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教育方法的启示

时间:2022-10-22 10:16:44

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教育方法的启示

【摘要】社会化是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中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所处的阶段,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让他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其不断实现和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出发,对中学生所处的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进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推动中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13-01

一、社会化及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l-7)

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社会化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2.社会比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自我评价及亲和行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都具有一种评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便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评价自己的态度、能力和反应的适宜性。

对于社会心心理学来说,从心理机制来探讨社会化,通过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和亚社会认同四个侧面,从而有力揭示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了解学生社会化过程发生的心理机制,对于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改善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育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一)对自己学生角色认识和把握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年龄,还不能进行合理准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对很多东西认识和把握都存在偏差,特别是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生角色把握不明确,不务正业,不能完成学校和老师规定的任务,荒废学业。

(二)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相互比较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学生群里中,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将自身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有的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认识,缺乏良好的自我肯定感或者过于肯定自己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经验

在当代,学生的很多行为和方式并不仅仅只是来自系统的学校课堂知识的教育,而且也来自他们自身对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经验,形成自己一定的价值观。

(四)学校这个亚社会在与大社会接口时出现的不一致

同辈的学生群体构成一个亚社会,如果亚社会的要求和现实大社会出现冲突,而青少年又处于自我价值系统的形成阶段,身心发育不平衡,通常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压力,所以这个阶段就更容易出现内心的重重矛盾和压力。

三、对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一)从学校来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大环境

所以从学校来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校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学校要从各个层面完善和改进,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的公共设施和设备,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等,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二)从教师来讲,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正确引导

1.从社会角色引导帮助中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学校教育过程别是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并且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们的学生角色,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并且在以后的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要积极应对和承担。

2.注重发挥同辈集体的积极作用,帮助培养良好的自我肯定感。一般来说,只有得到社会群体的承认和接纳,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并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在班上多开展积极有益的交流活动,充分认识自己,同时鼓励大家要合理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从而激发大家的自我努力意识,并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3.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时要进行正确理性的人物模仿和崇拜。明确学生追求榜样的动机,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的闪光点以及优秀精神品质,而不是盲目追星,获得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可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4.做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以及对学生抱有积极肯定的期望。一个老师是否有威信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不同影响,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所以要树立有效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活动,具体生动形象地感染自己的学生,从而实现社会化。同时要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期望,这种会让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地接受着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从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提高动机水平。

当然,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但是重要的群体,对其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内容,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承担着主要的德育教育责任,了解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将方法用于教育实践过程。

上一篇:试析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要点探讨 下一篇:指向健全人格的中小学校生命教育实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