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思想形态分析

时间:2022-10-22 10:34:24

森林文化思想形态分析

森林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个复合系统。森林文化是研究森林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形态主要有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美学等。森林哲学是关于森林的哲学理念,重点回答森林是什么、如何认识森林、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森林的价值等问题。森林本体论包括森林本体的认识和森林是人类的摇篮。

森林哲学———本体论

森林本体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森林即自然,是道的体现,这种观点集中见于道家学说中。道家学说,又称黄老哲学、老庄哲学,集中见于《老子》、《庄子》和《黄帝书》。道家的生态观,在我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种观点认为,森林是神灵。在远古时代,一切自然现象都被人们奉为神灵。森林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作为森林资源的动植物也被奉为神灵,产生了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对自然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原始人类对自然物以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就是自然崇拜。最普遍的是崇拜天地,原始人类认为,是天地创造、养育了人类。自然崇拜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对自然的有限认识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早期的生态智慧。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是人类文明之母。地球上大约3亿年前出现了森林。根据地质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大约2000万年前,人类的灵长类祖先出现在非洲的亚热带森林里。2000万年前到1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气候变得干燥,森林也越来越稀疏,以至被草原取代。这些原始灵长类被迫下到地面生活。

现在发现最古老的类人化石为300万年前。距今170万年前至1.8万年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元谋人、蓝田人、马坝人、河套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等足迹,他们的栖息地森林密布,水草肥美。人猿揖别后,人类祖先为了抗击林中猛兽的侵袭,学会了利用木器,制作工具,以群体形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学会狩猎。利用因雷击产生的林火,使人类尝到熟食,增强了体质。为获得熟食,驱除寒冷,人类祖先学会了保存林火。

森林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基因型。有了森林就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才能生存,才能创造文明。历史上绝大多数地区文明的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离开了森林,流水就会失去源泉,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山间水源来自泉眼,也来自渗出的地下水和雨水的汇聚,它们都要依靠森林的涵养,一旦森林被毁,水源失去涵养就有枯竭之虞。没有水,植物就难以生长,动物无法生存,人也无法居住。

森林哲学———认识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将人和万物看作是天地的衍生。森林作为万物之一,在自然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人们的认识也随着自然的变迁而改变。对森林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认识。夏代开始,人们已萌生“五行”观念。周初,五行思想有所发展。战国时期的五行思想,不仅把“木”作为五行之一,而且将“木”列为五行之首。认为木主生,代表生命,与四时、五方联系起来时,木属东方,属春季。由于日出东方,故把东方作为五行之首,如同东岳属于五岳之首一样。因此,木在五行之中居首要的地位。成熟的五行说,实际上是以木为核心的和谐宇宙生态系统。这就更加强调了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从现代系统科学视角看,森林是自然界最丰富、最稳定和最完善的系统,与海洋、湿地并称为支撑地球生命的三大系统之一。森林赋有碳储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量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关系最直接,影响最重大。同时,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地圈动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在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他生态系统都无法替代的。

对森林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文化不能反自然。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人类享受物质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只能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范围之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作为人的人”同自然界发生的属于人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牵涉人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关于自然的心理和意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国家和社会有关自然环境的政策和制度,人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的关系等层面,分别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生态等文明相对应。

科学技术层面———物质文明:最基础的层面是科学技术层面,即通过自然科学认识自然,通过技术开发利用自然。科学和技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把自然作为依赖和可以利用的对象,不断开发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它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作用,不同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实际后果,与物质文明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

心理意识层面———精神文明:人们关于自然的意识,如何对待自然,在根本上是由人的价值观、人对自然的欲求和态度决定的,从精神的方面去认识和理解自然,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行为产生的结果,这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

政策和制度层面———制度文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自然环境的政策和制度,它是人们直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实际约束条件,其政策导向和实际效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性质和规模,牵涉制度文明成果。

相互作用层面———行为文明:这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以复杂性研究方法对人与自然的整体效应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影响到人类对自己行为方式及其生态后果的全球调节,这同人的文明直接相关,即行为文明。

生存境界层面———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生态是指自然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规律的一门学科。人类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就形成了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自然中心”“、人类中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个阶段。自然中心阶段。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一切都受自然的支配,处于对自然的盲目迷信、崇拜、依偎和敬畏阶段,这是原始文明的阶段。人类中心阶段。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试图以自我为中心,征服和改造自然,甚至破坏性和掠夺性地利用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工业化进程给人类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又造成不得不承受自己无节制行为的恶果。

具体表现:一是大面积森林被采伐、火烧和垦殖,导致生境大量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二是对生物物种的过度捕猎和采集等活动,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植被严重破坏,造成土壤大面积污染。四是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五是无控制的旅游,使一些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六是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七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可能改变生物群落的边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阶段。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进入到第三阶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阶段。自然界自身具有一定的承载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力,只要人类实践活动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是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的。

另一方面,人类实践活动从价值或功能上来说,既可以按照人的尺度来满足人的需要,又可以根据自然的尺度来实现其内在目的,如通过人力的作用来抗御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恢复自然界的正常秩序等。稳定的人类生态系统,需要并取决于同生物圈中其他物种的协调关系和平衡。我们不能把养育生命的大地、河流、森林和所有生物物种仅仅当做人类需要的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而应把它们视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守生命过程的循环法则,维护生命有机系统的完整性。

森林哲学———价值论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森林的经济价值是通过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活动实现的。森林除生产木材外,还生产丰富的非木质林产品,如果品、木本油料、药材、工业原料、纤维、花卉、竹藤、林产化工产品和森林食品等,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一是保持水土。茂密的林冠对降水有截留作用,一般情况下有20%—30%的降水量被林冠所截留。这种截留可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延缓地表径流过程,减少水土流失。二是涵养水源。由于林木根系、枯枝落叶等作用,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所以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三是防风固沙。森林是风沙运动和土壤冲蚀的巨大障碍,可降低风速、稳定流沙、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干热风危害,在风沙为害地区保护农业生产,所以森林是农业生产的绿色屏障。四是调节气候。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森林每天从地下吸收大量水,再通过树木树叶的蒸发,回到大气中,因而森林上空水蒸气含量要比无林地区上空高,同时水变成水蒸气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在大面积的森林上空,空气湿润,容易成云致雨,增加降水量。五是消除污染。森林在净化大气、净化城市污水、消除噪声等环保方面作用显著。森林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杀灭菌类、净化空气的功能。森林中茂密的树叶,噪声通过森林后,可降低声音强度。森林对大气中的灰尘有阻挡、过滤和吸收的作用,可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社会价值。森林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一是增加就业。森林资源的增长能够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二是旅游保健。森林旅游对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森林还可以满足人的生态需求,如干净的水、新鲜空气以及优美的环境等。因而,森林对人类还有保健疗养的功能。三是审美价值。森林的形态、色彩、音韵都给人以美感。森林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韵味美、意境美等。四是精神价值。人类与森林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一方面,森林的品格给人类留下了印迹,使人格自然化;另一方面,人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森林,使森林人格化。

人们给森林以某种寓意,如松柏常青、梅开五福等,寄托情感。森林的精神象征价值还具体表现为独立自信、协作共生、坚韧固守、包容中和等精神意蕴。森林里的生物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和协作。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生态位上。森林不以自己为主宰,而体现以生物多样性为外在形态的协作共生。森林是众多树木、生命体的集合,容纳不同科、属、种的植物,还有各种动物和微生物,这就是大度包容。森林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显示森林的博大精深,气势磅礴,又蕴含森林的协调万物、包容中和的精神风格。

上一篇: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观思考 下一篇:儒家文化思想中社会保障观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