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2 09:10:40

浅谈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体系的构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坚持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和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入,薪酬分配的不足也逐步显现,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待建立,薪酬的中长期激励手段有待健全完善等,为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好薪酬分配工作。笔者结合所在企业薪酬分配实际情况,就现阶段如何构建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体系谈几点想法。

关键词:国企;薪酬体系;分配

一、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前15年主要以“破”为主,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开始起步,打破八级工资制度,试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本工资制度,内部分配形式逐步实现灵活多样。

后15年主要以“立”为主,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从最初建立岗位技能工资,到目前逐步形成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特别是党的十明确要求:“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薪酬领域的全面改革正在继续向前推进。

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制度的演变,与国家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一致,各国有企业的基本工资制度也从原来的整齐划一,到现在的形式多样。近年来,笔者所在企业不断深入开展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础、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分配体系,坚持员工绩效考核和劳动力市场价位调节机制,鼓励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加强薪酬支付规范化建设,这些对企业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深入运行,薪酬分配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逐步显现,急需进一步完善。

1.工资动态增长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

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增加,主要以管理层级的提升为前提,在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岗位成才,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方面还需要完善。

2.市场价位调节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各类人员收入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部分关键岗位和骨干人员收入明显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部分简单劳动岗位人员收入却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关键专业技术岗位与简单操作岗位收入差距还没拉开。

3.员工绩效考核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国有企业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了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对技能操作人员实行了较多的考核办法,效果较好,但对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还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特别是在考核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方面有待改进。

4.福利制度还有待完善

福利措施仍带有明显的普惠性,个性化福利激励手段缺乏。

三、高效率的薪酬分配体系

以促进人才持续成长和企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完善薪酬分配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以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动态运行机制、灵活多样的内部分配机制、公平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作用明显的劳动力市场价位调节机制、措施有效的福利激励机制、约束到位的薪酬分配监督机制相配套,激励与保障功能完善、各项措施结合紧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薪酬管理体系。

1.科学合理的薪酬动态运行机制

薪酬动态运行办法完善,岗位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技能等级)变动薪酬调整公平、合理;薪酬实施考核晋档,覆盖全面、制度健全,切实体现组织方式、岗位关系和能力阶梯,适应人才成长和能岗匹配的要求,薪酬日常管理准确、高效[1]。

2.公平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单位考核组织机构健全,考核组织有效,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健全、考核指标修订及时、考核公平公正、考核结果客观真实,定期和年度考核结合紧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办法健全,考核信息记录完善,基础工作扎实。员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健全,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力地促进员工绩效的持续改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2]。

3.丰富多样的薪酬内部分配机制

在坚持统一基本薪酬制度的基础上,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完善适应生产实际,符合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员三支队伍特点的内部分配方式,多措并举,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在促进员工立足岗位成才的同时,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4.作用明显的劳动力市场价位调节机制

在引入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基础上,强化油田内部标杆岗位指导价位的指导作用,单位结合经营管理实际和行业特点,针对不同人群合理选择目标价位,使企业薪酬分配对外更具竞争力。

5.措施有效的福利激励机制

健全的企业年金和激励性年金制度,建立满足职工个性需要的福利制度,发挥福利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当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措施并重,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福利激励制度成为薪酬分配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6.约束到位的薪酬分配监督机制

健全的薪酬分配约束制度,规范的薪酬分配业务流程,覆盖全面的,规范的工资分配秩序。健全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规范支付行为。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加强规范、指导和监督工作;注重分配过程的公平,合理调节各类人员收入关系。

四、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体系的构建

1.建立“宽带”基本工资制度

以岗位工资制度为基础,引入宽带薪酬理念,在纵向上依据现行的主体岗位的差别设置不同的岗位层级,在横向上依据员工的资历、任职资格和技能等级以及累计绩效情况设置不同的档次区间,形成纵向岗级明确体现员工成长,横向档次宽阔体现员工发展的工资标准体系。

2.建立员工基本工资制度的动态运行机制

在综合考虑员工个人资历、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员工绩效考核工作,通过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定期晋档,实现员工基本工资的动态运行,建立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操作时,依据员工的岗位变化调整岗级,依据个人能力提升和考核差别调整档次,实现员工工资的动态管理、正常增长[3]。

3.建立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以绩效考核为手段,推进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深入开展,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大沟通和培训力度,帮助员工改善工作行为,提高绩效水平,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强化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督促单位结合生产工作特点,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线和工作目标线;根据岗位性质、岗位职责,修订完善三支队伍绩效考核办法,加大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工资挂钩力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突出内部分配的公平性。建立对基层单位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与改进基层单位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相挂钩,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夯实绩效考核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和劳动定额,规范绩效考核基础资料。建立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和绩效考评数据库,对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探索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晋升、培训、评先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4.建立适应三支队伍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

认真总结归纳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办法方面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结合基本薪酬制度,进一步研究改进单位内部多种分配形式。管理人员:对经营者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兑现制度,强化责、权、利相一致的分配原则,规范管理人员薪酬分配。对其他管理人员实行以岗位工资为基础、强化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的分配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推行项目工资制、协商工资制、特殊津贴、项目奖励等形式,以基本薪酬加业绩奖金加提成收入为主,重点根据成果、贡献大小和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情况,严格考核分配。技能操作和服务人员:推行岗位系数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定额工时工资制等分配形式,立足岗位,重点考核劳动定额、安全生产、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等指标完成情况;对高技能人才倾斜,对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和技能大赛优胜者给予重奖。

5.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价位调节机制

选择企业部分有代表性的岗位,明确界定与企业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定地”、“定位”、“定度”的要求,做好劳动力市场价位分析工作,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编制有竞争力的内部市场价位指导区间;充分发挥内部劳动力市场价位指导作用,合理选取目标价位,进一步调整、理顺各类人员收入关系,尽快提高关键管理、技术岗位工资水平,适当控制技术含量低、替代性较强的岗位员工的收入增长[4]。

6.建立福利管理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促进福利制度与薪酬制度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探索福利激励模式,改变单一的福利模式,推行福利个性化管理。根据企业效益,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福利管理模式,鼓励单位探索个性化、人性化的福利制度,试行菜单式福利和福利包制度,最大限度的满足员工个性需要。

7.建立薪酬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薪酬管理,健全完善监督约束制度,为薪酬分配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从工资预算、支付、监督、评价、反馈等方面,加强工资日常管理,确保工资制度的平稳运行。一方面,健全和完善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和企业管理要求计提工资总额,规范工资收入来源和列支渠道。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单位不同工时制度下工资支付、加班加点、病事假等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办法。

参考文献:

[1]刘京州.公务员薪酬福利制度初探[J].学习论坛,2005(1):20-22.

[2]夏永舜.企业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及注意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9):26-26.

[3]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92-101.

[4]姜爱林.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5):9-14.

作者简介:徐亮(1981- ),男,汉族,湖北省天门市人,经济师,工程硕士,单位:中原油田人力资源处,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九江发展有机农业的探讨 下一篇:甘肃省第三产业经济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