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从字音的角度鉴赏古典诗词

时间:2022-10-22 06:12:23

浅谈如何从字音的角度鉴赏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历经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浸润生发,凝聚而成的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包涵了形、音、义三个因子,每个字都是一个“文化信息库”、一本“文艺联想字典”。读诗赏诗,既要懂文化典故,也要懂历史环境,更要懂字音字义,要懂格律音节。

笔者在教学过程时,尝试通过对字音的分析来带领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声韵之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含情的声母

不同的声母包含不同的情感的。比如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在结句连用“尽”、“是”、“去”、“栽”等四个唇齿音,使人读来油然而生一种咬牙切齿的意象。我们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刘禹锡的心声:“你们这些看似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排挤我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充满力量的轻蔑和讽刺,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二、表情的韵母

汉字是由声母韵母组成,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豪放的、散淡的、缠绵的……

比如的《沁园春·雪》:读来特别的豪迈。这与他选用了众多韵母an、ang的字有关。开口韵母的字读来力量充足,气势惊人。所以古人写高兴的诗歌常用a这样的韵。

那么心情惆怅时是什么样的字呢?不高兴的时候古人常用带i、u这类闭口韵母的字。情诗大都是i、u这样的韵,这个韵母使感情的表达显得无比深沉。

三、多情的声调

声调也是饱含情绪的,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情绪。

平声的汉字主要特点是发声比较平和。近体诗必须押平声韵,所以近体诗无论怎样,最后都有归于平静之感。因此大开大阖、情绪激烈的诗歌,多用歌行、古体来做。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二、四句的“期”“池”“时”,都是押平声韵的字。读起来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十分动人。

上声有亲密、细腻、喜爱之意。押上声韵的诗,大部分细腻缠绵,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也有小部分是豪迈壮烈,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类。

去声语音通达顺畅,如掷地有声,故旷远明亮,或铿锵有力。押去声韵的诗词有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还有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五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入声字是短音,短音就像发了一半的音突然被噎住一样,有顿挫凝滞之感。因此可以传达出痛苦、愤怒、压抑、决绝等比较激烈的情绪。押入声韵的诗词,都是表达痛苦、坚韧、感慨、愤懑等情绪的。

四、煽情的韵脚

很多诗词有换韵的现象。不同声调之间的换韵,也是一种情感的传达。比如《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用的是“尤”韵(iou),可知这是一首思悠悠、怨悠悠的诗。然而在中间,有两句换用了入声韵:“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很多人朗诵到这里,都是激情飞扬的腔调,其实这里恰是整首诗最压抑的地方。骨、发、月都是入声字,而诗人在第三句却用了一个平声字结尾,还是轻捷快乐的“飞”字。这是一种对比,对比于古人的豪情壮志和丰功伟业,“我”却碌碌无为,因此古人越豪迈,“我”则越压抑。

再看一个换韵的例证:《诗经·关雎》。前四句用平声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这里“之”是个虚词,不参与押韵,所以是“流”和“求”押韵。因为刚看见淑女,相思乍起,美好而纯洁,所以四句都是平声韵。因为没有追求到,所以痛苦了,诗歌的后面就转为入声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再下面,转上声韵。因为刚追求到,无限珍爱,所以用上声来表示: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最后,因为追到手之后该表决心了,所以转为去声韵: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看,通过四声韵的转换,诗人的情感历程不是表达得更加清楚、委婉吗?

古诗之美如斯,不吟诵,何以得之?所以“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

上一篇:票据法中的权利外观理论探析 下一篇:暮夏青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