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2006-2010孕产妇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时间:2022-10-23 12:05:57

湘西自治州2006-2010孕产妇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 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74-02

【摘要】目的:针对湘西自治州近五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地区2006-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及评审表和妇幼保健工作年度报表。结果:湘西自治州近五年的孕产妇死亡率处于一个平台期,且近二年有反弹趋势,分别为50.34/10万、54.84/10万、35.82/10万、55.25/10万、59.85/10万。孕产妇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强化行政干预,加强高危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加强产科人员知识培训,规范母婴技术服务市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关键词】孕产妇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干预措施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状况、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1],不仅能反映本地区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也是本地区妇幼保健和产科工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为研究湘西自治州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及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现将2006-2010年湘西自治州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2010年湘西自治州妇幼卫生统计年报,妇幼卫生监测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调查报告及调查附卷、州级孕产妇评审资料。

1.2 方法 每例从妊娠开始至妊娠结束后42天的死亡孕产妇均为研究对象,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除外,如车祸、中毒、吸毒和自杀等。所有资料由各县妇幼保健所派人现场调查,填写全国统一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调查附卷,书写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上报州妇幼保健院,由州卫生局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每半年评审一次,对每例孕产妇资料进行评审,明确诊断,找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因素,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湘西自治州2006-2010年期间总的活产数为155502例,孕产妇死亡80例,孕产妇死亡率为51.45/10万,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2009-2010年有所回升。见表1

2006-2010年80例死亡孕产妇中,第一位原因仍是产科出血,第二位原因为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居,第三位原因是羊水栓塞。

2.3 分娩地点及孕产妇死亡地点:80例死亡的孕产妇在家中分娩的10例,占12.5%,在医院分娩的49例,占61.25%;有各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而未娩的21例,占26.25%。死亡地点在产妇家中死亡12例,占15%,途中死亡11例,占13.75%,在医院死亡57例,占71.25%,医院中死亡高于家中及途中死亡。见表3

2.4 孕产妇死亡的一般情况:80例死亡孕产妇中,计划内妊娠53例,占死亡孕产妇66.25%,计划外妊娠27例,占死亡孕产妇33.75%,年龄分布20岁以下7例,占死亡孕产妇8.75%,21-30岁49例,占死亡孕产妇61.25%,31-40岁24例,占死亡孕产妇30%。死亡孕产妇的文化层次:文盲2例,占死亡孕产妇2.25%,小学文化37例,占死亡孕产妇46.25%,初中文化37例,占死亡孕产妇46.25%,高中以上文化4例,占死亡孕产妇5%。经济收入≥200元38例,占47.5%,经济收入<200元42例,占52.5%。

2.5 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孕期未接受产前检查12例,占15%,产前检查少于5次60例,占75%,5次以上8例,占10%;高危妊娠65例,占81.25%,无高危因素15例,占18.75%;死亡孕产妇中经产妇有70例,占87.5%,初产妇10例,占12.5%。

2.6 死亡孕产妇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包括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65例,占81.25%,不可避免死亡15例,占18.75%。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是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有32例,占40%;第二位因素是个人家庭知识技能有25例,占31.25%;第三位因素是医疗保健部门的管理有15例,占18.75%;第四位因素为个人家庭的态度有8例,占10%。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 :2006年全国及湖南省的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41.1/10万、34.59/10万,2010年湖南省的孕产妇死亡率为26.7/10万。本文结果显示湘西自治州2006-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由于湘西自治州属湖南省的边远山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辖8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山村中,孕产妇死亡率一直位居湖南省的首位。自"降消"项目以来,加强了基层卫生院产科基础建设,强化了人员培训,实施了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建立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完善了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等有效措施,孕产妇死亡率得到了明显控制,但2006-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几乎处于一个平台期,且2009-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有所反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2 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3.2.1 孕产妇死亡原因:第一位原因仍是产科出因;第二位原因为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第三位原因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在孕产妇死亡中占首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7.5%,与我国农村孕产妇死因一致[2]。产后出血是该地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直接影响着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控制。分析其主要原因:①基层孕产妇系统管理、高危孕产妇筛查和管理不够完善。②基层医疗部门医务人员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技能不足,尤其缺乏早期识别产后出血的能力。③目测法估计出血量存在很大误差,往往与实际出血量不符,延误了早期诊断与治疗。④孕产妇的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不能进行定期产检,死亡孕产妇中产前检查<5次占75%,家庭分娩占12.5%,出现危情才设法转诊,已失去最佳抢救时期。

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2、3位原因是妊娠合并内科疾疾及羊水栓塞,其原因可能是:①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筛查高危孕妇能力有限,对患有内科疾病的孕妇产检时未能及时检出,更没有进行干预治疗,尤其在产时不能识别危险症状,延误了转诊时机。②县级产科医生缺乏对内科合并症及相关疾病的认识,部分产科医生缺乏综合诊疗技能,对内科疾病的影响估计不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只考虑产科问题而忽视机体的整体性。③边远山区由于经济贫困,交通不便,孕产妇突发危急情况,尚缺乏"绿色通道",转诊困难,延误抢救时机。

3.2.2 孕产妇死亡的特点:近5年的资料显示:21-30岁死亡占61.25%;31-40岁死亡占30%,经产妇死亡占87.5%,高危妊娠死亡占81.25%;低龄、高龄死亡比重加大;经产妇死亡机率大于初产妇,孕次越多,妊娠危险性越大,高危孕产妇死亡比例在加大。家中分娩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在乡级以上的医院分娩和死亡比例上升,且县级及州级上升幅度更大。总体上医院住院分娩率提高,在转诊已加强的情况下,死亡地点的变化可能与农村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缺乏转诊工具或转诊太晚、县级医疗机构抢救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3.2.3 评审结论及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80例孕产妇中80%以上为可避免死亡,评审报告结果显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是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40%),个人家庭知识技能占第二位(31.25%),以后依次为医疗保健机构管理、个人家庭态度。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包括:产科技术人员对病情估计不足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截留部分高危孕产妇而力所不及,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诊治能力及抢救能力。个人家庭知识技能包括:本人及家属不知道妊娠合并疾病或并发症的严重性,即使发生危险性也不能正确选择就诊地点。个人态度包括:传统观念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中国几千年都是如此,有的不惜以生命作代价,计划外超生,以求生个男孩子传宗接代。医疗保健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包括:孕产妇急救措施不完善,血源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妊娠期产前检查次数不足,产前检查质量不高,大多数医疗机构以"B超"代替产前检查,这样许多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没有及时发现而延误了治疗。死亡孕产妇中2/3属于高危孕产妇,但有90%没有得到监护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截留,个体诊所的非法接生没有得到有效遏阻,同时家庭贫困也制约了孕产妇就诊而失去抢救时机。这些都提示在重视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因素。

3.3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3.3.1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保证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强县乡产科建设。妇幼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平安、健康,涉及全社会的稳定、和谐,所以需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妇幼卫生事业投入,呼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和产科质量的监管,按分类管理标准,对县乡级产科质量进行严格考核,规范各项产科制度,降低产科风险,依法整顿产科人员队伍,坚决取缔个体接生和非法接生,加强孕产妇安全管理,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

3.3.2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产科医疗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确保产科质量。通过加强各级产科人员定期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使产科人员熟练掌握难产征象,提高早期识别产科危象能力;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抢救步骤,提高早期识别产后出血的水平;拓展对内科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提高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和科学及时处理高危孕产妇的能力。

3.3.3 建立医疗急救网,保证孕产妇急症转运和急救"绿色通道",建立高危孕产妇协作小组,设立24小时畅通的孕产妇急救电话,配备孕产妇急症用车,产科执业单位保证失血孕产妇能及时输血,确保孕产妇急症转运和急救 "绿色通道的畅通"。

3.3.4 加强健康教育宣教,改变就医行为和生殖行为。大力宣传孕产期保健及住院分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深入农村、社区,面向家庭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加孕产妇及其家人对孕产期存在母婴健康潜在风险的意识,更新观念,改变就医行为,增加分娩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计划生育的教育和管理,改变生育观念,增加避孕安全。

3.3.5 进一步健全三级保健网络,落实各级保健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及计划外孕产妇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村级接生员转变为保健员,主要职能为发现、登记孕产妇,宣传、督促孕产妇定期产前检查,初步筛查高危孕妇,动员护送孕产妇住院分娩,做好产后访视。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建设,乡级产科医务人员主要职能为接诊正常分娩,同时进一步做好高危孕妇的筛查、管理、跟踪随访工作及危重孕产妇的转诊工作,妇幼人员要把好产前检查关,努力做到所有孕妇在孕早期接受检查,产检次数至少5次,早期筛查高危孕妇并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提褥期母婴保健服务。县级建立产科危重症的救治中心,接受危重孕产妇的转诊和急救工作。各级保健人员明确职责,各负其责,确保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

3.3.6 继续做好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找出问题,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孕产妇死亡监测,实行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和评审制度,成立各级死亡评审组织,县级每年对辖区每例死亡孕产妇死因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上报州卫生局及州妇幼保健院,州卫生局组织州级专家再次客观、科学、全面分析每例死亡孕产妇死亡及抢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疑难个案做出分析、诊断,找出在孕产期保健及产科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临虹,方利文,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4):193

[2]梁娟,李维敏,王艳萍et al,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28(5):25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血液透析患者术后康复若干问题的建议及思考 下一篇:会宁县一起B型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