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事恶意诉讼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时间:2022-10-22 02:21:02

浅谈我国民事恶意诉讼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在不断的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运用诉讼这个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维权方式。然而,诉讼也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诉讼这一形式来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司法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诸如降低诉讼费用和诉讼门槛,扩大公民诉讼权利等措施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上诉难”、“维权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恶意诉讼频繁地发生,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民事恶意诉讼 表现形式 危害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识码:A

一、民事恶意诉讼的类型

在我国,民事恶意诉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欺诈诉讼。

欺诈诉讼是指诉讼参加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恶意串通,虚构法律事实或者民事法律关系,通过符合程序的方式,使法院做出错误裁判,从而达到损害他人利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

(二)骚扰诉讼。

目前,由于的门槛大大降低,方便了公民,再加上法律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骚扰型诉讼出现的比例增大。当然,不缺乏诉讼参加人利用诉讼过程相对较繁琐的特点,把相对人卷入骚扰型诉讼中来,浪费别人的时间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三)炒作诉讼。

有的人为了炒作等目的,企图通过法律途径引起媒体关注以提升知名度而展开的诉讼即为炒作诉讼。不仅包括影视艺人企图达到宣传或者美化自己的行为,也包括生产者经营者为了不正当竞争而进行的炒作诉讼。

二、恶意诉讼的危害

恶意诉讼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司法制度的构建,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以及司法体系与司法资源的高效运转都有不利影响,在实践中危害极大。

(一)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

司法机关在解决社会纠纷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方面的资源。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纠纷的无限性之间存在长久的冲突。现代社会纠纷骤增,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解决无限的纠纷本身已经非常紧张,但是恶意诉讼本质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司法需求,却也占用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且当诉讼被法院界定为恶意诉讼之后,若是向对方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必然也要浪费司法资源。

(二)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法律本来的价值是为了保护公民权益。但当被恶意利用时,无辜的人被卷入诉讼中,应对漫长繁琐的诉讼进程,不免会对法律产生怀疑,动摇司法本身的权威性。司法机关会由原来的权力守护者变为侵害公民权利的工具,成为人们畏惧的对象,人们不愿寻求法律的帮助。而那些恶意诉讼的受害者也会因为法律保护的不力,逐渐产生法律无能、法律助恶的想法。久而久之,会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三)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恶意诉讼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行为人以合法的诉讼形式作为掩饰,而达到损害他人利益的不法目的,包括占有他人财产、侵害他人名誉、或者是为了打击竞争者进而宣传并推广自己的产品。恶意诉讼行为人故意将受害人卷入诉讼纠纷中,不但给其造成物质上的损害,如律师费,差旅费等,也不可避免的浪费了受害人的宝贵时间和经历,更重要的是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方面的压力。我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远的国度,社会绝大多数人对诉讼仍抱有偏见,认为作为案件的被告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使被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错失生活或者学习上的机会,无端受到侵害。

(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今社会,诚信机制本来就很脆弱,经过漫长的法治教育进程和普法宣传进程,才使得人们之间的纠纷解决方式较集中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相对于私人之间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涉黑涉暴、等已经成为主流的解纷途径。恶意诉讼的出现使得诉讼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诉讼在保护公民权益的同时,也有可能沦为行为人谋求不法利益的手段,法律保护力度显然不够。同时,恶意诉讼的结果往往是旧的矛盾没有解决,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而此时,恶意诉讼的受害人已经对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产生怀疑,所以他们可能会选取法律之外的私力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或者暴力等,从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诉讼法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叶铭.恶意诉讼的类型化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

[2]谢丹.恶意民事诉讼[J].法制与社会,2012(7).

[3]黄经纬.恶意串通型虚假诉讼的民事规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8).

[4]蔡虹.恶意诉讼:修改后民诉法着意规制[J].检察日报,2012(10).

上一篇:我国软件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单方聚众斗殴的特征与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