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时间:2022-10-22 07:46:40

教学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做民主型的教师已经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其核心应该是教学民主。然而,人们对教学民主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教学民主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尊重和理解,把教学民主理解为教师的一种“给予”行为;有人把教学民主理解为教师应使用说服、表扬和鼓励的方法,而非强迫、批评的方法;也有人把教学民主理解为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无拘束地讨论,并由此推论,教师讲授就是不民主,只有学生的活动和讨论才是教学民主。因此,厘清教学民主内涵对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民主是构建现代民主社会的有效途径。教学关系是教育关系的缩影,教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师生活动方式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内容。刘鑫淼认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应是知识传授的衍生品,更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具有基础性、渗透性、生成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师生关系,师生开展教学的活动方式,是学生学习社会、理解社会的开始,可以说,教学民主有助于学生理解未来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观念、准则和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协商的观念,促进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共同生活,为民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教学民主,不仅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是学生个性创造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民主的理论基础

1.民主的教学效果是最优的

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小组进行了课堂人际关系的经典研究,实验被勒温分别称为权威主义的教学、民主的教学和放任主义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在民主的课堂里,比在放任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课堂里学生可能有更高的效率;民主的学习情境似乎能产生更多的记忆和更多的迁移。在他的实验中,民主的教学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共同参与、协作互助、注重成长进步。在实验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对学习任务负主要责任;而教师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勒温的实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支持了我国教育理论中多年来关于师生关系所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可以说,民主的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一个新的流派,人们称之为建构主义。对建构主义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当属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杜威强调经验的能动性,认为经验的中心应该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基础的主观创造,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改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下基本教学思想:(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与“儿童中心论”是有区别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依据预设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抛弃教师,而是强调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控制着教学的内容、进程与方式,扼杀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破除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民主讨论。(3)倡导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主张合作学习。

二、教学民主的实践价值

1.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学民主要求转变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传统教学,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恩赐者,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民主则强调教师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进程的合作者、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参与愿望,会有很多学生同时想回答问题,谁来决定发言的学生,谁对发言作出评价,是教师,教师扮演法官的角色。教学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学生渴望完成各种任务,如帮助教师完成实验,发放学习工具、发放作业等,教师掌握着分配教育资源的权力。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谁来决定教学开始与结束,谁来决定教师讲述、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的时间与顺序,教师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合理地分配每节课时间。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构建民主的学习共同体。

2.关注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拥有学习选择权

应试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学生没有学习选择的权利,失去了个性的丰富发展。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自身成长的主人。主体性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主体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这种观点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性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重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在协同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方面的设计与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这种参与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常见的对教师提问的简单应答,而是体现在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方面,学生在这些方面将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与权利。

3.启发诱导,合作互动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诱导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了愈发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启发诱导首先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思考问题。其次,要求教师的启发诱导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重视“开其意”、“达其辞”。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既能发挥教师施教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便于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实践。启发诱导可以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直接指导主要是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布置与展开方面,比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籍,组织学生开展独立的认识活动。间接指导主要是教师应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方式,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任务、自己的活动方式,领悟到主题学习的结论等,这种间接指导更多地体现在暗示教学、情境教学等活动中。

在教学实践中,启发诱导将以合作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支持型学习情境的创设,这种支持型的学习情境应该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学生是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将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将会有更多的对话沟通、意见交换与经验分享。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只有通过交往,其主体性才能生成和发展;教师与学生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这种交互主体关系中,不存在纯粹的客体,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交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相互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在一定的规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共同承诺中遵循交流、对话、沟通、理解等活动。”可以说,课堂教学互动是教学民主的基本体现,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通过口头或非口头的交流,促进知识的获得、能力的习得和人格的完善。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积极承担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互教互学,相互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合作互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话,对话形式上是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深层次的则是师生双方的精神敞开和接纳,是师生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种对话沟通中,使外在的知识内化生成为学生的主观认识,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得到启迪引导与升华。

我们认为,教学民主是教育全民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个性化教育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了教学民主,才可能真正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真正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也只有真正实现了教学民主,才可能使培养民主社会需要的公民成为现实,使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熙.非指导教学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 汪学良,叶玲.试论教学民主的意义及实施的基本原则.金山,2011(4).

[3] 陈春莲.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师生关系论析.教育探索,2011(2).

[4] 刘鑫淼.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探析.江苏高教,2010(5).

[5]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朱国权.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实施教学民主.职业技术,2008(1).

[7]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张茂林)

上一篇:学科性别刻板印象:隐性教育不公 下一篇:对教学机智两种形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