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意与司法裁判

时间:2022-10-22 01:30:58

浅析民意与司法裁判

(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在民意与司法的关系上,司法应当与民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法官不至于受错误和极端民意的影响而妨碍其公正地适用法律,但这并不是说司法就不考虑民意。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对案件进行严谨的分析和科学推理,通过公正透明的诉讼程序和理性公正的司法判决回应和疏导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司法和民意的良性互动,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民意;司法裁判;矛盾;方略

引言

司法并非发现真相的过程,而是创造让人能够接受结果的过程,这种认识虽然不免让人感到沮丧,但这就是认识的局限。具体到民意与司法裁判关系的正确对待上,是否可以有利于创造让人能够接受的司法结果呢?

一、民意与司法裁判两者关系的理论阐述

(一)民意

民意,首先是大多数人的一种主观的意思表达。社会中存在的每个人都可以对特定的事件、行为表达其看法和意见,每个人都可以是民意表达的主体。其次,民意表达的基础源于客观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没有特定案件、特定事实、行为的发生,民意也就无从表达。最后,民意的表达依赖于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传统的所谓上访、上书等,它虽然自古以来都有,但却不怎么有效;然后就是大家的口口相传,这种方式最简单、最普遍,但范围也是最有限的;现代社会最有效的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网络微博等舆论的方式,这种方式占着主流的地位。

因此,民意也被称为民心和公意,是指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总之,可以这么说,除了司法判决之外,所有其他的看法、意见等都可以称之为民意。

(二)司法裁判

司法裁判,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对案件进行的审判与裁决。具体指针对法律上的纠纷,以当事人为前提,依据法律规定,通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来解决纠纷,做出的判决、决定与裁决。

司法裁判具有国家强制性。司法裁判是国家司法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对当事人的纠纷做出的判决和裁决等,这种判决、决定和裁决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需要国家以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司法裁判的做出具有严格的程序性。正是通过这种过程的严格适用,使人们从程序中体会到法的公正和尊严,即“公正必须首先是被看得见的公正。”

司法裁判具有终局性和稳定性。司法乃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裁判的做出具有终局性,且不管这种程序有没有最终彻底解决纠纷,它在法律上都是最终的结局,未经一定的程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而且必须是稳定的,这是司法裁判的确定性所要求的,为的是更好的保障当事人的利益。

所以,从司法的角度来看,民意是代表着社会公众以公序良俗为依据、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一种道德上的判断,彰显的是一种大众情绪;而司法裁判则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是特定的职业群体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对社会纠纷进行裁决的理性思维。

二、民意与司法裁判存在的矛盾冲突解析

(一)民意与司法裁判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一,现实社会中过分强调社会舆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干预了司法的独立。民意对待决案件的关注与压力都有可能会导致对案件的过多干预,会消解法院为抵制压力所做的各种努力,甚至可能造成“舆论审判”,出现所谓的“舆论量刑”和“舆论杀人”,迫使法官在压力形成之前就屈服于大众的意见,结果将法律问题道德化、政治化。同时,审判过程中对民意的过多考量会造成公众权利的滥用,并且对当事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特别是平等的权利,这不仅会不利于权利的保障,又会影响司法的公正,损害司法权威。

第二,民意不是万能的,公众的智慧和经验也不全是理性的,它具有片面性、随意性、模糊性等,由此对司法裁判的影响也带有相当的弊端。政治智慧不能完全破解司法难题,民意本身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民意被少数人或者权力操纵,更可怕的是当司法打着民意的旗号,而导致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那时,民意和司法都将沦为权力的俘虏。

第三,现实中,一些被害人及其家属,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力量,制造各种人为“民意”来显示民声沸腾、民愤极大,以浩大的声势向司法机关施加压力。民意之所以对钱云会、马加爵、杨佳和药家鑫等案件倍加关注,其实表明了对司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失守的焦虑和对强权的制约失衡的担心。目前,强调程序公正、严格规范权力运作和杜绝权力干预司法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三、实现民意与司法裁判良性互动的对策方略

(一)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使民意充分而多元化得到表达。民意无论对与错,也无论是否被采纳,普通公众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表达其言论的自由。民意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可以从这个角度表达,也可以从那个层面判断,而法律和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使民意更顺畅地更充分地更多元化地得到表达,形成“百花齐放”的民意表达局面。然后再用法律的手段把它们制度化,使民意能够常态地、不间断地表达出来,并且为裁判者所知晓,至于是否采纳则另当别论。

(二)正确引导民意,培养健康的理性的民意。民意自身具有着片面性、随意性、模糊性和非法性。需要法院、法官来正确引导民意,培养法律信仰。司法审判工作不仅仅应当重视民意、体现民意、吸收民意,更应当正确引导民意。只有引导公众培养健康的、理性的民意,而且逐步地建立吸收合理民意的机制,才能使得正确合理的民意融入司法裁判,让健康民意的活水始终涵养司法的源头,由此民意与司法裁判方能和谐地共存于自然天地之间。

(三)促进民意与司法的相互交流,使司法审判更公开为民众所知悉。当民意得到合理畅通的表达之后,需要促进民意与司法的相互交流,使司法审判更公开更透明,更加清晰的为民众所知悉。这就需要法院重新审视并做好司法宣传工作,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打造便民新平台。法院工作要紧紧围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公开的事实信服人”的工作方针,本着“实事求是、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妥善处置”的工作要求,配合新闻媒体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四)规范立法,使立法机关成为沟通民意与司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民众的意见以及利益诉求应当通过合理合法的立法程序,将其成为书面的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司法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将法律中蕴含的民意最大化地实现。民意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立法过程而非司法过程,做到从吸收民意到信仰法律的转变。民意与司法的关系应该是在保证司法独立的情况下,吸纳民意。通过增强立法的透明度表达民意,而不是由公众或媒体直接给予司法机关压力。

结语:

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而绝不应该归结为机械的规则之治。司法裁判是一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较量,司法的合法性最终只能诉诸法律的正当程序以寻求最后的庇护,而司法的合理性却来自于民意的涵养。正确处理民意与司法裁判的关系,形成民意与司法裁判的良性互动,从而去实现人性的现代法治。

上一篇:“产品延伸责任”壁垒法律研究 下一篇:浅论民商法视角下大学生兼职实习权益的法律问...