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草木染

时间:2022-10-22 10:04:30

【摘要】文章通过对草木染概念、风格特点、染色方法和特殊效果的概述,浅论了草木染的审美风格和我们生活中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柔和的草木染作为一种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生活理念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关键词】草木染 风格 染色方法 特效

一、草木染的概念

草木染顾名思义,使用自然中植物颜色进行染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生活中的药染、花染、蔬菜染和茶染等都属于草木染的范畴之内。

染料的雏形是早期岩画中使用的矿物质染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天然的植物染料。人们无意中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植物掉落的颜色沾在衣服等物品上会上色,后来人们就试着从这类的植物中提取颜色。后来植物染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无论是颜色的种类到印染的方法都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和风格。

我国传统的草木染料有红花、板蓝根、乌桕、艾草等,可以通过加媒介质或技术上染的时间的长短变化出不同的颜色。

二、草木染的风格特点

草木染因为是纯天然的,所以没有工业的污染、没有化学制品的味道,只有阳光晒过暖暖的感觉和生活的清香。

(一)赋予变幻

草木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变化,随着温度的改变植物的颜色也发生改变,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染出来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点是无法复制的,也正是草木染颜色变化丰富的原因。

(二)纯净自然

大自然中的很多植物兼具实用和药用的价值,用来染色既美观又有益健康,比如苗族人喜欢用板蓝根进行苗衣的染色,颜色饱和艳丽,并且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三)随手可拾

草木染的原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花草,收集原料并不困难,操作简单,只需要安定下一颗宁静的心就可以完成。

草木染中我们常见的几种植物染色风格。

艾草染。艾草我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艾草作为食物、药材、节日吉物等。看似普通的艾草染色后的颜色很漂亮,而且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不同,艾草染出的颜色也不一样,春天大地复苏,艾草染出来的布有小草要发芽的味道,偏绿;到了夏末,艾草的颜色变黄了,所染的布料也随之变黄了。并且艾草染的布料种有股独特的清香。

之所以艾草染用的广泛,这与容易采摘和易于保存有很大的关系,加上香味独特,并且有清除污秽、辟邪的美好寓意,达到实用和乐趣完美的结合。

洋葱染。洋葱皮尤其是红色的洋葱皮最是染色的好材料,它的皮的颜色饱和度很高,少量的皮就可以染很多东西,而且颜色好看,染完后布料整体呈土黄色系,朴实自然。

花生染。花生的红衣和外壳都是草木染的好原料,可以染出大地色系的颜色来,并且染的材料不同,色彩上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只有壳的染料染出的布颜色最浅,最接近奶白色的黄色壳。红衣染的颜色最深,但十分柔和。

染色的风格不一而足,除了举例的几种方法外,还有水果染、花瓣儿染等染色的风格,不同的材质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棉可以染出淡雅的效果,而丝绸则可以体现出绿色调来。

草木染的染色方法

茶染的方法。草木染的染色工序简单宜行,效果雅致。中国人喜欢喝茶,我们可以把平时喝的茶叶收集起来晾晒干净,在染色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美好效果。

选好准备染色的茶的类型,是红茶还是乌龙茶。煮开选好的茶叶,凉至茶叶褪色为止。这时可以放进去不同类型的布料进行染色,为了避免染色不均与,一定要把整块布都浸在染料中避免过深的褶皱,将媒介质放进去,固色后捞出。最后一道工序是清洗,直到布料清洗不掉色就可以了。这样就完成了一件茶染作品。

花瓣的染色方法。花瓣染与茶染最大的不同就是材料的特性,花瓣不耐高温,不能像茶一样开水煮沸,直至汁水出来。而花只能承受住50摄氏度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色素,影响效果。所以在媒介质的使用上下了功夫,用酸性的水把花中颜色提取出来,然后在转印到布了上去。

遇到厚花瓣的植物,我们可以先冷冻再提取色素,这样的草木染受色均匀,美观大方。

四、草木染的特效

蛋白处理:在进行毛布料的印染时,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叫蛋白反应。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的纤维在植物色素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经过蛋白反应的草木染会呈现多种不同的颜色, “蛋白处理”时把布放到豆浆里浸泡大约半小时,再晒一天干得透彻时就可以拿出来,因为这样颜色易染的均匀。

扎染:扎染比较善于利用线进行构图,把设想好的图形用线扎起来然后进行草木染色。扎染的前提是扎图形时要缝好了一起扎,如果缝了几针就像抽线,往后整体的时候就会无法再进行染色了。

纸染:纸张容易上色,不同类型的纸张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纸张本身是植物制成的,甚至在成纸上能看到植物的肌理。配上草木的颜色,纸染是十分好看的。

在纸染中因为纸柔软易定型的特点,可以用纸折叠成不同的样式后进行染色,折痕处就会出现出不同的效果。整张纸打开后就像万花筒一样,颜色变化万千。

如果遇到不易上色的纸张,可以侵泡一晚,第二天就容易多了。

上一篇:谈银行VIP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