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时间:2022-10-23 12:09:08

【前言】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摘要: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将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能有效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阅读

引言

从美国著名的 “2061计划”和加拿大1998年的“信息技术报告”,可以看出,国外已从整体上重构和设计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如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语文教育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之路,开展信息技术多样性教学,使教材“缺陷变优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取得飞跃性的突破。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整合对语文教学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等。

首先,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侧重于系统的整体分析。教师要以系统论为指导,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看作是一项复杂动态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学习资源等方面都要发挥最佳功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次,教育专家们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研究得出一系列教学设计原则用于指导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构建。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再次,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和体验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整合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整合中要注重个体差别,强调个人参与和个性发展。最后,传播学理论、机能协同理论和思维科学理论也从各个侧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引起语文教育的革命。语文教学个别化、语文教育开放化、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化、语文教材电子化、语文教室虚拟化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发展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教学方式的革命,其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件演示代替了文本的阅读、直观的画面代替了学生想象、媒体预设代替了课堂制作、人机交流代替了师生互交流等等问题或误区。这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的原因,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整合”的异化。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学校也要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以人为本开展教师培训。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以网络阅读为例

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可以推进学生阅读体验与认识的不断深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以充分的对话机会和时间。本人通过学习与实践,总结出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四步阅读教学模式:初读――交流――全面对话――提升。首先,初读体验是学生情感与思维发展的起点,布鲁纳说:“一开始就应该给年幼的学习者有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去推测,去争辩……”笔者在指导《丑小鸭》学习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两遍后,记下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以发帖、留言等方式让学生的初读体验与认识在网上充分交流。克服了常态教学下的小组交流的时间限制。比如,在让学生预习《最后一课》时,提出问题:“初读《最后一课》给我们留下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甲:“感受到了祖国这个词是的伟大,文章中写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使我深受感动。我想,以后我也会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学生乙:“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节课虽然平常,但它表现出来的是所有法兰西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自由发表想法,每位学生都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课堂因此成为学生富有生命气息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汇之处。再次,网络环境突破教师指导的局限,通过教师的积极介入与引导,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寻找、辨析、选择多种观点,使他们思考逐渐深入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在《最后一课》教学的“全面对话”阶段,我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别人的评论,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上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提升认识的最后阶段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再传至网络,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成他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使体验与认识向课外延伸,提升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智慧的生成。

上一篇: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