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体系建设

时间:2022-10-22 04:48:26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体系建设

摘要:高校知识产权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点。构建起完备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积极拓展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的实务性和增加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等五个层面对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探讨。

关键词:屠呦呦;知识产权;专利;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13-03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中国85岁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然而,青蒿素这一对科学技术有突出贡献又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中国版原创药在给中国科学家带来无上荣耀的同时,却难掩中国青蒿素在国际市场的尴尬境地。据统计显示[1]: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但中国的市场占有量不到1%。而究其原因,却是当时我国专利制度的缺失和人们专利保护意识的薄弱,使得作为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从而让中国失去了从应用广泛的青蒿素药物市场中获得垄断利益的机会。所以,科研工作者应当重视专利保护,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使专利申请与科研进展相配合,这是科技成果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重要前提。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多维性的先进的法律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以知识产权意识形态为核心,由有关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学术思想、法律制度、行为习惯和组织机构等构成的有机整体[2]。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现有和潜在知识经济国家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形势下,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着力传播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有助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创新理念,有助于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的热情充分焕发。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点[3]。知识产权教育是知识产权文化形成的基础和途径,而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的必然结果。负责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有效地推动了知识产权在高校的发展[4]。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整个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树立得较晚,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中国知识产权体制的整体发展。因此,构建起完备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更新学生传统思维方式,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和知识创业的有效方式[5]。目前,我国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基本上并不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而国内的高校大多仅在法学专业设置了关于知识产权教育的必修课程,在少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中开设了知识产权公共专题课程,也并未做到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部分高校学生走出校门时依然对知识产权毫无概念,这必然不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的长期发展。因此,高校应将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传授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此外,高校可通过宣传小册子、海报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宣传推广。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师生参与,诸如公共讲座、报告会、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积极拓展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的实务性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务性、针对性强的知识产权人才,而目前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注重理论培养,忽视实务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只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够培养学生解决所遇到的知识产权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务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实务知识的教育,诸如锻炼学生检索专利信息、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申请商标注册等实务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够满足其学习、科研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产权素养;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及知识产权实务工具,解决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已的知识产权。

此外,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应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为基础,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明确且合理制定高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目标,并直接对接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和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进以提升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增加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科技、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要求要高。因此,尽管这些年国家投入较大,但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仍然短缺,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方面师资缺乏。高校可运用继续教育培训自身师资来为学生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促进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其次,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政府部门的信息平台,配合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利用政府部门的知识产权优势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以弥补目前高校实务类知识产权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再者,学校可以通过外聘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兼职授课,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不足[6]。

(四)改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中,除了在教育内容上需要有所拓展外,在知识产权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上也需要积极开拓。为了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积极地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诸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上主要针对工业产权展开学习,而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上主要针对版权展开学习;形式上采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此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跟踪知识产权法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以法评案、以案说法。

(五)依托知识产权教育,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2014年3月,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度排名前五十的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及至2014年底有效发明专利量。截取该年度排名前十名的高校,对比分析前四年的数据(见表1和表2),可以看出,虽然高校的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上一年年末的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与当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之和却远大于当年年末的实际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

这说明,每年各高校均有很大一部分的有效发明专利失效。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失效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专利维护管理不力,二是高校专利技术成果没有得到转化。来自教育部的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7]。所以,依托知识产权教育,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培育发明创造的创新文化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弘扬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促进专利产业转化的有效对策。

随着中国充分开放国内市场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文化教育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管理等重要环节,以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瀛波.青蒿素基本专利与我失之交臂[N].法制日报,2015-10-8(6).

[2]胡神松.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战略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3]范广达.高校知识产权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51-52.

[4]陈园园.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J].学园,2015,(12):38-38.

[5]王宇红.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63-65.

[6]王宇红.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63-65.

[7]董碧娟.高校专利转化率为何低于5%[N].经济日报,2011-8-24(14).

上一篇: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培养 下一篇:在中职《市场营销策划》实训课中应用案例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