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肠道营养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10-22 04:47:37

新生儿胃肠道营养的重要作用

【摘要】 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自从80年代在我国应用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它对抢救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的危重新生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帮助高危儿渡过难关,可减少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新生儿;胃肠道;营养

随着近3年来我院提倡以“不断进取、科学兴院、提高服务、质量第一”的宗旨来,我新生儿科工作人员分批深造,加强技术力量,开展无陪病房,对高危儿的抢救工作,得到显著成效。其中就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在38例病例中的应用作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16例,胎龄

1.2 方法 (1)全胃肠道外营养(TPN)17例,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21例,均采用周围静脉输入,每天总液量用电脑输液泵控制,速度在24 h内均匀滴注。液体量每天100~150 mg/(kg•d),总热卡每天251.04~334.72 J/kg。前者主要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出血、NEC、重症破伤风,难治性腹泻等较长时间不能经口摄入者;后者主要用于早产儿、感染、营养不良、硬肿症等经口喂养摄入不足者。TPN开始年龄:生后1~28 d;持续时间:最短2 d,最长15 d。待病情好转后先改为PPN,渐停止,完全经口喂养。(2)营养液的用量:①液量:因人因病而异,一般100~150 ml/(kg•d)。②蛋白质用量:用6%小儿氨基酸,从0.5 g/ (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渐增至最大量2.5~3.0 g/(kg•d)。使用时以10%葡萄糖液稀释成1.5~2.5%。③脂肪用量:10%脂肪乳剂开始剂量为0.5 g/(kg•d),以后每日渐增0.25~0.5 g/kg,最大量达3 g/(kg•d),静滴速度0.15~0.25 g/kg.h。④糖用量: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开始剂量为6~8 g/(kg•d),每日递增2 g/kg,早产儿可增至16~18 g/(kg•d),足月儿增至18~20 g/(kg•d),浓度不超过12.5%。输液速度早产儿4~6 mg/(kg•min),足月儿8 mg/(kg•min),第2周可增至12~14 mg/(kg•min)。⑤各种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要量:每日1/2支水乐维他,以满足多种水溶性维生素需要,静脉用药。钠、钾、氯按生理需要量配制于到静脉营养液中。

每日供给钠2~3 mmol/kg,钾1~2 mmol/kg,(一般生后第4天补钾),氯2~3 mmol/kg,每周输血浆1次,每次10 mmol/kg,以补充微量元素。(3)操作技术:葡萄糖与氨基酸、电解质溶液混合一起,脂肪乳剂单独使用,且注意避光,少振动。(4)监测:TPN应用前常规检测血常规、血小板、血糖、电解质、胆红素、肝肾功能,其他依原发病而异,以后按需复查。TPN过程中每日称体重,记出入水量,并观察黄疸、出血倾向等,注意查血脂。

1.3 转归 存活30例(82.2%),死亡8例(17.8%),死亡与营养液应用无关。TPN前后比较体重,增加31例(81.6%),不变7例(18.4%),无1例下降。早产儿平均每日体重增长25 g左右。常规监测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明显副作用。

2 讨论

2.1 TPN对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性 危重新生儿往往呼吸、消化功能有障碍,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而影响营养的补充,甚至危及生命。TPN中有充足的能量,使患儿渡过呼吸、出血、衰竭、手术等难关,使之转危为安[1]。我们认为以下情况较为适用:(1)较低体重儿:因胃肠道功能不成熟,尤并发呼吸窘迫、频繁呼吸暂停者,TPN既可补充能量,又可预防因喂养引起的窒息,肺炎及小肠坏死的发生。单纯生活能力低下的早产儿应用PPN可促使生长发育;(2)缺氧缺血性脑病并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炎或难治性腹泻:TPN有利于胃肠道休息、止血和黏膜修复,同时又可补充足够营养。本组应用10例,均获得满意效果。3例难治性腹泻经抗炎和TPN治疗,进食4~6 d腹胀减轻、腹泻止。(3)新生儿重症破伤风:插胃管及注射奶液可诱发抽搐发作,过早喂养易并发肺炎、窒息。应用TPN可为其在极期渡过感染关、抽痉关和营养关创造条件。本组1例应用TPN长达15 d。

2.2 应用脂肪乳的有关问题 脂肪乳剂为TPN的重要成分,按常规应用20~24 h均匀输注。注意监测血脂和血小板。一般认为出生体重170 umol/L,不用脂肪乳[2],但同时积极光疗和应用白蛋白,仍可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顾海琴,杨执庸.高危儿新生儿全静脉营养治疗的进展.新生儿科杂志,1995,10(2):88.

[2] 徐景蓁.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常规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1996,34(1):51.

上一篇: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下一篇:两种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法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