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时间:2022-10-22 08:20:37

浅谈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摘 要】“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快乐。”是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对音乐的认识,他的这一精湛见解,揭示了音乐和人生的关系。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一般认为,音乐的目的有三种:即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音乐中所含有的情感与理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影响人们情感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意志。

【关键词】音乐;人生;作用;情感

一、 音乐的含义及起源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们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是中国的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作为追记的传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神农也是一名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尝百草发现了草药,他还创造了五弦琴。

二、音乐的美学思想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影响下,其成熟形态表现为一种“悟性审美”。音乐常常不被看做理性分析的对象,而是启发人们证悟的机缘。我们以之所以会中国传统音乐的“简约”和“打谱”等特征看作是一种“落后”的表现,正是由于站在西方理性审美的视角看待中国音乐的缘故,并未意识到传统“悟性审美”与西方“理性审美”的差异。悟性审美不是为了告诉人们某种客观真理和知识,而是让人们自己参与以音乐审美之中去领悟生命的存在。

美学中研究音乐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音乐美的法则等问题的分支门类。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控制和对音列、音阶、调式、调性的组织构成艺术的表现手段,诉诸于人的听觉,产生情感的激发作用。它是一种动态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运动而形成的。音乐对现实的反映不是具体的模拟,而是一种概括的比拟。音乐的语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演绎性,人对音乐的感受需要靠艺术的联想,通过情感作用而与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

三、古代对音乐情感的认识

从古代起,人们就开始对音乐的内容、作用以及结构形式的哲学思考。古代思想家们对音乐的情感内容和陶冶功能已有所探索。在古希腊,毕达哥拉重视音乐对心情的影响,并注意到它的治疗效力。柏拉图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去,音乐性格的善或恶使听者的灵魂变得优美或丑恶。他从政治理想出发,排斥悲哀的、妩媚的、醉人的乐曲,提倡鼓舞斗志和抒发幸福心情的乐曲。快乐主义者的主张跟柏拉图相反,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作用,把音乐当做游戏、休息、和解除苦恼的良药。亚里士多德则采用折衷态度,企图在教育和游戏两极之间找到中庸之点,以“高尚的享乐”为音乐艺术的本质。在古代中国,《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乐化》详细讨论了音乐对于治理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承认有了快乐而要形之于音乐是“人情之所不能免的”的事情,认为“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行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时气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主张建立心灵秩序的乐于建立社会秩序的礼互相配合,“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乃至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乐本》还按照音乐的情感内容的特点,对音乐的性格加以分类,提出哀杀、乐缓、喜散、怒历、敬廉、爱柔、淫流七类,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因而提倡正声,排斥淫声。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医师,名叫医和,用音乐作为医疗手段之一,给人治病。在古代印度则以宗教的虔诚和热枕作为音乐的主要情感内容,牢牢地固守着原始社会巫术仪式中音乐的“通神灵”、“祛病灾”职责。

古代对音乐内容的情感性特点与音乐形式的数理性特点都进行过哲学思考,但对于两者如何互相对应,以及为什么以情感性为主的内容恰恰要求以数理性为主的形式来表现,古人未能给予科学的回答。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它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着。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音乐欣赏是极富幻想的,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人在现实世界里有种种烦恼、忧虑,人会感到自己渺小与无助,而音乐却能让人超然物外,调剂客观与主观矛盾,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使人在乐声中融入浩渺的宇宙中去,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音乐还能表现激烈的冲突,表现人与命运的搏斗,寄托和排遣人心底的痛苦和忧伤。在欣赏这一层次上,音乐不仅能帮助人解除苦恼,而且能够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潜能。

一个心理健康的、成熟的人都不会拒绝音乐给他带来的好处,不管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中感知,还是与音乐的感情内涵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我们都会在不断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想一首感动我们心灵的曲子,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等一些意境深远的曲子,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畅然、兴奋,充满自信,特别对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大有益处。听着音乐,无论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只要溶于音乐的海洋中。我们就可以调心、调息、人静、放松、联想,调养身心的同时便可祛病强身,平肝潜阳,健胸益智。

参考文献:

[1]如何看待情歌疗伤法 陆厚延 黄河之声 2013 19期.

[2]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价值探索剖析 李越 黄河之声 2013 19期.

[3]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周薇薇 音乐探索 2013.

[4]般若智慧与悟性审美 杨石磊 何艳珊 人民音乐 2013 8月.

作者简介:

钱静(1992年3月31日-),女,汉族,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上一篇:数字测图技术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节能型汽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