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血液保护

时间:2022-10-23 06:30:50

浅谈临床血液保护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429-01

【摘要】不必要的输血既增加了输血风险,也造成了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在临床输血实践中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液保护;综合措施;自身输血;抑肽酶;控制性降压;

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无偿献血率已从22%上升至91.3%,目前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首先,输血风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旧的输血观念正在转变;其次,各种节约用血措施广泛开展,节约用血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器官移植和老年肿瘤手术病人增多,用血量大幅度上升,而血源仍面临短缺和传播疾病的威胁,血液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

1 血液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不必要的输血既增加了输血风险,也造成了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在临床输血实践中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血液保护的主要措②-③

2.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证据已经证明,放宽输血适应证对患者不利。因此,应当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既有利于保护患者,又有利于节约用血。

2.2 减少失血: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出血是减少异体输血的关键措施。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手术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和使用止血带是减少失血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均为有效地减少失血的综合措施之一。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能够显着减少出血。2.3.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有3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2.3.1 贮存式自身输血:于术前三周内实行新旧血液交换的血液储备方法。此法用于择期大手术,即在术前每隔5~7日采集1次病人自身血,可以连续采集3~5次,每次300~500ml。为了使采集的血液不致保存过久,可于第二次采血后将上次采集的血液返输回病人,第二次采血量可相当于两次采集的总血量,以供术中和术后应用。但库存时间过久,也丢失血小板凝血因子活性。

2.3.2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于手术当日的术前采集自身血500~1000ml,同时以采血量的2倍快速输入平衡液和胶体液维持正常血容量,要求胶体∶晶体=2∶1的比例输注,以先胶体后晶体为好。若手术失血较多,HCT<30%,或Hb<90g/L时,可将自体血回输以补充失血。

2.3.3 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应尽可能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回输给患者。

2.4 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为此麻醉应当有足够深度,以降低病人应激反应,防止围术期高血压。控制性降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椎管内麻醉和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近年来我国椎管内麻醉数量下降,大医院的全麻总数明显超过硬膜外麻醉,达到50%-70%。由于一般全身麻醉深度难以控制交感神经活动,而深麻醉又影响术终清醒和拔管,因此术中常出现高血压(>140/90mmHg)。如果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当然更好,但毕竟操作和管理较为复杂。

2.5 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

2.5.1 术前使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于心脏和骨关节大手术病人,如术前Hb

2.5.2 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抑肽酶);抑肽酶是纤溶酶抑制剂,对血小板有一定保护作用,在心脏和骨科大手术中应用可减少失血40%。在心脏手术中与肝素合用,使凝血酶与纤溶酶均处于麻醉状态,保护了凝血因子,有人称之“血液麻醉”。

2.5.3 应用重组因子Ⅶ激活物对大型手术的困难止血具有显著疗效:重组的Ⅶ因子激活物是新型的止血药,对于体外循环,肝移植和其它大手术的困难止血有显著疗效。因为重组的Ⅶa能直接作用于出血处,与局部组织因子(TF)结合形成Ⅶa/TF复合物,再进一步激活共同凝血途径上的Ⅹ因子和内源性通路上的Ⅸ因子,增加局部凝血酶的产生,同时还通过不同机制增强血小板功能,在严重出血失控和其它治疗手段失败时,Ⅶa能有效减弱体外循环和其它大手术的出血。由于它不激活全身的凝血系统,很少发生高凝和血栓事件。

3 未来的血液保护

据WHO报道,每年有1300万单位以上血液没有检验所有传染病毒,世界上有数亿人得不到安全可靠血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血液来自有偿献血和亲属。为此,我们需要努力,首先,把血液保护的观念和知识普及到全国医务人员中去,把血液保护的五大措施推广到各大医院中去,减少因输血所致的疾病传播。其次,努力开发推广HCT和Hb的床旁快速监测设备,研发简易快速的出凝血检测仪器为临床成分输血提供依据。再次,应用基因工程通过大肠杆菌制造与人血相同的人造血或血制品,开创血液保护的新局面。最后,大力发展微创外科将为减少失血和输血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伟;黄长顺; 陈骏萍.血液保护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33-267.

[2] 黄维勤.血液保护的综合措施与评价.2004.1: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3] 邓硕曾;刘进.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7.5

作者单位:733000 甘肃武威凉州区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

上一篇: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 下一篇:一例产褥感染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