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过程及政策研究

时间:2022-10-22 09:17:59

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过程及政策研究

摘要:主体、过程、政策分析是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工具,在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下,主要分析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低碳实现过程及低碳发展政策。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社会公众,过程可以分为能源的输入端、使用及生产过程和碳的输出端,政策可以分为管制型、市场型及参与型低碳发展政策。本文在对主体、过程、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低碳发展;主体;过程;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一、引言

当前,从国际到国内,从学术界到社会公众,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成果还有一些争议,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低碳发展是能源安全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稳定的要求。

在发展问题研究中,主体、过程、政策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过程、政策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清晰我国低碳发展的重点,主体是指低碳发展策略制定、实施等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过程是按照碳生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的政策策略,这为我国低碳发展策略提供设计视角和依据。

二、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分析

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差异很大,尚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持续增长,实现低碳发展要求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可以共同为碳减排目标努力。

政府部门是低碳发展策略的主要制定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包容式增长,中国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行业规划和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节能降耗的减量目标。

企业部门是低碳发展策略的主要实施者。在工业部门,钢铁、石油开采和加工、化工、建筑材料、煤炭开采及加工等是高能耗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需通过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实现碳减排。在建筑领域,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为降低建筑的碳排放水平提供了可能。在交通部门,尽管减排技术带来了效率提升,但总量增加的趋势却迅速增长,需以改善交通系统效率、提高交通技术水平和改变消费习惯等方式降低交通部门的碳排放。

社会公众是低碳发展策略的主要参与者。崇尚绿色生活方式,从身边的事做起,以绿色的行为自律;选择绿色消费行为,优先购买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制定,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实现过程分析

低碳发展在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输入、使用及输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从温室气体生成角度来分析,经济系统的过程可以视为碳的物质流过程,包括能源的输入、生产和使用及碳的排放。

能源的输入端。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用能以煤为主且所占比重超过60%。我国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使用及生产过程。要以技术改善、技术创新、功能替代和经济转型等途径来实现高倍数的低碳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推广公共交通及节能汽车、智能建筑等;在工业化进程中推广新型隔热及锅炉技术、高效电机及电网技术等;在生活方式转变中鼓励节约理念,建立服务经济体系。

碳的输出端。聚焦于碳集中排放行业的碳捕集和储存等末端处理吸收技术的推广,在我国仍以燃煤发电为主的背景下,发电行业是最大的集中碳排放源,碳捕集和储存是一种主要针对燃煤发电碳排放的解决方案。

四、低碳发展的政策分析

要实现低碳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推进碳减排并增加碳吸收。一般说来,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政策措施包括管制型政策、市场型政策和参与型政策三类。

管制型政策。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特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管制型政策包括指令标准和政府规制等,指令标准是对一些高能耗行业所制定的准入标准、产业能耗限额标准、高能源设备的能耗标准、汽车能耗标准等。

市场型政策。借由市场手段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政策,其中配额与交易主要指以直接管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市场性减排手段,财政手段主要包括各种与能源环境相关的税收、补贴和资助等。

参与性政策。在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随着社会低碳发展意识的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在许多方面已经采取力所能及的自愿行动,率先做出努力,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既不属于经济利益驱动的市场型政策,也不是政府强制要求的管制型政策,而是自发的参与型政策。

五、结论

1.针对不同主体在低碳发展策略中的不同作用,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产业调整与升级、减排目标制定等方面的力度,推动行业部门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提升产业能级、创新产业流程,并鼓励更多民众参与到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监督中来。

2.针对碳生成过程,在输入端主要通过政府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比例,在生产和使用环节强调节能低碳技术的推广并发挥企业自主参与创新作用,在输出端,对大型集中排放行业适时推出末端治理技术。

3.针对不同政策在碳排放总量、社会公平、经济效益方面的比较和分析,配额与交易可以比较好的满足生态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碳税可以基本满足效率要求,补贴可以满足社会公平要求。要实现低碳发展目标需要实施组合型的政策策略。

参考文献:

[1]罗杰·珀曼,著.侯元兆,译.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Herman E. Daly. Ecological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Island Press, US, 2004.

[3]刘满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02).

[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 华(1978-),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在读。

上一篇:银色光影下 下一篇:流程控制改造对企业原材料管理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