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抒情(下)

时间:2022-10-23 03:05:45

注意事项:

一、从日常生活中主动去体察

春花秋月,喜怒哀乐;江海扬帆,离散聚合;昨夜星辰今日风,人生长恨水长东……茫茫天地间,漫漫人生路,处处有浓情,时时可感悟。只要平时做生活的有情人,积淀情感,贮存情感,到了考场,有谁能阻挡你的感情喷薄而出呢?

二、深入思考生活,努力升华真情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思考,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要想让读者产生真正的感动,只有一腔真情还不够,还应该深入地思考生活,在体察真情的基础上升华真情,让读者在真情荡漾的字里行间得到理性的人生启迪。

三、做学习的有心人,做感悟丰富的人

我们可以从课文中、从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去领悟真情。具体写作要于细微处显真情,通过刻画细节,塑造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一篇文章中设置细节,并着意刻画,寓情于景、事、理中,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

片段示例: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地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然还是千里洞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

技法点读

作者对富春江的深厚情感都展示在精致的描写之中,从“我始想”到“我还想”,再到“我再想”,所有的想象都伴随着情感的触发。富春江的“俏”“娇”“美”三个层次,作者一一道来,并且作了具体而细腻的描绘。这里既有动态的描摹,又有静态的呈现;既有色彩的渲染,也有声音的传递。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表达了对富春江的喜爱之情。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乌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叶圣陶《藕与莼菜》

技法点读

作者用自然而质朴的语言将对故乡的怀想思念之情娓娓道来。写现居地上海的藕如何不能与故乡的藕相提并论,即使那些藕是从故乡带来的,也不复是故乡的那种味道,无疑表现了作者对记忆中故乡的藕的情有独钟,而对故乡的藕钟情的更深层的原因是作者对故乡、对故乡的风情、对故乡的人的念念不忘。接下来一句“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过渡简练、干脆,但又十分自然。故乡的莼菜“本身没有味道” ,但本身无味的东西在作者的回忆里,在作者的笔下,却滋生出无尽的诗意来。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沉重的、黑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戛达戛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地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的声音……

――冰 心《一只木屐》

技法点读

一只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木屐闯入了作者的视野。“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一只木屐触动了作者的情丝,禁不住把物拟人化――“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你又怎么知道”,强烈的离愁尽情地喷涌,使作者的思绪不禁回溯到过去。作者从实处落笔,却实处见虚,对日本的情感由低沉的离愁转入对苦难中的日本劳动人民的怀念。作者对木屐抒发的强烈情感不是缘于木屐本身,而是因为木屐的社会属性,因为它与作者个人情感的契合。

佳作示范:

锅灶・风箱・麻糍

王凌豪

记得小时候最令我感到新奇的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左右两个洞,中间是个筒,大洞直通另一端的小洞,在大洞上架上一口大锅,在小洞中塞进几根柴火并点燃,就可以烧饭煮菜了。那时大人们告诉我,它叫“锅灶”。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对它满是敬仰与崇拜。它不仅能变出很多我爱吃的菜,还能为我心爱的小猫提供一个休息取暖的地方。似乎家中少了它,生活就不能继续。它工作时需要鼓风机协助。

有一天,家里停电了,鼓风机不能工作了,亲爱的锅灶无法变出热气腾腾的饭菜了。我不免有些失落,可爷爷却搬出了另一个大家伙――一个木制的长方体箱子,因为许久未用,表层布满了灰。爷爷告诉我,它叫风箱,可以代替鼓风机工作,但我们必须帮它一把。他一边说着,一边拉起了把手,一拉一推之间便产生了风。对此,我十分好奇,于是便自告奋勇帮爷爷推拉这个大家伙。但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要拉出规律与节奏,就必须要调整呼吸,同时也需要力气。当时的我只推拉了几分钟便坚持不住了。而爷爷则熟练地边推拉,边往灶里加柴火,悠悠然,美哉美哉。

记忆中全家一起迎接新年时,爷爷会用锅灶蒸上糯米,然后将蒸好的糯米放在石臼中。石臼是一个呈倒梯形的大石块,中间挖凿了一个圆形凹槽,糯米团儿就放在里面。一切准备就绪后,爷爷便和邻居大爷一起做麻糍。邻居大爷先把手放在冷水中浸过,再不断揉搓糯米。随后爷爷便抡起石锤,用力捶打糯米,让一粒粒晶莹的糯米黏合在一起,形成一团大麻糍。其间,邻居大爷还会不时地用双手翻糯米团儿,以防糯米与石头黏住。那时,只觉得锤糯米的爷爷很辛苦,要抡起那么重的石锤,而用的力也要恰到好处,否则可能会伤了腰。于是怀着对爷爷的敬意,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想着等一下将麻糍分成小块时,自己也要尽一份力。

时光流逝,现在家里的锅灶早已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煤气灶、电磁炉;那古老风箱早已不知去向;要想吃麻糍去街上买来就行,可怎么吃也没有当年的感觉。可能亲手所做,亲眼目睹更为真切,更为温馨吧!

点评

本文有两大特色:一是乡土气息浓厚,风俗特色鲜明。通过回忆儿时往事,引出锅灶、风箱、麻糍,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风俗特色。特别是“捣麻糍”这个生活场景,过程完整,细节典型,形象突出,充分呈现了过去农村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二是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经历,也在回忆爷爷的故事,充满怀念和珍惜之情。但这种怀念和珍惜之情,并不是毫无遮拦地加以表白,而是融入到自然亲切的叙述之中。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在质朴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那微妙而真挚的情感。

上一篇:今晚我睡上铺 下一篇:行走首尔:尽享韩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