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德育二重性 揭开育人新篇章

时间:2022-10-22 03:30:32

我们都知道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其实作为“五育”之首的德育,它和商品一样,也具有二重性,即任何德育活动都具有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二重属性。

所谓德育的共性培养:就是指在德育活动中,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受教育者逐步同化,从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拥有与众相同的共性特征、共性价值,以便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共性需要的社会活动过程。

所谓德育的个性培养:就是指在德育活动中,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受教育者逐步异化,从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个性价值,以便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个性需要的社会活动过程。

下面我们就以50名学生接受孝敬父母这样的一种德育活动为例,通过对德育相关因素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任务、德育过程、德育评价、德育结果等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德育的二重性。

一、从德育目标来看,德育目标具有二重性

在对50名学生开展“孝敬父母”这样的一种德育活动中,教会50名学生“孝敬父母”是总的德育目标,在这一目标里同时包含着这样两个目标:一个是共性德育目标,即让50名学生都能树立起“孝敬父母”这个共性价值理念;另一个是个性德育目标,即让这50名学生在实际中能灵活开展实施“孝敬父母”的个。也就是说在教育50名学生“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活动中,实现了教会50名学生“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活动的总目标,也就同时实现了这样两个目标,一个共性培养目标,即让这50名学生中的每个人都能树立“孝敬父母”这样的价值理念,这是“孝敬父母”的前提和保证;还有一个是个性培养目标,即教会这50名学生如何灵活实施具体“孝敬父母”的行为,这个育人目标的最终结果是让这50名学生在相同的“孝敬父母”理念面前产生差异,形成与众不同的个特征。

可见,德育目标由共性培养目标和个性培养目标这二重性目标构成。

二、从德育的内容来看,德育内容具有二重性

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内容由共性培养内容和个性培养内容组成。

在50名学生接受“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活动中,德育内容包含:“孝敬父母”这个共性价值理念内容和灵活开展“孝敬父母”行为活动的个性内容。

德育的共性培养内容通常表现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道德规范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受教育者)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所共同需要或必须具备的德育知识和理念。

德育的个性培养内容则表现为学生(受教育者)在德育上体现出来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等,这些内容属于学生(受教育者)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不同需要所形成的个性内容。

三、从德育的任务来讲,德育任务具有二重性

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任务由共性培养任务和个性培养任务组成。而体现在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受教育者)身上的任务也具有双重性,即教师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共性基础和个性特长;而学生的双重任务是发展自己的共性基础和个性特长。

还拿50名学生接受“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活动来讲,这个教育活动的任务是教人“孝敬父母”,它包含:培养学生树立“孝敬父母”这个道德理念的共性培养任务和培养学生灵活实施“孝敬父母”行为的个性任务。

就教师来说,他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培养,让学生掌握“孝敬父母”的道德理念;另一个是在学生当中,发现有哪些学生在孝敬父母方面有个性特长,可以重点培养。

就学生在接受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活动中的任务也有两个:一个是树立“孝敬父母”道德理念,另一个任务是看看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个性特长?

四、从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具有二重性

德育过程有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这样的二重属性构成,一方面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同化,形成学生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异化,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50名学生接受孝敬父母这样的一种德育活动中,通过教育,一方面要使50名学生在“孝敬父母”上得到逐步同化,大家都树立孝敬父母的理念、掌握孝敬父母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50名学生在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中,也逐步得到了异化,即这50名学生在实际“孝敬父母”的行为活动上,总存在着差异、总显示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有50名学生就有50个个性特征。

五、从德育评价及其结果来看,德育具有二重性

就学生的德育质量结果来看,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学生在绝对评价上体现出的共性培养结果情况,即是否合格、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相对评价上体现出的个性培养结果情况,即是否优秀、是否超群。

对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活动的评价,集中的体现在对50名学生的质量评价上,当50名学生在接受完孝敬父母的培养后,对他们的评价,应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根据“孝敬父母”的理念和孝敬父母的基础知识对他们分别进行检测,看他们是否具备了“孝敬父母”的理念和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具备了,则说明该学生已达标合格,如果不具备,则没有达标合格,需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是看50名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在孝敬父母方面有哪些个性特征、个性特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具有二重性,在教育的内部存在着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知道德育具有二重性,就为我们揭开德育的奥秘,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把握了德育二重性,就可以使我们面临的许多德育方面的难题变得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石湖中学)

上一篇:利用体育游戏提升中职学生的素质 下一篇: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