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23 01:02:52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阅读能力;中学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正文】: 阅读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又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注重的。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

2、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所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会振奋,从而为创新阅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二、提倡阅读自主,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现代教育观念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

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即所谓的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刚刚萌芽的思维新苗,不失时机地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并主动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做到“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充当主角,成为主人。构建自主学习的机制,形成学生生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三、创建多维的课堂结构,砺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不是冷眼旁观式的拷贝作品,而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得以增进,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由此看来,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创设多维的课堂结构,引进“双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机制:

第一,废除“讲读”模式,建立“议读”机制。新大纲提倡“讨论式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已的见解”。改革阅读课,必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班级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的群体阅读,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第二,创设氛围,鼓励质疑。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三,同中求异,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思维习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个性思想、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见仁见智,甚至相对立的情况。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寻新求异的感觉,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探求,在求异过程中获得能力,标新立异地打造一片新天地。

结语: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征翠,作文能力培养管窥,写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39—40页

[2]蒋兴娟,写作中的感悟能力培养,写作新思路,2005年,21页

[3]刘秀谦,利用文学情境,训练作文想象,写作新思路,2005年,40页

[4]王学东,走进生活,张扬个性,展露真情,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4年,45页

[5]钱德宝,论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教研天地,2005年,58页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读方式 下一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