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逐步撤并规模较小的村办小学”。就此类问题,国家在教育文件中也指出“办学规模要适应服务范围内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学校布局调整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既要提高规模效益,也要有利于学生就学,绝不能因减少学校造成学生入学难而辍学。”

由此看来,规模选择必须关照学生的教育需要,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数量最大化,追求校均规模,就会使集中办学出现校舍不足、教师负担过重和学校管理无序的问题。“规模效益”是基础教育要考虑的问题,但是由于讲求规模和效益而牺牲儿童们最基本的教育权利,这就必须重新考虑了。

二、一些部门对教育资产观念理解不到位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要按产权关系合理处置,充分利用,可举办学前教育、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等。”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防止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部分地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布局调整后的公办学校闲置校产没有充分利用,别说农牧民技术培训,就是儿童学前教育也无法顺利实施,对“校产置换”前提和原则性规定缺乏深入体会,重视程度不够。

三、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调研和对群众心声的了解

同志认为“—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么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国家教育文件中强调“各地要对本行政区域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调研,做到掌握情况客观全面”。而分析发现:在地方文件只做出了布局调整的目标和实施步骤、要求,对工作应该怎样去做的方法没清楚地提出来。文件中还强调“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校舍等办学条件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的学校,要尽量予以保留。”但是地方政府在布局调整中过于强调“优化教育资源,集中人财物力”,对农村牧区“形不成规模”的学校全部撤并,“农区要逐步撤并现在的教学点”。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让许多农村牧区学生有学不能上。过度撤并减少了学校,产生了学生新的辍学问题;同时也削弱了当地的文明,带给农牧民更多的知识贫困。

笔者以为:学校是传递知识、开启智慧的场所,农村学校更承担着“扶贫济困”的角色。只要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当地实际、能够让学生上好学,“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也是必要的。

同时还强调“领导要和群众在—起,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米的问题……解决群众的—切问题。”“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国家在有关布局调整文件中就强调“在实施布局调整前,要将调整方案向当地群众公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修改、完善方案。”但是在地方文件中却没有谈到这些,也没征求群众意见,也没将调整方案公开化、透明化,往往在群众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声令下宣布撤并。

笔者以为:人的作为总是在追求某种有价值的目的、经历思考才去行动的。正如高尔基所说:“我常常重复这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所以为政者建立业绩的根本依据是其思想根基里是否将人民的利益放首位,是否真为民谋福利。所以就布局调整而言,地方领导干部需要深入到农户中,了解农民心想,让大多数学生真正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享受到优质的教学和免费的义务教育。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应是人们自觉、主动运用教育规律结合实际改变教育现状的过程,因而人们在推行国家的政策时,要深刻、正确理解文件内涵,从关心群众的情感与需求出发,加强对实际情形的调研,然后做出决策,这样才会加快西部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湛.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打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

[6]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9

[7]高尔基.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上一篇:汽车职场英语课程设计 下一篇:浅谈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